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心理學系與意昂2三院(黨校院區)聯合舉辦醫院音樂幹預與心理服務模式研討班
為深入貫徹《醫學人文關懷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7年)》,推動醫療機構人文關懷與心理服務能力的提升,意昂2平台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心理學系與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黨校院區)於2025年3月1日、8日聯合舉辦“醫院音樂幹預與心理服務模式研討班”專項活動,共同開展以“舒緩醫療”為特色的醫院心理服務模式的應用研究。
本次研討班融合了音樂治療與心理服務的前沿理論與實踐方法,通過理論講解、實操技能體驗、案例研討、方案設計與督導反饋相結合的教研方式,助力醫務人員幫助醫務人員掌握音樂幹預核心技能。三院黨校院區的多個科室的醫護人員和醫學心理學系的師生共30余人參與了本次學習與研討。
開班伊始,醫學心理學系主任官銳園教授指出,音樂幹預作為融合藝術、醫學與心理學的跨學科技術,是提升醫療人文關懷的重要抓手。此次研討班既是落實國家政策的具體行動,也是建構“舒緩醫療”心理服務模式的探索性實踐。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黨校院區伍蕊院長表示,音樂幹預在改善患者焦慮、疼痛管理及醫患溝通中成效顯著,希望通過此次研討培訓推動更多臨床工作者掌握必要的心理幹預技能,讓醫學更有溫度。
醫學心理學系助理研究員、音樂治療專業博士毛琦先以《音樂治療與音樂幹預基礎理論》為題,系統梳理了音樂幹預的概念內涵、歷史發展與神經科學機製,並通過典型案例介紹了音樂幹預在老年病、慢性病等醫學領域的應用,並演示了“音樂元素分析”的選曲原則和“音樂聆聽技術”的操作過程。隨後,圍繞“音樂調節情緒技術”“歌曲幹預技術”的應用場景及操作,毛琦博士帶領學員,以安寧療護領域為例,詳細分析研討音樂聆聽、歌曲討論、音樂回憶等技術的適配策略和使用方法。
為增強醫護人員在實施音樂幹預和醫患交往過程中的溝通技能,官銳園教授以《共情性溝通》為主題,介紹了共情性溝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通過角色扮演與互動問答,引導學員反思溝通中的共情盲點,並現場演示如何通過共情技術緩解醫患對話中的緊張情緒。
針對音樂幹預等心理服務實踐中的療效評估與研究設計環節,醫學心理學系周婷副研究員從心理評估概述、患者心理評估的常用測評工具、醫療場景下的社會心理幹預設計等方面介紹了評估工具選擇、心理社會因素篩查到個性化幹預方案設計的核心要素,並與學員共同研討不同科室在音樂幹預過程中如何選擇適用性心理評估工具和幹預方案。
在幹預方案設計與分組練習環節,學員以臨床工作中的患者實際需求為藍本,分組設計音樂幹預方案並接受專家督導。毛琦助理研究員在點評中強調:“音樂幹預不是機械執行流程,而需基於患者文化背景、音樂偏好進行動態調整,讓技術真正服務於個體化需求。”
結課儀式上,學員紛紛表示,此次研討班兼具學術高度與實踐深度。不僅深入了解了醫院音樂幹預與心理服務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法,還初步掌握了音樂治療的可操作化技術。一位來自康復科的醫生感慨:“音樂幹預讓我重新審視醫療中‘治愈’與‘療愈’的關系,今後我將嘗試將其融入患者全程管理,讓治療過程更具人文溫度。”還有學員提出,期待建立區域性音樂幹預協作網絡,促進技術推廣與經驗共享。
(醫學人文學院)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