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院士在中關村論壇“全球健康與發展”論壇作專題報告⬜️:讓手術智能輔助成為外科醫生“數字化導師”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不斷融入人們日常生活。手術智能輔助模塊源於臨床真實需求,融合人工智能實現技術迭代升級,可以拓展應用到多學科領域手術輔助,成為醫生‘數字化導師’,也為醫學生培養提供新的路徑與模式。”在剛剛結束的中關村論壇“全球健康與發展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院長王俊,在專題報告中介紹基於肺癌手術智能輔助模塊研發探索,並闡述了關於未來醫療科技的思考與實踐💟。
2024年4月25日至29日,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在京舉行。本屆論壇由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北京市共同主辦👨🏼🦲。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150余家外國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機構等受邀參會,上百位頂尖專家🤘🕢、上千名演講嘉賓將圍繞科技創新引領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分享交流全球科技創新前沿態勢和最新思想👦。同時60場平行論壇,圍繞科技前沿、新質生產力、開放生態、科技人才、科技治理等話題展開,共話開放創新,共謀發展機遇,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智慧和力量🤦🏼♀️。
4月26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全球健康與發展論壇”上召開,聚焦“以科技創新應對全球健康新挑戰”,包括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巴裏•馬歇爾在內,來自產學研投資等多領域的230余位院士、專家💂🏻♂️、學者參會,共議科技創新應對全球健康新挑戰。王俊院士應邀作《肺癌手術智能輔助模塊的探索》專題報告🫵🏻。
王俊院士指出,醫學的進展和人類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回首百年胸外科發展史,有兩個重大突破性進展:第一個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通過外科手術治愈肺癌的病案,掀開了胸外科新的一頁;另一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胸腔鏡的應用🚇。胸腔鏡微創手術推動胸外科從傳統開胸到現代微創的轉型升級📹。現在中國肺癌手術將近90%可以通過胸腔鏡來完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早期肺癌得以診斷,巨大的病人需求和有限的高質量手術供給能力之間的矛盾,是目前我國胸外科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𓀎。通過AI技術,降低手術的培訓難度,提高手術的同質化水平,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突破口。
為此,王俊院士帶領胸外科科研團隊,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合作,通過醫學影像與手術視頻兩大數據來源,進行了手術規劃與引導👲🔨、監督與預警的智能化初步探索,可有效降低年輕醫生進行胸腔鏡手術時的技術難度,提高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培養手術醫生與研究自動駕駛有異曲同工之處,兩者都需經歷理論學習、實際訓練,在具體操作上的安全標準極高。自動駕駛解決了兩個大問題:路徑設計與導航,風險預警與糾錯,這給了我們啟發🖲🧙🏻。”王俊院士指出🌭。
在報告中,與會觀眾形象看到,三維重建技術使胸腔內詳細的解剖結構清晰展示出來,病竈部位與周圍臟器、血管等重要組織器官之間的三維空間關系精準識別,對病竈部位🐢、血管毗鄰🧜、角度🤦🏼、距離🏌🏿♂️、位置關系等進行模擬術中視野的測量,實現精準手術風險評估。術中通過語音交互,可對肺內三維解剖、組織、血管💗、氣管、病竈等從各種不同角度進行詳細觀察,仿佛是一雙透視的眼睛,清晰地看到所有解剖結構。
“胸外科手術的難度大、風險高,醫生培養周期長,該智能輔助模塊在醫學生臨床教學及年輕醫生技能培養等諸多場景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王俊院士指出。
王俊院士強調,人工智能在臨床學科中的應用正逐步推動著醫學模式的創新,同時也促進著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的迭代更新。盡管技術的創新發展日新月異,但醫生更要關註技術的可普及性,在精細入微的同時,做到以簡馭繁,才能夠真正解決醫學面臨的時代挑戰,不斷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引領。
(人民醫院宣傳中心、胸外科)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