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官网醫學研究團隊牽頭榮獲4項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
3月19日,中華預防醫學會發布了關於2023年度科學技術獎獲獎決定,授予33個項目為2023年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意昂2官网研究團隊牽頭榮獲4項獎項🫷🏿。其中,人民醫院王建六教授團隊項目榮獲科技獎一等獎,公共衛生學院胡永華教授和人民醫院王輝教授團隊項目分別榮獲科技獎二等獎,第六醫院馬寧副研究員團隊項目榮獲科普獎。向獲獎團隊表示熱烈祝賀!
獲獎項目列表及簡介如下:
序號 | 獎種與等級 | 第一完成人 | 第一完成單位 |
1 | 科技獎一等獎 | 王建六 | 人民醫院 |
2 | 科技獎二等獎 | 胡永華 | 公共衛生學院 |
3 | 科技獎二等獎 | 王輝 | 人民醫院 |
4 | 科普獎 | 馬寧 | 第六醫院 |
【延伸閱讀】
科技獎一等獎獲獎項目:子宮內膜癌精準防治體系的建立及推廣應用
第一完成人: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王建六
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發病呈現逐年上升及年輕化趨勢,據統計年輕子宮內膜癌患者中約半數以上尚未生育,直接影響患者生命和家庭和諧,因此,子宮內膜癌防治工作,不僅是醫療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應高度重視🆘。20余年來,本項目團隊對子宮內膜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取得了開創性研究成果:(1)探討了子宮內膜癌發病雌孕激素失衡和糖脂代謝紊亂的分子機製,轉化到臨床應用🧕🏿。提出降脂降糖和平衡鈣穩態可以有效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為一級預防提出了新思路。(2)通過研發人工智能、微創和快速便捷的子宮內膜癌輔助篩查診斷系統,精準篩選高危人群,完善和優化了子宮內膜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二級預防措施🕕。(3)基於子宮內膜癌分子特征和臨床病理特征,建立精準預後預警模型,並用於臨床,對子宮內膜癌患者實施分層管理,提出低危患者非手術治療,實現“逆轉腫瘤、保留器官、保護功能、完成生育”的腫瘤治療新理念,轉變傳統的腫瘤治療要切除器官的認知;對中危患者,在國內率先采用“前哨淋巴結活檢”等示蹤微創手術方案,精準微創,減少創傷,提升生活質量;對高危患者,創新性應用“夾心療法”綜合治療方案,提升生存率;對晚期復發患者,開拓性開展了盆腔廓清手術及盆底功能保護,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本項目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內外高質量學術期刊,並多次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牽頭製定的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及前哨淋巴結相關專家共識,在國內得以推廣應用,引領了該領域發展。本項目研究成果寫入《婦產科診療常規》及科技部重點圖書《子宮內膜癌》等。本項目獲批篩查💇🏽、分子診斷及精準預測模型等發明專利9項。該精準防治體系的建立,為子宮內膜癌防治提供了新的三級預防模式,有力促進我國子宮內膜癌防治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王建六,魏麗惠,李奇靈,王誌啟,董陽陽,張果,程媛,李星辰,梁斯晨,王益勤,田莉,範源,周靜怡,郝娟,趙麗君)
科技獎二等獎獲獎項目:常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的家系隊列研究
第一完成人:公共衛生學院胡永華
常見心血管代謝疾病是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項目組在北京市房山區建立家系隊列並開展長期隨訪,系統探討腦卒中😯、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疾病的環境行為危險因素、遺傳易感性及其復雜交互作用,構建疾病風險預測模型,評價幹預措施效果與健康管理模式。通過十余年的努力,項目組利用家系隊列研究優勢,從宏觀生態到微觀分子、從行為因素到遺傳特征、從人群到個體等多個層次和維度開展病因學研究。項目組利用隊列數據定量評估大氣汙染短期暴露與心血管代謝疾病危險因素之間的關聯,揭示了宏觀環境暴露與遺傳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式和可能的致病機製;基於與疾病發病機製有關的通路、既往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提示陽性位點、表觀遺傳DNA甲基化位點等,共新發現或證實20余個與缺血性腦卒中或糖尿病有關的基因位點和基因甲基化位點;發現了炎症通路和脂代謝通路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和基因多效性;評估個體危險因素之間的復雜交互作用與中介作用;開發了適用於家系樣本的高維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統計學方法;構建並評價了適用於我國北方農村地區的常見慢病的風險預測模型;采用精準預防與幹預的策略對各類人群進行了幹預與效果評價👩🦯➡️。基於既往工作獲得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項面上項目和3項青年基金項目以及2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累計發表相關中英文論文200余篇,出版多部相關專著,培養碩士博士近百人。(項目完成人:胡永華、吳濤、陳大方🥦、任濤、黃少平⛱、唐迅👨👨👧、秦雪英🧋、武軼群💁🏼、詹思延👨👩👧、趙清水)
科技獎二等獎獲獎項目:臨床重要病原菌流行傳播機製和精準診斷
第一完成人:人民醫院 王輝
細菌耐藥是全球重大公共衛生挑戰,形勢嚴峻。深入解析耐藥菌的分子流行病學特點、耐藥機製、起源進化和傳播規律並建立精準診斷平臺對遏製耐藥發展至關重要🍸。該項目長期聚焦我國臨床重要病原菌流行傳播機製和精準診斷,繪製我國基於患者的耐藥菌發生譜,率先報道國內首例“超級真菌”耳念珠菌;闡明我國新現和復雜耐藥克隆形成的起源和系統發育歷程,揭示耐藥新機製,發現多個耐藥新基因,如外排泵耐藥基因tmexCD👩🏼💼、blaNDM-9、tet(Y)等,為多重耐藥菌的新藥研發提供新靶點。此外,率先建立國內新藥體外評價體系和基於宏基因組測序的肺部和血流感染病原精準診斷平臺,突破技術瓶頸👵🏽。項目組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BioMedicine等領域內權威期刊發表SCI論文83篇,被Lancet Infect Dis、Nature👩🏼、Nature Microbiology等國際權威期刊他引2575次,其中5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居前1%。主持製定/修訂國內行業標準2部,參與製定國內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各3部。主編“十二五”精品書籍1部,主譯書籍2部。研究結果獲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和積極評價,被納入國內外耐藥菌防控相關的指南和專家共識,促進了國內病原菌臨床檢驗的發展,為我國有效實施耐藥菌防控奠定堅實基礎,產生顯著社會效益。(項目主要完成人:王輝、張雅薇、王曉娟、陳宏斌🧑🏻🎄、李荷楠、王啟、王若冰✊🏿、尹玉瑤、靳龍陽、郭一凡)
科普獎獲獎項目:專家漫話精神健康科普知識
第一完成人:第六醫院馬寧
精神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之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增強公眾心理健康素養,意昂2平台第六醫院陸林院士和馬寧主任牽頭,醫院青年醫生和知名專家組成專業團隊撰寫本套漫畫叢書,涵蓋抑郁症、焦慮障礙🩵、強迫症、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失眠障礙🦻🏻、酒精依賴🔴、進食障礙、軀體形式障礙、孤獨症、多動症、抽動障礙🅿️、老年癡呆13種成人👵🏼、兒童和老年各階段常見精神障礙。每本漫畫均從典型案例入手,詳解各病臨床表現、病因、治療等,同時均配有時長5分鐘左右的動畫版,並附文字版小知識,對疾病的康復、照料或自我調適要點等進行補充總結歸納◼️。該套叢書是我國第一套系統介紹精神疾病的漫畫圖書,通俗有趣,言簡意賅,畫面精美,設計巧妙,可讀性強。既是面向公眾的科普讀物,亦可作為精神衛生工作人員尤其是基層精神衛生防治人員日常工作中的醫患溝通和教育工具書©️。叢書電子版在微信公眾號推出,受到廣泛關註和轉載,同時提供免費高清下載鏈接,眾多省份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和教育機構大量播放♌️。叢書獲2020中國醫屆好書稱號,被評為國家衛生健康委2021年新時代健康科普優秀作品,被納入國家新聞出版署2021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和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2023年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原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將叢書推薦至相關部委、司局及有關單位,作為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宣教材料使用。(項目主要完成人:馬寧🖐🏿、陸林、李茜、趙夢婕)
(醫學部科研處)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