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官网醫學研究團隊牽頭榮獲8項第五屆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
2023年11月4日,第五屆中國婦幼健康科技大會暨“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頒獎會在北京友誼賓館隆重舉行🧙🏼。本次共頒發傑出貢獻獎3項,科技成果獎69項,自然科學獎45項。意昂2官网醫學研究團隊牽頭榮獲8項獎項,獲獎總數位列所有完成單位之首,彰顯意昂2官网醫學科研實力!第一醫院楊慧霞教授獲傑出貢獻獎,公共衛生學院劉民教授和第三醫院魏瑗教授團隊項目榮獲科技成果獎一等獎,公共衛生學院薛濤教授和口腔醫院鄭樹國教授團隊項目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人民醫院李小平教授團隊項目獲科技成果獎二等獎,基礎醫學院秦麗華教授和公共衛生學院許雅君教授團隊項目獲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全國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是經國家衛生健康委批準,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備案同意,中國婦幼健康研究會於2014年開始設立的全國性科學技術獎項,旨在對婦幼健康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優秀科技創新成果進行表彰,是目前國內婦幼健康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和影響力最大的科技獎項🫃🏼。
傑出貢獻獎:第一醫院楊慧霞
楊慧霞教授從事圍產醫學、母胎醫學及相關領域的臨床和科研工作近40年,致力於探索和解決妊娠期糖尿病(GDM)、胎盤植入、子癇前期(PE)等發病機製😀、臨床診治、幹預及預防等,以減少和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及其對母兒近遠期健康的影響。帶領團隊取得的學術成果推動了中國妊娠合並糖尿病、胎盤植入🫸🏽、妊娠合並新冠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指南製定理論更新;克服困難、創造條件,通過舉辦培訓班和巡講的方式宣傳和推廣GDM規範化診治、胎盤植入治療方式等臨床技術,為全國各地培養大量圍產醫學專業人才,造福於當地母兒健康。楊慧霞教授對於疾病的探索精神和學術成果、對規範化診療的推廣和宣傳、團隊強大的創新和執行能力,獲得國內和國際多個學術團體和公益組織的認可和肯定;在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國際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DOHaD)學會等國內外多個學術團體和組織擔任重要職位;多次受邀在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專題演講,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在《Lancet》、《Diabetes Care》、《AJOG》🔶、《BMC Medicine》、《PLOS medicine》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800余篇,組織編寫和翻譯40余部專業書籍。楊慧霞教授作為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產科組長,牽頭及組織編寫產科領域相關指南及專家共識30多部,自2014年起進行全國產科指南巡講,為全國廣大產科醫生臨床工作提供了新方法,推動了診療技術和方法的更新,促進我國產科學規範化診療和管理的推廣,為我國婦幼健康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獲獎項目:新冠大流行期間母嬰安全風險管理模式創新研究
第一完成人:公共衛生學院劉民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其對母嬰安全及生殖健康的影響就受到了持續性的廣泛關註🐡。《新冠大流行期間母嬰安全風險管理模式創新研究》項目是劉民教授及其團隊多年探索取得的重大創新成果♨️🏋🏽♂️。該項目首次評估了包括傳染病風險評估分級在內的母嬰安全五項製度對減少孕產婦死亡、保障母嬰健康的效果,以及風險管理戰略實施前後篩查出的高危孕婦比例及孕產婦死亡率的變化;比較了COVID-19大流行前後孕婦妊娠結局的差異,探討了大流行對不良妊娠結局的影響;在疫情早期探討了胃腸道症狀和發熱與COVID-19患者重病或死亡的關聯;首次評估了新冠疫苗對孕婦和兒童青少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提高疫苗接種率提供了證據🤸。成果發表於Gut、JAMA Pediatrics🛍、JAMA Network Open👌🏻、BMJ Global Health等,得到國際同行高度贊揚🌴。科學循證證據形成中英文專業科普圖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知識110問》,英文版由商務部相關機構發放至3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中國抗疫經驗。項目團隊成員受邀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專家組組長及常駐工作組成員,與國際衛生部門及哈佛大學等學術機構進行交流;上述研究成果得到快速轉化與應用,研究成果輔助國家衛健委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專家組進行疫情形勢研判和風險評估,形成防控策略建議。(項目主要完成人:劉民🤵🏽♀️👨🏻⚖️、梁萬年、劉玨、陶立元、吳俁、曹桂瑩🖐🏽、馬秋月、杜敏)
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獲獎項目:復雜性雙胎圍產期管理和宮內幹預新策略的開發與應用
第一完成人:第三醫院魏瑗
近年來,雙胎妊娠發生率持續上升,雙胎妊娠的各類母胎並發症發生風險均遠高於單胎,加強雙胎圍產期管理對保障母嬰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復雜性雙胎圍產期管理和宮內幹預新策略的開發與應用》項目是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婦產科魏瑗教授及其團隊經過多年臨床實踐與基礎研究所形成的重大科研成果。復雜性雙胎是在孕期發生胎死宮內🕺🏻👰🏼♀️、流產和嚴重胎兒腦損傷的風險都遠高於一般的雙胎妊娠。該項目提出了一套規範化的復雜性雙胎管理策略,包括產前風險評估與監測💂🏻♀️🧭、宮內治療策略和新生兒隨訪,開發了微波消融減胎術🈯️、激光血管消融術、胎兒鏡下胎盤絨毛膜血管瘤激光凝固技術、臍帶纏繞松解術等多種宮內幹預新技術。經過臨床驗證,有效提升了復雜性雙胎的早期診斷和宮內幹預能力,改善了此類孕婦的妊娠結局,手術治療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項目成果在Cell discovery,Gut,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 Gynecology等期刊發表10篇高水平論文,授權專利8項。研究成果被寫入臨床指南,在全國範圍推廣,推動我國的雙胎妊娠孕期管理邁向規範化🚴🏻♂️、體系化和標準化。(項目主要完成人:魏瑗、趙揚玉、原鵬波、王穎、王學舉、楊靜、李璐瑤、吳天晨、盛晴、顧珣可、孟新璐、陳練🟥、石慧峰、於洋、趙艷)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大氣顆粒汙染暴露對女性生殖及胎兒宮內發育的危害
主要完成人:公共衛生學院薛濤
近年來我國婦幼健康服務水平提升顯著,然而,不孕不育以及不良妊娠結局的上升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製,識別被忽略的致病因素,是持續改善婦幼健康、保障人口生育力的關鍵。盡管相比大多數臨床風險因素,大氣汙染的健康效應微弱而隱蔽,但是大氣汙染暴露普遍存在#️⃣、導致的人群疾病負擔不容忽視。圍繞大氣細顆粒物對育齡人口生殖健康的影響,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兒少婦幼與生育健康學科群,聯合校本部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依托國家衛生健康委生育健康重點實驗室🧑、環保部大氣環境暴露與健康風險管理重點實驗👮👩🏻🦼、前沿交叉研究院環境與健康中心等交叉科學研究平臺,系統研究闡明了從懷孕到分娩的全周期中,育齡婦女暴露於大氣細顆粒物可造成不孕不育👨🏻、胎兒宮內生長發育受限、死胎死產和其它不良出生結局的發生風險顯著增加🌕。自2016以來,共發表相關SCI論文26篇,其中14篇發表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Lancet Planetary Health(2篇)、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8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篇)等國際知名雜誌,提升了公共衛生學院婦幼健康學科群的國際影響力,切實促進了婦幼健康和環境科學的交叉研究。(項目主要完成人:薛濤、李欽、王海俊、佟明坤🧓🏻、周雙🍦、朱彤)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應用於低齡兒童齲早期防治的唾液多組學標誌物研究
第一完成人:口腔醫院鄭樹國
當前,我國低齡兒童齲患病率不斷攀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3~5歲兒童罹患齲病,嚴重危害著兒童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產生了較為明顯的疾病負擔🏺。鄭樹國教授課題組多年來開展的《應用於低齡兒童齲早期防治的唾液多組學標誌物研究》這一項目,聚焦於低齡兒童齲這一患病率高⛹🏿♂️、危害程度重的最常見兒童口腔疾病,較為全面地采用了橫向對比和縱向隨訪等多維度研究設計,率先應用基於高精度質譜技術的蛋白/多肽組學和基於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微生物組學等多組學技術手段,在深入探索以唾液為主的口腔微環境樣本面對刺激條件所呈現的穩定性的基礎上,深度挖掘口腔微生態中與疾病狀態及發展變化密切相關的生物信息,發現了多種與低齡兒童齲密切相關的多組學生物學標誌物並建立效能優異的疾病預測模型,在低齡兒童齲早期篩查及綜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關鍵性科學成果🦶🏼。代表性學術期刊論著成果發表於生物醫學領域高影響力期刊Protein & Cell💞🤞🏿、口腔醫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等國際專業學術期刊上,獲引用達百余次🙌🏽。這些成果不僅從科學研究的角度進一步豐富和揭示了作為兒童口腔常見病🙋🏽♂️、多發病的低齡兒童齲的發生發展和狀態變化的內涵,也為進一步指導以齲病為代表的口腔疾病綜合防治提供了更為充分的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和應用價值。(項目主要完成人:鄭樹國、孫翔宇、王萬春、陳峰、隗芳喬、袁超、公文🤽🏼♂️、王笑喆、施相如、劉陽)
科技成果獎二等獎獲獎項目:復發耐藥卵巢癌精準診療創新策略研究與臨床應用
第一完成人:人民醫院李小平
卵巢惡性腫瘤致死率高,診斷時多為晚期,腫瘤復發及化療耐藥是最棘手的問題。《復發耐藥卵巢癌精準診療創新策略研究與臨床應用》項目是李小平教授和團隊魏麗惠👸🏻、崔恒及王建六教授等多年探索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潘峰教授等合作取得的重大創新成果。該項目首先研發無標記、高通量微流控技術結合人工智能的數字全息顯微鏡技術進行癌單活細胞快速化療藥物敏感性測定。其次,創新設計並應用以砷劑為基礎的多藥聯合序貫化療方案和以草酸鉑為基礎聯合方案治療耐藥卵巢癌,療效明顯提高,效價比高,副作用可控,並在多家醫院推廣應用。再者,首先提出卵巢癌肝轉移癌分型、診治流程及多學科診療模式,患者臨床預後明顯改善。進行卵巢癌初步免疫分型及抗體相關研究,對製定免疫治療進行指導🦉。同時提出晚期/復發耐藥卵巢癌標記物譜聯合、動態檢測隨訪新理念,指導進行序貫化療選擇,為指南撰寫提供基礎🕋。最後,項目率先在國內系列開展婦科腫瘤合並心臟病、腎衰👨❤️👨、腦血管病及乙肝病毒攜帶者等化療副作用多學科診療,卵巢功能保護及妊娠後代影響研究,並牽頭成立了北京婦產學會婦科腫瘤精準醫學分會,推動婦科腫瘤精準醫學的科學研究。(項目主要完成人:李小平、魏麗惠💂🏽、崔恒、王建六、潘鋒🐻、祝洪瀾、王悅👩🏼🚀、沈曉燕、楊瑩超、李藝等)
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獲獎項目:圍絕經期潮熱的發病機製及新幹預靶點的探索
第一完成人:基礎醫學院秦麗華
潮熱是圍絕經期女性最常見的特異性症狀,約85%的圍絕經期女性會出現潮熱,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警示燈”。既往研究表明,圍絕經期潮熱的發生與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視前區(POA)的功能異常有關,但具體機製尚不明確。目前業界急需探究潮熱的發病機製及探尋新幹預靶點以緩解圍絕經期女性的痛苦。該項目團隊深入研究了引發圍絕經期潮熱的機製及參與其中的分子靶點,創新性發現並闡明了低雌激素引發POA區谷氨酸能和GABA能神經元數量及功能異常以及LC—MnPO中谷氨酸能神經元的NE通路和DRN—MPA中GABA能神經元的5-HT通路異常的機製,導致體溫調節中樞調控散熱和產熱的功能失衡,最終觸發潮熱症狀,出現外周血管舒縮功能紊亂的具體機製。另外,篩選並驗證了中樞Glul、Vglut2、GAD👩🦳、TPH2、MAOA🌁、ADRα2A、5-HT1AR和TRPM2以及外周RTN和MLCK等重要分子靶點在潮熱發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經過後續臨床驗證後有望成為潮熱的新幹預靶點。該項目的基礎研究團隊已經對分子靶點完成了動物層面的驗證,臨床研究團隊積累了較大的患者群體,建立了圍絕經期患者標本庫以及MHT電子病歷隨訪系統,在管理潮熱危險因素以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也建立了患者的外周血液🙎🏼♂️、尿液、糞便等標本庫,為分子靶點的後續臨床驗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臨床團隊在實際工作中深入挖掘並提出圍絕經期相關疾病的臨床問題,與基礎團隊進行交叉互融,互補式推進解決臨床難題,取得的研究成果有望緩解圍絕經期女性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項目主要完成人:秦麗華、白文佩🤶🏼、賈靜、張海澄👿、王珂、閆軍浩、王文娟、孫艷榮)
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項目:生命早期環境因素暴露對母嬰健康結局的影響機製及營養幹預研究
第一完成人:公共衛生學院許雅君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命早期不良環境因素暴露呈現濃厚的時代特點,其對個體近期和遠期健康的風險需要引起重視,明確潛在作用機製,探索靶向幹預策略,對於預防疾病、改善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生命早期環境因素暴露對母嬰健康結局的影響機製及營養幹預研究》項目是許雅君教授及其團隊多年探索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該項目圍繞“生命早期不良因素暴露--機製探索--營養幹預”這一主線,以生長發育、神經發育/行為和糖脂代謝等健康結局為切入點,重點關註環境有機汙染物、植物化合物👨🏿、農藥🤽🏽、大氣汙染物以及圍產期異常代謝狀態等因素的單獨和聯合暴露,通過綜合開展體內/外實驗和人群流行病學研究,明確氧化應激誘導的炎症反應、腸道微生態的改變和表觀遺傳修飾改變等是導致不良結局的重要機製,並以此作為依據,靶向開展幹預研究,解析核苷酸🧀、特定維生素、植物化學物和生物活性肽的積極幹預效果🐱🛌🏼。該項目團隊在相關領域發表高質量科研論文150余篇,並被國內外多篇同領域的研究論文參考引用。項目研究成果為生命早期有害環境因素暴露的防禦和有效幹預提供了科學依據,極大地推動了臨床幹預路徑的製定;此外,食源性活性組分相關的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於食品行業,對於嬰配粉組分優化和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的研發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
(科研處)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