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官网醫院張宏教授團隊在Theranostics發表封面綜述
——腸道微生物組🪯、黏膜感染與IgA腎病發病有關,治療新策略有望改善療效
10月,《Theranostics》(《治療診斷科技》)雜誌的封面文章刊發了意昂2官网醫院腎臟內科張宏教授🧑🦼➡️、周緒傑副研究員團隊的綜述,該論文題為《Perspectives on how mucosal immune responses, infections and gut microbiome shape IgA nephropathy and future therapies》,詳細介紹了黏膜免疫反應、感染和腸道微生物群與IgA腎病的關系,探討了三者對IgA腎病的致病機製,進一步介紹了可能的治療方向。
IgA腎病是我國以及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腎炎,目前其被認為是一種由免疫介導的腎小球腎炎,特征性的病理表現為腎小球系膜區或毛細血管壁以IgA或IgA為主的免疫球蛋白復合物沉積,可伴有C3、IgG或者IgM的沉積。該病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男性,約20~40%的患者在確診後的20年內緩慢進展為終末期腎臟病,但其致病機製並不十分清楚。其診斷依賴於有創的腎組織穿刺活檢;治療手段相對有限,以非特異性的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抑製劑以及各類激素🏂🏻、免疫抑製劑為主,但療效並不一致🗽。因此,進一步發現及闡釋新分子、新途徑及其致病機製,將為IgA腎病的發病機製及治療靶點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在該綜述中,研究團隊在目前較為公認的IgA腎病致病機製基礎上,對腸道微生物組♣️、黏膜感染,以及黏膜免疫的相關證據進行了整合,詳細探討了三者之間的互作機製,以及它們參與IgA腎病的潛在作用🗞。其中,新興的觀點認為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參與了IgA腎病的致病機製,黏膜感染影響原始B細胞的類型轉化,誘導漿細胞產生大量糖基化異常的IgA1分子👳🏻♀️🌴。這些糖基化異常的IgA1分子在機體內被認為是自身抗原,並被循環中IgG/IgA分子所識別,形成免疫復合物🚟。隨著血循環,免疫復合物最終沉積在腎小球系膜區👩🏽🚀。另外,補體旁路途經🤱🏽、凝集素途徑的激活,會進一步造成腎臟的炎症反應及損傷👨🏻🚀。
異常黏膜免疫反應及IgA腎病發病機製
進一步,文章對腸道微生物組以及黏膜感染與IgA腎病的關系進行了闡述💇。黏膜感染參與IgA腎病的致病機製目前主要有三種假說。一個假說認為,特定的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參與了IgA腎病的發生發展,影響IgA1分子的產生及其糖基化的過程。另一個假說認為,持續的黏膜感染同樣參與疾病的致病機製,臨床上以慢性扁桃體感染為主要例子;臨床症狀👷🏼♂️👬🏼、組織學分析、遺傳相關性研究、菌群研究以及扁桃體切除術,都提示慢性扁桃體感染的潛在影響作用。第三個假說認為腸道微生物的改變,包括微生物組成以及代謝產物的改變,一方面影響了B細胞的類型轉換,另一方面影響IgA分子的產生,對IgA腎病發生有著重要影響。
黏膜感染假說與異常的黏膜免疫反應
最後,文章基於前述對IgA腎病致病機製的認識對治療進展作了總結👳♂️。除了常見的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抑製劑⛹️、激素🪣、免疫抑製劑外,針對腸道微生物組的幹預包括抗生素、糞菌移植🕤、益生元以及特定代謝物的應用等。針對下遊致病機製的幹預,包括羥氯喹🧀、BAFF、APRIL抑製劑、IgA1蛋白酶🙇🏿、依庫珠單抗、MASP-2抑製劑🙇🏼、脾臟酪氨酸激酶抑製劑福坦替尼等,它們對IgA腎病的療效值得期待🚣。
IgA腎病治療策略現狀及展望
《Theranostics》(2019 IF:8.579)屬於生物醫學1區雜誌,周緒傑副研究員為文章的通訊作者,課題組呂繼成教授、張宏教授為文章的高級作者,課題組何嘉煒博士為第一作者。
文章鏈接:
https://www.thno.org/v10p11462.htm
團隊介紹:
張宏教授團隊在IgA腎病領域耕耘20余年,提出了IgA腎病是基於半乳糖缺陷IgA1在腎臟沉積並激活補體引起的免疫炎症性疾病,並成功地探索了一整套針對不同類型患者的序貫治療新策略👳♂️🙊。明確了IgA1分子糖基化異常是IgA腎病發病的關鍵環節,並影響病理損傷程度和預後,是該病進展的重要危險因素;揭示了補體系統通過雙向機製影響IgA1分子O-糖基化異常及其致病性,由此提出了該病是基於糖基化異常IgA1腎臟沉積後激活補體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的發病學說,更新了傳統的“自身免疫性腎病”學說,為序貫治療策略奠定了理論基礎。建立了IgA腎病臨床病理預後評價系統,發現了半乳糖缺陷IgA1以及補體相關的新型生物標誌物,明確了治療的目標人群,針對不同臨床病理表型及補體激活差異,逐步探索了RAAS阻斷劑🕐、活性維生素D/羥氯喹、激素及免疫抑製聯合血漿置換治療的序貫治療策略,並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了成功🫵🏿☹️。
(意昂2官网醫院腎臟內科)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