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與責任:央視《大家》欄目專訪韓啟德院士
發展與責任🧎♀️🌧:央視《大家》欄目專訪韓啟德院士
解說:2006年5月北京人民大會堂,在中國科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61歲的韓啟德當選為新一屆中國科協主席,成為繼李四光👮🏻♀️、周培源、錢學森、朱光亞、周光召之後中國科協的新一代掌門人。對於許多普通大眾來說,中國科協似乎距離他們的生活很遠,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組織呢?位於北京復興路三號的這幢大樓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所在地、成立於1958年的中國科協今年已經走過了五十個年頭。目前擁有32個省級科協,191個全國學會,四千二百萬科技工作者🙎🏼♀️,是國內最大的學術共同體🧑🦽。

主持人:其實您看您做這個科協主席,實際上科協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的一個大家庭,您就像這個大家庭的家長一樣🍸。
韓啟德🫑:我覺得這個科協就是科學家自己自願組織起來的這樣一個學術共同體,科協首先讓科技工作者覺得是自己的家⭕️🧝♀️。你沒有這(個家的)感覺,人家不理你🧖🏿🐈。因為各自都有自己的單位,我自己做好我的工作就行了🎶,要這個科協幹嘛🦹🏿♂️?但是現代科學的發展💀,現代社會的一個標準就是學術共同體要起很大的作用☝🏽,因為科學技術是不可缺的🚴🏽♀️,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靠科技工作者。那麽科技工作者必須要有一套自己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規則🫗,甚至一些動力。這些都靠我們科協來做工作🦁。

解說: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科協作為學術共同體的力量不斷加強。開展學術交流、普及科學知識🤶🏼、維護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科技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成為中國科協新時期的主要任務✫。然而隨著時代腳步的加快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學術界的一些弊端也逐漸呈擴大趨勢🤹🏽,2006年初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黃禹錫的幹細胞造假事件讓世界科技界為之嘩然。無獨有偶🙉,這一年中國的首款自主知識產權高端芯片漢芯一號也被查出為嚴重造假事件。疑惑間人們不禁追問,探求客觀真理為己任的科技界到底是怎麽了?這一年五月,剛剛出任中國科協主席的韓啟德在面對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消除學術界的浮躁。
主持人:您當科協主席之後您說了一句話,您說您最想做的一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清除學術界的浮躁,這個話其實說的是擲地有聲的。
韓啟德🛌🏻:因為那是有感而發吧。
主持人🫑:有感而發?這個感從何而來呢🪲?
韓啟德🏌🏿:因為當時我覺得這個科技界浮躁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有些學科帶頭人拿了基金還要拿👟,獲了獎,還要拿著獲獎到處去申請獎。拿了獎以後去申請項目,其實很多人的項目已經夠用,但是還是有很多誘惑,好像這個大的項目不拿白不拿🕗👪。所以我們許多科學家就成了空中飛人🆘🎴,整天在飛機上飛🧑🏿🚀。就是到那兒去作報告❓,作完報告就走。然後就去申請答辯,去評審。但是真正靜下心來考慮科學問題(的科學家)是越來越少。
主持人:您說的這個現象,現在就是我們能聽到一種傳言,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就是有這種科技老板或者是項目專業戶。
韓啟德:應該說是有的👨🏼🏫。
主持人✤:應該說是有。
韓啟德:老板這個叫法從美國傳過來🫲,確實從關系上面,因為他用的錢是教授申請的基金🧣,基金裏面有人員費⌨️,所以他的收入就是靠老板的📉、教授的(錢)👳。所以他就叫老板了。你給我(工資),也是一種昵稱𓀀,不是真的。
主持人:對,開玩笑的一種說法。
韓啟德:我們當然也不是那麽認真的🛍🚵,但是深刻考慮的話🕵🏿♀️,這裏面就不對了,不是這樣,導師就是導師🙍🏻,不是老板🚋,跟老板是本質的區別。但是你現在走過頭了以後真的就有這種情況了。有的人他申請很多的項目或基金,然後他就讓下面(的人)去做💇🏿♂️,(這個)可以,(因為)他是指導。但是他後來可能就不指導了🙎🏿,甚至人家做出來的工作他自己都不太懂了👩🏿💻,那這個就變味了。
主持人:就真的變成科技包工頭了。
韓啟德:那成包工頭了嘛👱🏽♀️⚽️,是吧。這種現象應該說現在大家(都有所)認識了🧑🏿🦲🧎♂️。我們也采取一些措施,(這種情況也)有所減輕。比如說我們規定,最多拿兩個大的項目,第三個項目就不可以拿了。這個就有一定的限製🏩。但是,有的人是這樣:我不拿✋🏽,我叫我的部下去拿🛀🏽,我是做評審的。這種現象有沒有呢,也有。大家也都看到了,既然看到了,我們就會采取辦法和措施。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逐步製度完善的過程。總體來講🦵🏽,浮躁的事情還是在修正,在往好的減輕的方向發展👨🏻🦯➡️。
解說:2007年3月,中國科協發布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範📰,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提出了具體標準,明確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處理原則和程序💁🏻♀️。開始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製度化管理。然而盡管如此,學術界的一些不公正事件仍然在大多數科技工作者的心裏留下了陰影🏩。據中國科協200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六十二點三的被調查者認為在申報課題資助時曾經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
主持人:科協前兩年做了一個調查👩🎨,就是在這個項目申報當中有百分之六十多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在項目申報過程當中有過這種不公正的待遇👫🏻。您覺得是這個比例嗎?
韓啟德:這裏邊要分析,有的是真的不公正,有的是他自己認為不公正,兩種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我認為現在自然科學基金大家的反映比較好。為什麽🕑🛂?它完全按照基金會的一種模式。有專家嚴格的評審程序,按照嚴格的一套規矩來做。大家反映認為,越大的項目審批的程序還越少,很多大的項目不是由基金會掌握的⏬,而是政府部門掌握的。
主持人:有一種說法叫做,小項目大評審,大項目小評審🐊。
韓啟德:越大項目越好拿🍠,你名聲大就好拿🚶➡️。
主持人:名聲大就好拿?
韓啟德👌🏼:但是那種小項目👨❤️💋👨,自然科學面上現在屬於最小的、自由申請的項目,它倒審得非常的嚴格。但基本上大家對基金會的模式比較滿意💷。
主持人:自然基金科學委的這種審的方法就有點類似於您剛才講的這個科技工作者的自我的(判斷)👰♂️。
韓啟德:它比較充分地運用了學術共同體的作用🎄。
主持人🍿:學術共同體的自我評審。
韓啟德🤏🏿🛰:這個慢慢大家越來越(有)共識了,所以現在要突破一點♝,就是政府可以計劃🔙、規劃👰🏻♂️,甚至也可以決定重點項目、重大項目,要解決那種從國民經濟需要出發(的問題),要決定重大專項解決什麽問題。但這個過程當中要吸收專家意見。我始終有一條很明確的態度,就是政府不要決定錢分給誰。
主持人⚈:他只提需求🍦。
韓啟德:你怎麽知道張三做得好還是李四做得好呢🤸🏻?這就讓學術共同體來說。
主持人:他們可以用自己的判斷,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方式去決定誰來做更好⚽️。
韓啟德📁:那麽現在政府部門也說,我也是請專家來評的呀,但是關鍵就是請哪些專家是政府官員定的。評審完了以後最後拍板是政府定的🤦🏻♂️。你沒有必要把那個責任往自己身上攔👊🏻,你叫學術共同體去承擔這個風險,然後你再加強監督,對吧?所以我始終強烈建議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
主持人:您自己原來做項目申報的時候,有沒有也遇到一些不公正或者是有難度(的問題)🤵🏽。
韓啟德:我真的是沒有(遇到),因為我可能比較保守,我申請項目呢🧎♀️,一個是一個。我是八十年代回國的,我申請的第一個項目才三萬塊錢。後來也是都申請面上的項目比較多👩🏽🎤,因為我們是搞基礎研究的,不需要太多的錢。申請項目我沒有失敗過,這個我覺得跟我比較沒有太多的欲望有關。我做這個研究,我現在需要錢🈹,我實打實地要幹這些活,大家也比較認可,所以我始終覺得挺公正的🤵🏿♂️。我在評人家的時候,我有時候也很敢講話。但是偶然性的因素還是有的🙆🏼♀️,這就跟評審專家的專業範圍⚽️、素質(有關),有的時候還是跟學術見解有關系。所以任何時候🧑🏽🎨,就是學術共同體來決定,也不可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公平。但是這起碼是目前來講🕵️,唯一的能夠比較公平地、比較實事求是地科學地決定資源分配的一個好的辦法➕。百分之六十不公平裏面呢,我覺得真正不公平不會達到百分之六十,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名聲越大的人🗿🫐,越容易申請到錢𓀘,而小人物呢比較難申請到錢👩❤️👨,那麽這裏邊呢🌓,冤枉了很多小人物。應該給人錢的沒有給。這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
解說💡:在擔任中國科協主席之前韓啟德已經擁有了幾個不同的身份👔,在幾種不同的角色中他覺得自己最看重的還是科學家的角色。作為醫學工作者,韓啟德的醫療實踐來源於陜西省臨潼縣一個簡陋的公社衛生院📣。1968年23歲的他在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了這裏。
韓啟德:我盡管有很充分的思想準備,到那裏也沒有想到是這樣子的👩❤️💋👨。就一座平房🧍🏻♀️,沒有化驗室,更沒有X光室,也沒有病房🧔🏿♀️。
解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漩渦之中👨🏿🏫,國民經濟已經滑落到崩潰的邊緣🧮。對於一個身處西北農村的公社衛生院來說,醫療條件惡劣可想而知🥬。然而👇,剛到醫院時的一次出診經歷🔡,卻給年輕的韓啟德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主持人:您還記得這個故事嗎?再給我們講講。
韓啟德: (當時病人)是個才三個月的嬰兒🤶🏽,農村衛生條件差,嬰兒肺炎很多。母親抱著來看的時候👩🏽⚕️,他已經奄奄一息。當時我剛到農村不久,還沒有病房,怎麽辦呢?我就把我自己睡的床騰出來🏌🏼♂️,叫他們母女睡在我的床上,我去和醫院的其他同事合鋪🧚🏽♀️。我晚上還經常起來看她🔸。搶救了三天三夜,把這個孩子給救過來了。後來我到她家裏面去隨訪👷,看看這個孩子怎麽樣。(那裏)真是家徒四壁,窮得不得了💇🏼♀️🧑🧑🧒🧒,孩子一大串。當時這個孩子,已經完全恢復健康🦵,他的母親真是不知道怎麽感謝。她就牽來她的一個大女兒,十六🖋、七歲了🧍🏻♀️。她說我真的沒有任何東西來表達我的心情,你就把我的女兒領走吧。我當時的感覺真的是又心酸又感動。我說這是我應該做的啦。但是這件事情一直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覺得我做的所有這一切,真是太值了。
主持人🦤:這就像您說的,一開始您就說,其實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醫生,其實他更多的是一種感性的,或者說是人文工作者。
韓啟德:這個感情太重要了。其實我的本事也不大🦴。你知道我是1962年進大學,我們是六年製👨🏼🦲,前三年學基礎,後三年到醫院去學看病🕵🏽。我學了三年,到1965年要社教了,社教完了又文革了,到1968年我就畢業了🤰🏿,到農村去看病了。我什麽本事也沒有🍄。但是我只是一心想給人解決問題。我是碰到什麽問題,學什麽問題🤲🏻。我印象很深☞,開始的時候,四環素是多少劑量一片我都記不得。還好我們醫院是一個平房,這裏是一個門診部🌅,隔壁就是我睡的地方。我把藥物手冊都放在那兒🥹,我回去一翻,然後再去給他看,在這個實踐當中學。當時👨👨👧,我就是拿一些比較普通的、應該做的醫療方法,解決了農村當時很多他們認為簡直是不可設想的一些病。比如說心力衰竭的病人⚾️,風濕性心臟病👳🏽♀️,當時有一些中年婦女已經心衰很嚴重了,氣都喘不過來©️💁🏽♂️,到了奄奄一息(的程度)🔐。其實當時我就給洋地黃🛬,就是那個強心藥。但是這個強心藥確實是一般農村醫生當時根本就不掌握的。他們不知道這個藥該怎麽用,因為這個藥有相當的危險性。它達到起作用的劑量跟中毒的劑量很接近,所以醫院很慎重地應用。但是我因為在農村跟著我們老師學過,用過這個藥,我就用了三天療法🧖🏻♂️,三天以後病人就(像)變了一個人💧🩰。她們就說,哎呦,真是神醫👃。其實我想這是(很)普通的👩🏽🔬。那個時候洋地黃多少錢呢?一分錢一片👝。一毛錢(病人就像是)換了一個人。
主持人:一毛錢其實就是救了一條命啊。
韓啟德🆔:對💉,然後你(要做的工作)就是維持了,以後一天一片,也就是說,一天一分錢。還比如,很簡單的關節脫臼⚓️,這個當時不知道👨🏻🦯➡️,就不能動了。那一次我在華清中學🙅🏼♀️,晚上小孩在宿舍鬧✍🏿,髕骨脫臼,疼得不得了,又不能動。我一看,是髕骨脫臼嘛👩🍼,給他復位了,馬上跟正常人一樣👷🏻♂️。有天早上吃早飯的時候,來一個病人說嘴合不攏了,就是一笑🦯,下頜骨脫臼了。根據你學的這些知識,你給它拉回去,給送回去就完了嘛。但是農民就覺得你就是神醫啊。而且不要錢,因為我沒花成本,人力成本不算的。一分錢都不花,病就治好了。
解說:除了常見疾病之外,韓啟德還要面對許多千奇百怪的疑難雜症。為了使每一位就診的農民能夠得到有效的醫治,他自學了婦科👨🍼🥋、中醫和針灸,成了十裏八村內名副其實的全科大夫。
韓啟德:後來我們組織去修西安到韓城的鐵路??西韓線🧑🏻🦯。我們就帶著民工到那裏去⛺️,到山溝溝裏去修鐵路📰。那麽我一個醫生🧎➡️,除了給民工看病,當地老百姓叫我看病🦶🏽,我也得去🦹🏻♀️。我一去以後,就給你一個胳膊。我問他哪兒不舒服。他說你這個醫生怪了,我要告訴你怎麽不舒服👰🍿,我還要你看幹嘛?那裏山溝溝裏的農民沒有碰到過西醫,他們認為看醫生就是看中醫ℹ️,就讓你號脈🧜🏿♂️。我不會號脈,也不懂中醫,這就刺激了我。我說我一定要學號脈,學中醫👨✈️。後來正好有一個機會🧑🏼🍼,縣裏邊來一個名額到地區學習中醫。我就去學了九個月,很賣勁地學🎞👨👩👧。
主持人:至少回來要會號脈🛄,不能被他們難住😇。
韓啟德💙:號脈🙍,開方子,來反正我兩手(都會)。來了病人(以後),中醫辦法好的用中醫,西醫辦法好的用西醫👩🏽🎨。有很多病還真的是中醫非常好🏌️♂️。你比如說農村那個婦女🆑,經常有癔病,就覺得嗓子裏邊總有東西,(這個病)西醫一點兒沒辦法。中醫一方面有心理調節的作用👨✈️🙋🏼♂️,一方面告訴她這是什麽,中醫怎麽診斷,然後給她吃中藥,非常靈👨🚀。後來還神了,農村地區婦女生了孩子沒奶,也來找我。我就琢磨這個問題。從中醫來講,這個產後沒有奶有兩種情況🙎🏼♂️,一種叫氣血虛弱,就是因為身體虛弱;一種是肝氣郁積,就是不是沒奶👩🦯,是氣給積住了👟⛑️。農村很多婦女都很壯🧗🏿♂️,沒有氣血問題,大多數是產後前跟婆婆關系不好🧑🏿🦳,吵架,心裏郁悶。所以就按照肝氣郁積來治療,效果很好。一邊給她開湯藥🧔🏻♀️,再加上針灸☕️,(這個方法)靈得不得了✍️。
主持人:您在農村的時候是什麽科大夫🕵🏿,什麽科都做🤽🏼♂️?
韓啟德🏊🏻♂️:全科👌🏼🐠。
解說:從畢業分配到離開農村,韓啟德在偏遠的鄉村衛生院裏工作了十一年✶。這十一年裏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熱情都獻給了前來就診的患者。從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到實踐經驗豐富的名醫,這段艱苦但卻愉悅的經歷,已經成為韓啟德生命歷程中最難以割舍的記憶。
主持人👧:其實(當時)農村是一個最需要您的地方。
韓啟德:是。
主持人:而在這個地方您每做出一份努力,都能夠得到一種生命的回報。
韓啟德📛:而且他們覺得你做的是太好的事情㊙️。
主持人:所以我想您為什麽對醫生這個職業🛳、對醫療這個職業會有這麽強的一種人文的感情?
韓啟德👨🏻🌾:你(會)感覺到(這)是一種最大的享受。而且呢,解決了問題以後🧑🏽🎨,人跟人之間的這份情感真的是太珍貴了。比如說😐🐪,我剛才講的那個小孩現在都記著我,有的人恨不得把心都(回報)給你。在農村看病,病人要叫誰看就叫誰看👨🏽🚀。現在好了,現在叫點名就診🦫,那個時候🩱,農民不管這些🤹🏻♀️,他要叫你來你就得來。譬如那天晚上不是我值班,他來了以後說,別的人治不行,我要找韓先生。那我就得起來給他看。但是辛苦是辛苦,感覺很好。過年過節的時候🔪🔯,一開門你的窗臺上就會放幾個白饅頭,有時候會有幾個雞蛋☢️,他也不留名,也不是現在我要巴結你,我給你送紅包,而是真的想要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他也不強求你今後給他看病👩🌾♠︎,因為你不知道誰送的。所以我當時想盡管這是幾個雞蛋幾個白饅頭,但我覺得這是對我最大的犒賞。所以這份情感慢慢地使我對人生產生了一個潛移默化的(觀念)🧜🏼,就在考慮人活著不只是為自己,為別人解決問題比給自己滿足更快樂。
主持人🏊🏿♂️:可能這十年是不是到今天為止是您最難忘的十年?
韓啟德⚡️:非常難忘🏝,我後來當了副委員長🤵🏻♂️,我還回去了兩次🩷。因為我要了解一下農村的醫療衛生情況,還有就是對農業的考察👨👩👧。我就回到了我原來那個公社衛生院,還見了原來的赤腳醫生朋友⚅。他們都是熱淚盈眶,跟我熱烈擁抱,陪我去的陜西省人大的副主任都很感動,說幾十年過去了🥇,還有這份感情🧫。當時所有人都掉眼淚了,我也掉眼淚了。現在那些赤腳醫生還跟我保持著聯系♥︎,他們不叫我委員長,也不叫我主席。我最好的一個朋友是山東人,他現在還在那裏當村醫🙎🏿♂️。每一次給我打電話、寫信🧔🏻♂️,都稱呼我為老弟👨🏼🎨。所以我現在要了解農村的情況,只要打一個電話,就會得到絕對真實的情況,因為是朋友跟朋友之間的關系。
主持人:一手材料🛍️?
韓啟德:一手材料🫑。而且我始終能夠重溫這份友情🪼。
解說🪘:1978年,中國的科技界迎來了久違的春天🐨,也是在這一時期,一個偶然的機會,三十三歲的韓啟德結識了著名心血管病理生理學家盧興教授𓀔,並成為他的研究生,專攻縮小心肌梗塞範圍的研究。1985年秋,韓啟德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埃默裏大學深造🚣🏽♂️。兩年後,他帶著在美國著名學術雜誌《自然》和《分子藥理學》上發表的成果返回祖國,與同樣從美國歸來的陳明哲大夫一道,創辦了意昂2三院心血管研究室🧑🏽🦳,開啟了他科研生涯的另一個篇章。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們的研究成果逐漸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關註。學術論文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二百四十余篇,論文被SCI收錄刊物引用達一千七百余次,收獲的獎項如雨後春筍一般令人羨慕。1997年,因為在分子藥理學與心血管基礎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韓啟德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然而令人費解的是,1999年之後,在這個曾經不斷爆出驚喜的實驗室裏🤹🏿,卻再難見到獎杯的身影🦸🏼♀️。
主持人🚖:就是在1999年之前的時候,您所領導的這個實驗室應該說獲得了大量的獎🫵🏼,但是1999年之後,2000年之後,您就要求再也不參加任何獎勵的評選了,從此就在各種獎勵的場合裏銷聲匿跡。
韓啟德✦:當時我們確實有這樣一個情況,你說2000年以前得的獎是不少,發表了一些文章🕖,當時也很興奮,在國際上著名的雜誌發表一些文章🫛⏭,被引用👩🎤。所以這些當時所謂大家很時髦的東西我們都有過,但是多了以後我們就考慮了,這個又怎麽樣呢?你發表的文章有多少人看呢?看完以後對整個科學事業有多少推動作用呢?說實在話,我們自己的水平自己知道。我們都是留學回國,我們基本上都是在國外的時候也做得比較好,所以題目起點也比較高,回來呢就在這個題目基礎上再繼續往前走♖,所以從水平上來說還可以,但是基本上應該說對科學而言👷♀️,如果大廈的話,我們只是增磚添瓦的事情。就是說一個主題就在那兒💉,我們不是說沒有意義,我們給它加一塊磚,添一塊瓦,我們慢慢有一點兒不太滿意了,覺得我們要有一些根本性的突破🥺。
主持人◾️🫵🏿:您要當那個設計師⛲️,建築師👸。
韓啟德:起碼我是要做一個棟▶️👩🏻🏭,一個梁,對不對↩️🧑⚖️?起碼要做更重要一些的貢獻。所以我們就想了👩🏼🦱,我們實驗室就說我們要去做一些開創性的工作,但是這樣就難了🫵🏽。既然這麽難,我們建很多方法📶,又去搞學科交叉👨🏻🍼🧏🏻,說實在🙆♂️,我們現在盡管已經努力有七八年了,還不夠,如果說突破的話📁,還沒有。既然沒有突破,我們不要報獎。所以我覺得這個就是要有一種誌向:我十年奮鬥哪怕只拿一個獎,但是這是一個真正的獎。
主持人:我覺得作為您來講,大家可以理解。該有的獎有了🧛🏿,在社會上的地位也有了。但是您的學生👗,您手下的工作人員,就像我剛才說的,說服他們恐怕不簡單🎡💃🏼。
韓啟德:比如說,我們有一位(同誌)從日本留學回來🏈,我們要人的時候👒,就是事先講好的。
主持人:不要準備拿獎?
韓啟德:對🗑,我覺得這位同誌,他從開始做研究生的時候👼🏼,就非常地紮實,真的是喜歡科學。而不是拿科學做敲門磚的😯。所以我們就要他來。他就不在乎兩三年內不出文章。他去建方法,後來真的他做出來了🧜🏻♀️。所以像這樣的人,我們吸收成我們團隊的時候,都考慮了。
主持人:實際上您的這個原則,也成為您吸收您的團隊的時候的一個過濾器💟。
韓啟德:對。
主持人👩🦲:真正要是浮躁的人🧶,他也進不來。
韓啟德🐏:既然整天在搞科學,我始終在鼓勵大家想想科學到底是什麽。科學本身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事情🌹,你首先不是為了獲獎🙇。科學家的一個主流品質是你必須耐得住寂寞。你要執著,要心無旁騖,要有一種科學的激情。否則的話你只能說是一個科技職業者,而不是科學家。
解說:在韓啟德的實驗室裏,多年來一直懸掛一幅有他親筆書寫的題詞(理解科學精髓,追求科學真諦)👲🏻,這既是對學生們的鞭策,也是韓啟德心目中對科學最深切的感悟。
韓啟德:我認為作為一個好的科學家,或者現在世界上大家比較公認的優秀的科學家,他所必須具有的品質,我們叫它科學家的主流品質:第一,你必須實事求是,科學的精髓,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以事實說話👰🏻♀️;第二🤵🏻♂️,你要有質疑的精神,你要勇於否定一切,科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否定以前(的過程),沒有絕對真理。在科學面前🧙🏿,它永遠是發展的。所以你必須對任何問題問為什麽🤶,要有質疑🧔🏽♀️,勇於創新;第三🩸,你必須要有對科學的一種興趣🔏,一種激情🏄🏼♀️🤸,一種執著🤹🏿♂️🤌🏽。不管你碰到什麽困難,你不是為了飯碗🥀🛼,你不是為了人家叫你做,是你自己要做,你有興趣🔠。要始終有一種激情;第四,現代的科學家,跟十八世紀的(科學家,如達爾文)憑興趣的不一樣,他必須要懂得他的社會責任;最後,也牽涉到剛才你提的問題🧛🏼♂️,我覺得作為一個科學家,在現在特別要強調🌔🥅,要淡泊名利💂🏼,要心無旁騖🕢。
主持人😢:是不是有時候甚至要不計成敗🧑💼?
韓啟德:我覺得這個是連在一起的,你要甘於寂寞,你要敢於堅持。抓住一個問題就一頭栽下去。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給了發現乳突淋瘤病毒的德國的一個科學家,和兩個發現人類HIV(即)艾滋病病毒的法國科學家👃🏽。這裏就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其實(究竟是誰先發現的HIV病毒)這個官司打了很多年了🧮,美國的科學家蓋洛同時證明也發現了這個病毒,法國的科學家在他(蓋洛)所創造的方法下做了這個研究,又拿回去在他(蓋洛)的實驗室證明,確實是這個病毒引起艾滋病👳♀️。為此,美國和法國爭論不休🫀,一直打到兩國總統去會談,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好🧏🏽♀️,今後這個艾滋病病毒的發現,是美國的蓋洛跟法國的科學家同時發現的。當時已經做了這個結論。但是這次諾貝爾獎沒有給蓋洛發🚙🧑🏽🎓,因為諾貝爾獎只講第一🕖,最早分離出這個病毒是法國科學家,所以沒給他🤲🏽。大家就問他,你什麽感受🌭?還有很多人為他打抱不平🌺。蓋洛說,我只是有一點點不平衡。但是他接著就說,但是我很高興🎤,諾貝爾獎委員會終於在拖了那麽長時間之後🕤,把這個獎給了發現HIV艾滋病的科學家🌖。他認為只要有科學家得了這個諾貝爾獎,他自己得不得他並不計較。我認為像這一些才是科學家的本性😠。
主持人:這才是真正的科學家精神。
韓啟德:真正的科學家的主流品質,所以我覺得我總結的這個五條🧗🏿♀️👳🏽♀️,是我們每一位科學家都應該追求的🏂🏿,和(每位科學家都應)成為這種品質的人🧜🏻。去往這個方向努力💇🏼。
解說:2006年,一個詞匯受到社會各界的關註,並引發很多的思考🏦。這個詞就是全民科學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人口素質指標⚠,它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然而在2003年的公眾科學素質調查中,中國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卻並不樂觀,僅為1.98%。與發達國家的百分之十幾相差甚遠。同年二月👩⚕️,國務院正式發布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計劃行動綱要🔂。目的在於通過傳播普及全民科學素質教育,盡快使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大幅度提高。此後一場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行動在全社會展開。中國科協成為此次活動的主要推動力量。
主持人🏈:目前,因為我看到的是2003年的數字,那最新的數字是多少?
韓啟德:07年12月份到2008年二月做的第七次調查💆🏼。我們現在具備科技素養的占全人口的2.25%🌊。
主持人:您覺得,一個公民怎樣才算是一個具備了科學素養的公民🧑🏼🔬?
韓啟德:你必須掌握最基本的科學知識,你要能夠用科學的方法來處理問題。你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思想。你要知道科學精神的內涵🪦。所以不僅是掌握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一般還會有科學方法。所以這四個都是一個衡量你科學素質的重要方面🧖🏿。
主持人🎞:但是一般老百姓會覺得這些東西好像離他很遠💂🏿♂️。
韓啟德🤷🏼♀️:不遠。你比如說,我最近碰到那個四川廣元發現大實蠅橘子(的事),網上就發布了這一個消息🥮。全國各地🧗🏿,湖北的👀、漢中的、陜南的🕥🧩,甚至更遠的地方👵🏿,橘子都賣不出去了。
主持人🤞:恐慌🧬。
韓啟德:大實蠅的橘子,廣元這個地方,一個旺蒼縣,裏邊發現了有這個蛆(蟲)🙇,這個(蛆蟲)傳播沒那麽快。而且其他地方都是經過檢驗的。但就這麽一條消息,整個柑橘銷售就下來了。
主持人:您覺得造成這個社會不正常的恐慌也是?
韓啟德🤴🏿:當然了,也有我們公民對食品安全的一種長期積累下來的不信任🖨🙌🏼。但是我覺得跟公民的科學素質也有關系。
主持人🙏🏻:如果他有科學素質的話,他自己會判斷🕊。
韓啟德🤞🏿:他自己會判斷👰🏿♂️,怎麽可能,一下子在全國各地所有的柑橘都有問題呢👱🏼♀️?更神奇的是,謠傳海南島前兩年的香蕉裏邊有非典病毒。非典是呼吸道傳染的🧑🦽,你這一點掌握了,就知道香蕉裏邊即使有非典病毒,吃下去也不會得非典。但是就是這一條消息,我們海南慘了。這個香蕉農民都賣不出去。所以這個全民科學素質不要說的很抽象,這是很具體的🤵♂️🧚🏼。對於我們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主持人:提高這個全民科學素質也是你們科協的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韓啟德:我們必須是責無旁貸。當然,各部門政府,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各行各業🚵🏿♀️,大家都要努力來做科普工作🦀🍒。但是科協在科普方面這裏,是它非常重要的一個職責之一🕺🏼。
解說:作為全國四千二百萬科學工作者的當家人,韓啟德的工作是忙碌的。幽默的談吐、隨和的個性💇🏻,讓他在科技工作者中也備受歡迎。
主持人:其實我們知道科技工作者😝,就像我們剛才談到的🧑🏻🍼,或者說管理🙋🏿♂️、或者說協調(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都有自己明顯的想法。
韓啟德📢🧚🏼:這是好事啊。因為你要了解(他),你要尊重他🤌。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強項和優點🤴🏻,你要看到人家優點,不要老看人家缺點✥。你誰都看不上,人家就(會)看不上你。我始終反復強調,和而不同👠。如果人人都相同了,那就沒味道了。我們的社會之所以豐富多彩,就是因為大家都不同,不同完全可以做到和,但也不是和稀泥🐾。我們其實在原則問題上不可調和。(不過)絕大多數時候🙆🏼,不是原則問題了,往往有人把它都作為原則問題。原則問題是很少的👼🏼🧾,你必須堅持。大多數時候是非原則問題。你必須要看到,不可能清一色的。所以和而不同是一個我們中華文化的非常重要的遺產。我覺得理解這一條,而且身體力行地去做,(就會呈現出)一片歡樂(的景象)。
主持人👨🏻🍼:在采訪當中🦘,韓啟德多次強調,他在農村的十年生活,對他的今天👨🏼🚒,也依然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為在那裏他真實地感受到了作為一位農村醫學科技工作者的價值所在🧨。他常說🤸🏻,成功並不在於獲得多少榮譽,或者多少頭銜⏰,甚至得到他人的肯定,而在於是否能夠真正地體會到活著的意義,並感受到人生的真諦。
(來源😮:意昂2平台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