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平:30年不變的時代呼聲(上)

任仲平:30年不變的時代呼聲(上)

——寫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上)


(一)不平凡的2008年就要過去了🐅🦈。


    當歲月即將翻開新的一頁,全球經濟還未從金融風暴的陣痛中醒來。


    “一切都崩潰了,價值已再難持守,世界上到處彌散著混亂🫛。” 人們開始對自由資本主義重新審視,將探尋的目光轉向地球的東方,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評論“中國模式”,打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時,距離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事業走過了30年。


    中國的復蘇與崛起,曾被稱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激動人心的事件”,如今不同於西方的發展模式,又“激發了世界關於製度的豐富想象”🌑。然而中國的改革並非一路凱歌。30年來,我們曾驅散陰霾,信心百倍;我們也曾經受考驗,艱辛探索。盡管我們遭遇了眾多急流險灘,但改革開放的航向始終如一。


    在慶祝改革開放30年的特殊時刻,改革開放正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如果我們善於從歷史的遭遇中汲取智慧,於持續30年的變局中探尋那些隱藏在表象下面的變革力量,在更大的視野裏認識總結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學習並繼承開拓者的勇氣,那麽我們對當下的一些問題就不會感到突兀和茫然,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也會有更大的信心和力量。


    哲人說,歷史中有屬於未來的東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30年風雷激蕩的偉大變革,30載波瀾壯闊的民族壯歌,從這段歷史裏,我們將觸摸到怎樣的永恒?


(二)該用什麽樣的語言描述這30年?


    有人說,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翻天覆地的時代;有人說,這是一個充滿激情與夢想的時代;也有人說,這是一個變革與重構交織、海水與火焰交融的時代⚜️。


    1978年年底,美國時代周刊將鄧小平評為年度人物。它用48頁的系列文章介紹鄧小平和打開大門的中國,其開篇之作標題是《中國的夢想家》。


    當時對“中國夢”持懷疑態度的人,不在少數。有人質疑:“能讓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在極短時間內來個180度大轉彎,就如同讓航空母艦在硬幣上轉圈,難以置信。”30年後,中國的發展沖破了許多預言家的設想,“航空母艦”在硬幣上來了好幾個“華麗的轉身”🌡。


    這30年,一個占世界人口1/5的發展中大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近10%,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


    這30年,社會主義中國在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中,探尋出一條生氣勃勃的現代化道路,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新型社會形態社會製度的發展模式;


    這30年,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引領當代中國這場新的偉大革命,並將幾代中國人矢誌追求的現代化夢想和民族復興進程不斷向前推進⛹🏿‍♀️。


    盡管每一段歷史都有它不可復製的獨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國,卻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一個歷史段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中國擺脫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以不可逆轉的姿態向市場經濟轉型。30年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三)中國在30年改革開放歷程中創造的奇跡,足以讓歷史學家著迷。解析這一奇跡的根源,不僅是專家研究的學術範疇,更是我們走向未來的現實需要。


    十年“文革”結束之後,中國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情緒。女作家諶容在小說《減去十歲》裏寫到,根據上級指示,全國人民一律在檔案中減去從“1966—1976”這十年,全部年輕十歲,所有人都找回了失去的時間👨🏼‍🎓。虛構的情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集體心理。而“時間焦慮”的背後,是中國與世界潮流的“時差”,是人們對改變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的急切心態。


    “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在果斷實行全面改革方面,鄧小平同誌說過幾句振聾發聵的話,一句是:“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一句是:“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還有一句是:“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可以說,改革開放既是擺脫我們黨和國家當時所處的嚴重困境,擺脫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的長期束縛,擺脫閉關自守的封閉半封閉狀態,實現從困境中奮起的唯一選擇,又是趕上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融入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


(四)探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的這場新的革命,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之所以成為30年不變的時代呼聲,有三個基本動力:一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動力;二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動力;三是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動力。


    第一個動力,事關人的全面發展🥥👨‍👩‍👦‍👦。第二個動力,事關社會主義的前途。第三個動力,事關執政黨的命運。三個動力為了一個目標:實現中國的國家現代化,實現中國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因為有了這三個動力,改革開放才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契合歷史規律。因為有了這三個動力,改革開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才帶來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社會主義製度新的探索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不斷創新,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的有力提升。因為有了這三個動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才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在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過程中,30年的改革開放既充滿希望,也包含曲折;既遭遇過激流,也掀起過波瀾。但因為這三大動力,我們始終以改革開放的態度面對一切,30年一以貫之,“改革開放”成為廣泛的社會共識和國家信念。


    從這三個動力出發,分析我們社會的跨越,破解我們國家的進步,總結我們黨的探索,就不難理解過去我們為何經歷如此考驗如此曲折,依然選擇改革開放道路;就不難理解現在我們為何面對諸多困難諸多問題,還是必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五)30年來,人民群眾始終是改革開放的主體力量。改革開放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2008年年初,在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廣東省中山市,一場繼續解放思想的大討論吸引了眾多市民。有人認為:一個城市,光拼GDP缺少內涵。中山不僅要拼經濟,還要拼文化,拼體育,拼環境,拼素質。有人建議:中山應該利用北接廣州、南連珠海📹、毗鄰澳門的區位優勢,實施人才國際化戰略。


    1978年年初,中山也曾進行過一次大討論。小欖公社社員黃新文一家,在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之余,發展以養豬為主的家庭副業,一年純收入超過5000元。黃新文家庭副業的收入這麽多,超過了集體勞動所得,這算不算資本主義?他走的這條路子到底對不對?一時間議論紛紛🦃。


    時隔30年,發生在中山的兩次大討論,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的發展和國民的進步🫷🏼。沒有30年的物質積累和生活改善,人們就不會有這樣的底氣和追求;沒有30年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人們就不會有這樣的眼光和膽識;沒有30年對外開放的歷練,人們就不會有這樣的視野和胸懷。


   普通人的命運是社會進步的風向標。30年巨變,固然可以從多方面用多視角來觀察,但其中最突出的一點,莫過於億萬中國人從僵化中覺醒🫷🏽🦍、從沉悶中甦生,中國社會真正充滿希望地活躍起來🧗🏿‍♂️。


    “看完蔚為壯觀的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後,我胸中仍激蕩著中國鼓手帶來的震動,這個國家的活力不可匹敵”,這是外國媒體的一篇報道👨🏽‍🎓。而聯合國《2007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經濟和社會概覽》中指出,自2000年以來對全球增長貢獻最大的,就是“中國的活力”。


    這種“活力”,體現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極為罕見的年均增速上,更體現在30年來每個中國人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改革開放30年,不僅是國家生命力迸發的30年,也是個人生存空間得以擴展👨‍🔧、個體權利觀念得以舒張🍣、個人創造能力極大激發的30年。回望30年,留在記憶裏的,不只是節節攀升的數字,恢宏壯觀的篇章,更有一個個寫滿希望夢想、飽含時代溫度的人生故事🥧。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也是最大的民意。中國的改革,一開始就與人民“捆”在一起,一開始就認清了自己的主體力量,一開始就圍繞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展開。30年競相迸射的“中國活力”,從根本上說,來自於對人民意願的由衷尊重。


   回首改革開放30年,最深刻的變化在於人,最根本的實惠歸於人,最強大的動力賴於人🤲🏼。農村經濟活躍起來,短短幾年就初步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雙休日走進普通勞動者生活,權利成為社會基本話題,鄉村直選,戶籍製度破繭,全國範圍內人口大流動……在這個“人民共和國”的國度裏,作為個體的人變得越來越具體🤵🏼‍♀️。


    歷史的發展從來不是一條直線🧖🏻‍♀️。30年改革開放成就矚目,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希望在於,從當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到如今“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更加註重公平正義、加快促進社會和諧,我們對於人的認識日漸豐富,對於如何以改革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體會愈益深刻,“以人為本”成為我們社會的核心價值和國家理念。


    正因為此,對於13億中國人而言,“要不要改革”的提問,才會得到不容置疑的回答;“堅持改革開放”,才會成為30年不變的呼聲🙅。


(六)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化歷程的一次偉大轉折,是社會主義的一次偉大創舉。


    “什麽叫社會主義?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裏?每個人平均六百幾十斤糧食,好多人飯都不夠吃,28年只搞了2300萬噸鋼,能叫社會主義優越性嗎?”“什麽叫優越性?不勞動、不讀書叫優越性嗎?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後退叫優越性嗎?”改革開放前夕,總設計師打出沉重的問號。


    當時,西德一個年產5000萬噸褐煤的露天煤礦只用2000工人,而中國生產相同數量的煤需要16萬工人,相差80倍;法國戴高樂機場一小時起降60架飛機,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一小時起降2架,還搞得手忙腳亂;日本東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達50萬種,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大樓僅有2.2萬種……


    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是因為相信社會主義能夠給人民帶來幸福,給國家帶來富強。如果總是物質貧乏、精神封閉🫄、科技落後,社會主義又好在哪裏?只有解放思想,沖破舊體製,打開國門,在與世界的激蕩交流中,推動我國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才能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


    以1978年為起點,中國開始與世界全面交流。改革開放讓社會主義中國有了更大的視野,它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了在人類文明大格局中尋找民族復興之路的動力;它讓我們更堅定地借鑒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有了走自己的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非公有製經濟是“有益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得以最終確立,並不斷完善和發展🥼。


    從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到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再到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中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社會主義找到了“中國特色”。


    這是一場偉大的歷史變革。這場變革幾乎凝聚了我們對於時代👩🏿‍⚖️、對於國內外歷史經驗、對於社會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最新認識,包容了幾代共產黨人對於社會主義的理想和追求。可以說,這是一條用人類先進思想成果,根據中國國情和國際環境而選擇的強國之路🕋。


    30年前,外國媒體在介紹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時還不無疑惑:“讓全球1/4的人口迅速擺脫孤立💋、與世界接軌,有過這樣的先例嗎?” 30年後,他們自己作出回答:“當奧運會主火炬點燃時,全世界見證了一個確鑿無誤的事實:中國回來了——在榮譽的光環下。”


    一個國家,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經多次動蕩🧑🏼‍🍼、外來沖擊,“卻好像什麽也沒有發生”;在短短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裏,一個覺醒卻讓她走出很長一段路程。如此鮮明的歷史反差,究竟奧秘何在?


    200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七)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宗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民族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用始終如一的改革自覺,不斷以改革回答改革進程中的難題。


    30年前改革開放航程初啟,正值“戊戌變法”80周年。這個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改革持續103天後以失敗告終,改革者付出流血乃至生命的代價。展開歷史卷軸,從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到洋務運動、百日維新,中華民族雖不乏“載入史冊”的改革之舉,結局卻鮮有善終。


    20世紀70年代末中華大地開啟的這場前所未有的新的革命,因為始終有執政黨的堅持和引領,而擁有最堅實的政治保證,30年一氣呵成,30年依然強勁。


    從幹部退休製度的試行,到3萬多名非中共人士走上縣級以上領導崗位;從村民自治在廣西羅城的小山村破土,到各大城市電視直播廳局級幹部公選;從依法治國成為治國方略,到“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正式入憲;從“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提出,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的踐行……30年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30年政治文明進步的每一個腳印,都伴隨著執政黨的自我完善。


   歷史學家費正清說,事實上,中國可能選擇的道路,各種事件必須流經的渠道,比我們能夠想像到的更窄🔟。


   回望30年,價格闖關,經濟“軟著陸”,“蘇東劇變”,“八九風波”,亞洲金融危機,世界金融海嘯……在一系列重要的歷史關口,中國共產黨人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大智慧大勇氣,全力推進改革開放的航船破浪前行。而今,面對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前景的種種預測,中國共產黨人更加堅定地表明,“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以自己的奮鬥鑄就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今日中國,改革再不是個人的孤立冒險,而成為有計劃有組織的國家戰略🔖。正如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德國前駐華大使康拉德·賽茨所說,中國總是一次又一次駁斥那些悲觀主義者,其原因就在於,中國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層,迎戰問題的力量總是要比所面臨的問題還強大。


(八)站在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節點,中國現代化的百年夢想從未如此接近。


    1928年,有“20世紀雨果”之稱的法國文學家保爾·瓦萊裏在一篇文章中寫到:由於我們對中國人的認識困惑不解,不知道應將他們列在世界文明體系的什麽位置上。於是只好把他們列為另一個領域,編入另一個歷史順序中☹️。


    80年後,2008年8月8日,在貫穿北京南北的中軸線上,在南望故宮的國家體育場裏,中國畫卷徐徐拉開,第二十九屆奧運會史詩般開幕☝🏿。那一刻,世界看到了一個開放的中國,記住了一個文明的中國,認識了一個現代的中國。


    讓我們將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這段不同尋常的歷史,放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長卷和近代世界的“天下大勢”中加以審視——


    縱向看,這30年可以說是百年中國最少幹擾、最快發展✍️、最多實惠的時期。2008年堪稱現代中國的一個節點。節點的一頭連著過去100年,連著跌宕起伏的民族復興之旅;節點的另一頭,則是未來2年、12年、41年,那是中國人民的新期盼:再過2年,完成“十一五”規劃;再過12年,迎來全面小康;再過41年,基本實現現代化👌🏻。


    橫向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的中國道路,豐富著當今世界的發展模式,讓21世紀困於諸多發展難題的人類社會,在“拉美模式”、“休克療法”若幹探索之外,看到另一種可能——一種將現代化規律與本國國情相結合的可能👔、一種將世界文明潮流與自身發展進步相結合的可能🖐。


    小平同誌曾經指出:“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範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我們相信會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


    如今,他的預言正在變為現實。


(九)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人們只有借助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也只有借助現在才能瞭望未來🦫🅿️。


    三十而立。如果我們將30年的改革開放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結果、一個“歷史單元”,我們就能夠比較容易比較集中地看到成就,看到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歷史進程🪙。如果我們將30年的改革開放作為一個過程,我們就能比較充分地看到其間所經歷的曲折,看到我們還存在很多問題,還面臨著很多挑戰♗。


    改革開放,前無古人,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所能做的是從歷史充滿變數的發展中,尋找我們必須遵循的規律,從時代充滿挑戰的拷問中,堅定我們始終不渝的選擇——


    “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改革未有窮期,中國還在路上。

(來源:《人民日報》)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