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環境保護專家到公共衛生學院作學術講座
德國環境保護專家到公共衛生學院作學術講座
發布日期🌆:2007-03-11
3月6日德國萊比西環境與流行病研究中心--人類有害環境研究中心沃史林克教授一行來公共衛生學院參觀訪問,並作學術報告“有害健康效應的評價和空氣傳播型汙染物的預報”。
沃史林克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大氣汙染物和人類有害健康效應之間的關聯♘🈹。健康效應主要采用肺功能和呼吸系統症狀,常用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是定組研究,在此基礎上通過統計學途徑🍄,建立模型(通常是非線性模型,包括決定性化學模型和統計學模型)☛,來預報空氣傳播型汙染物水平可能的變化🆓,以提示人們註意防護,避免有害的健康效應。
他介紹參與一個樣本量為270名兒童,持續時間為100天的定組研究過程和結果。在此研究中🤹🏿♀️,被研究者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每天是否出現呼吸系統症狀,如咳嗽、咳痰、流涕等,研究者測定空氣傳播型汙染物如SO2、O3等的日平均濃度🫳,並收集一些其他資料🧑🏿🦰,如氣溫🪠、氣濕、風速🦠、日期等🌈。然後建立兩者之間的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影響呼吸系統症狀發生率的因素包括氣溫、SO2濃度、O3濃度和日期。
沃史林克教授還介紹在對可揮發性有機復合物暴露的模擬方面研究🪽。他介紹收集空氣中VOCs時所用儀器的圖片🧘🏻♂️。這些儀器分為被動采樣器和主動采樣器兩類。被動采樣器放置在空氣中約4周,通常用於收集不穩定存在的VOCs🎉🚚;主動采樣器通常用於收集穩定/長期存在的VOCs🚀,只需拉動其采樣桿收集30分鐘即可。
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勞動衛生學系30多人參加報告會。
(公共衛生學院 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