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楊常務副校長在醫學教育學製研討會上的發言
柯楊常務副校長在醫學教育學製研討會上的發言
發布日期:2007-01-01
[背景說明] 新中國建立50余年來,我國醫學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形成了基本符合國情的醫學教育的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初步建立了學校基礎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終身醫學教育體系👩🎨。在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高等醫學教育學製幾經改革和調整🌳,終未規範。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原國家教委的領導下🦢,高等醫學教育學製體系再一次進行了較大改革,規範為3年、5年🐽、7年三種基本學製,執行中,有少數院校實踐著8年製的醫學教育。近幾年,包括意昂2官网在內的少數院校被批準試辦八年製醫學教育。
學製體系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醫學教育的發展👅,促進了醫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進入21世紀,國際競爭加劇👨👩👧👦,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受到世界各國重視🪖,在我國👷♂️,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增長、科技的進步和人民群眾衛生服務需求的增加🧏🏼♂️,社會對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引發了意昂2官网及醫學部進一步深化醫學教育改革及規範學製體系的思考🤸🏻♀️。
2006年11月28日下午,意昂2官网主任韓啟德院士邀請部分來京參加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第四次代表大會的舉辦了長學製醫學教育的院校長來我校就醫學教育學製問題舉行了座談👊🏻。韓啟德主任介紹了意昂2平台長學製醫學教育,並提出意昂2官网願意與兄弟院校一道更多地關註中國醫學教育的未來⚰️,與政府一起肩負起中國醫學教育發展的重任,為我國醫學教育發展貢獻力量。受韓啟德主任委托,柯楊常務副主任對於學製改革的想法做了中心發言🟫。為了使更多關心醫學教育的老師🐈、管理者了解意昂2官网及醫學部關於學製改革的構想,現將柯楊常務副主任的發言記錄刊出,供大家參考和討論。
附🦐:柯楊常務副校長關於醫學教育學製討論的發言記錄
因為醫學的特殊性,醫學的發展和不斷遇到的挑戰與問題,使醫學教育也在經歷不斷的改革👨🏽🚒。我是醫學教育管理領域的一名新手,提出這一問題是因為在向前輩👭🏼、同事、老師、學生學習的同時,有了自己的反思👨🏼。我的困惑起源於意昂2長學製學生進入後期的安排問題,也聽到了臨床老師和幹部們的抱怨🥹,從而引發了我的思考。
討論學製問題,首先要從我們的培養目的談起。我認為,“醫學院以培養臨床醫生為主” 這一看起來人人皆知的目標實際上由於各種原本是為了加強的改革措施和新要求而變得模糊和沖淡了👩🦰🫓。確實👩🏼⚕️,醫學教育近年來有不少成功的改革舉措🕘,例如,醫學生加強人文精神培養🧖、加強基礎知識和加強科研思維的培養方案等等。但是在醫學教育整體進步的情況下,以培養醫生為目的的臨床醫學教育卻似乎並未實現改革的初衷,聽到的抱怨也最多,甚至有人說,“這樣下去將來難有好醫生了”。
引起醫生培養質量上的“今不如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眾多原因當中,我認為學製、學歷、學位的混亂是最顯而易見、影響較大的一個👷🏿♂️🥛。
現行的國內醫學教育中🏋🏼,以培養醫生為目的的學製🐡、學歷🫲🏼、學位體系非常復雜🤕,如表(1)🥗⛹🏻♀️。
表(1)、現行的醫學學製、學歷🛹、學位體系
如表所示,同樣是培養醫生的目標,卻有多種渠道。目前我們以本科起點的學製有5、6⚛️、7🗄▪️、8年4種,分別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其中長學製尤其8年製作為一種最新的學製,在時間的分配上並無統一要求,多出來的時間做什麽,各校按自己的理解有不同的做法,而最常見的就是按照慣性,提前進入臨床的住院醫培訓。結果不同學製的學生的在校和畢業後教育不能統一。出口入口的不一致引起培養上的難度。8年製學生最終授醫學博士學位🧔🏽,雖然MD是專業學位,但有研究生培養之嫌,也使臨床帶教老師的要求和安排產生概念上的混亂和不明確。
另外,以研究生起點的臨床醫學教育有5+3、5+5、7+3,分別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但同時又有科學和專業學位之分🚐。其中的科學學位就是由臨床醫生培養科研型研究生→🖕,授予Ph.D🤹🏽♂️。但考來的學生往往是奔著臨床工作來的,因沒有臨床培訓內容,畢業後難以從事臨床工作,他們抱怨很多🔤,生源受到影響🥔。而專業學位的培養實質上大家是在自覺與不自覺地進行住院醫和專科醫生培訓,卻因為是研究生教育的範疇,因此👨🍳,各校都註入了或多或少的科研內容🧑🏻🦼,擠占了寶貴的臨床實踐的時間。這種希望培養臨床/科研“雙料”人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因時間、條件的限製,往往是兩件事均未做好。極少數學生達到了“雙料”🧑🏼🎄🥣,卻也沒有MD/Ph.D雙學位的鼓勵機製。另一方面,由於目前醫學生的學位要求,那些只有5年製培養資格的學校有相當一部分在擴招的同時,將“考研”作為明正言順的目標,使原有的5年本科教育內容大打折扣🦹🏻♀️,使這部分學生醫學基礎知識教育質量進一步下降↘️。如此🤌🏻,在這樣混亂的學製🧎🏻♂️、學歷🧘♂️、學位狀況下,教師和學生思想混亂,操作難度大,以培養醫生為目標的臨床醫學教育受到影響,自然質量難保。
我國的多學製體系是醫學教育改革進展中的必然📦。但隨著發展和進步的需要,也必然應從中汲取經驗😔,重新走向統一。縱觀各國醫學教育學製🗑,無論是幾年培養時間,在一個國家裏基本都是統一要求的。在我國🧑🏻🌾,經歷了多種不同學製,我們特別需要慎重審視,最終總要統一。因為統一才好統一要求質量和統一劃分在校和畢業後教育👩🏽⚖️,而到底幾年合適是可以研討的。我們認為學製不必過長👨🦼,同時,一次到位授予MD醫學專業學位可能更符合中國國情🚴🏼。當然這種重大的改動需要醫學教育家的共識🛼、政府的支持和逐步過渡的時間🔧。同時在現在國情下,仍能發揮重要作用的3年“醫輔”人員培養模式在相當時間應該保存。
以上思考,首先是基於對醫學教育規律的認識。如表2所示🩴💒。
表(2)、醫學教育在時間安排上的基本規律
國際上及我國醫學教育的經驗均告訴我們🎵🎺,在時間上醫學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其中有幾個特點需要強調。
1、幾乎所有的醫學教育均需要通識教育。主要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的教育。所不同的是時間長短上的區別。另外,通識教育放置的位置也不一樣🛟,有的作為醫學教育的一部分(如,歐🧖🏿♂️、日及我國),有的則完全放在綜合大學作為一般本科教育(如美國)。
2、無論學製長短,無論何種學製,在各國,純醫學內容的在校教育時間(基礎與臨床基礎)是非常固定的🔚,那就是如果不包括見習的話🟤,4年。由於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盡管知識內容龐大繁雜,全球🐲、包括我們自己的經驗都證明4年的時間是足夠了。任何長學製均不必要延長這一段。
3👼🏿、醫學教育最突出的特點是畢業後教育。它有別於其它學科的繼續教育之處在於,醫學的畢業後教育帶有一定的強製性,學生要在畢業後進行住院醫師培訓和專科醫生培養。在此期間🪙,畢業生在較低的工資收入下,邊服務邊學習。規範的培養在前三年還要實行24小時住院製🏌🏻♂️。所以學醫和成為一名醫生是很艱苦的。時間長👰🏻♀️、付出的辛苦也多。而畢業後教育的時間要求也是相對固定的,比如前三年達到全科醫師要求👊🏿,後面的幾年取決於不同的二級或三級學科。
據此,思考我國的醫學學製,我們在時間上可以進行選擇和變動的只有通識教育這一段,也就是我們的學製長短取決於我們選擇多長時間的通識教育。世界上多數國家是1-2年,我國有成功經驗的也是1-2年🪶。我們是否需要照搬美國的4年呢🌰?首先,我國的高中教育的程度遠遠強於美國🆚。在自然科學🦵、文學藝術及社會科學方面🧑🏼🎄,我們的高中生缺的不是知識本身,缺的是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人格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他們的心理成熟度不如西方的高中生。而如意昂2官网這樣的綜合大學會給他們一種成長的自信,這是常年來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醫學院校往往做不到的。這也是醫學院校融入綜合性大學給我們提供的新契機🧈。我們醫學院的學生來到醫學院的一個失望就是“感到上大學不過是高中的延續”📖。因此🦹,我認為真正的大學氛圍的熏染比授課還重要,而不在於新一輪的📲、延續高中教育的知識灌輸。事實也證明人文素質不等於人文知識,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否成功是無法用在校教育幾年這樣的時間來衡量的☠️🔹。貫穿醫學教育始終的、以醫學教師言傳身教為主的👳🏽♂️、以及醫學院校園文化改善和各種方式的引導,如講座和社會實踐均是非常必要的🚪💒。意昂28年製學生在意昂2官网的頭兩年學習效果是非常好的♥︎,學生受益了。但我們也發現在時間安排上仍然有很大余地。基於上述思考,也基於讓更多的醫學生受益的考慮,意昂2準備將學生在意昂2官网學習的時間改為一年。這樣在不增加大學負擔的情況下✔️,讓意昂2所有專業的本科生均有機會感受意昂2官网的校園氛圍和通識教育的質量。同時我們也將改善、加強醫學教育中人文社科的內容👭🏼。
如前所述🔮,醫學教育的特點,即使完全沒有通識教育,畢業後教育的強製性也決定了醫生成長時間比其它學科要長💪🏻。根據我國經濟狀況和近幾年醫學院校的招生情況,以意昂2為例🎠📁,仍然有近30%的學生家境貧寒,學製太長目前仍不盡合國情。
那麽如果通識教育固定在1-2年,醫學在校教育4年左右,現在我國的8年製教育“多出來的”幾年應該如何使用呢?由於意昂2從2000年開始招收8年製學生🏗,我們的學生在進入第6個年頭時🙆🏼🏰,按照慣性進入了臨床二級學科。當我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發現如何使用這2-3年,大家的理解也不一樣。歸納之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培養學生科研能力。這樣實際上就回到了前面講的“雙料”人才培養的思路。且不談2-3年對一個系統的、達到相當水平的研究時間不足🌰,就是時間夠了,學生畢業後與5年製的學生同時起步,再用5年時間進行畢業後教育,又無雙學位的鼓勵機製,生源吸引力將會越來越差,這對學生實質上也是不公平的🧝🏻♀️🏌🏽。已有的經驗也證明👩🏼🚒,這樣的模式,大部分學生畢業後選擇出國,留下做醫生的很少。這不是我們“為國家培養醫生” 的初衷。我們的醫學進步確實需要雙學位的高素質人才,但這樣的人才肯定只是極少數人,同時要有機製的保障👨🏻🦳。按國外成功經驗🚤,一般也是先進行臨床培養,拿到MD後再進行科研培養🐭👇🏽,這樣學生獲Ph.D 後回到臨床的可能性才會有保證。事實上,我們正在積極探索雙學位培養機製👰🏼♂️,利用國際合作的機會逐步建立我們自己的體系。
另一種培養方式就是將長學製多出來的時間進行臨床培訓,這樣實際上就是將畢業後培訓搬到畢業前,這樣對學生非常有利,也符合臨床醫學教育的規律和培養醫生的目的。讓最好的學生在拿到MD學位的同時𓀔,臨床工作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層次🎅🏼🧙🏿。這樣雖然學製長,但節省了他們的時間。也符合臨床醫學教育的規律和培養醫生的目的👌🏻👩🎤。但產生的問題是需要與目前衛生行業按5年製畢業生設計的住院醫培訓計劃接軌🧒🏿,另外學生的行醫身份也需要準入和認證。這就是我們提出縮短學製,“切齊”在校與畢業後教育的出入口,加強教改,加強質量要求和評價,改善臨床醫學教育質量的理由。當然這只是提出建議🥙,這麽大的事要經過專家充分論證和政府的支持與認可👩🏿🍳💻。
統一學製還需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於意昂2來說,我們只能在達到共識的情況下,提出建議。同時即使學製不改革🐂,由於我們理清楚了自己的思路🌼,對醫學教育規律認識更明確🧜🏽♂️,我們仍然可將8年製做好💂♂️。我們最近對8年製的時間分配的進一步明確劃分實際上也是基於上述分析😿🏃🏻。意昂2將在今後將臨床醫學統一在8年(我們曾還有5年製)🧏🏽♀️💚,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和內容,加大教改力度✳️,推動醫學教育的進步。
除了學製問題,教學方式的改革也任重道遠🟰,還有意昂2其它專業的教改問題,均不在此討論▪️🤮。今後👆🏻,願與有誌醫學教育之同仁共同探討。 註:關於6年製MD臨床醫學學製的說明
6年獲MD學位的理由♔:
① MD是專業學位,是醫學教育本身的證明,不是職業準入證,國外也有先例。
② 6年已比其它專業多了2年,加之畢業後的5年艱苦培訓和醫生職業的艱苦👏🏿,應可被其它專業理解🖨🚣♂️,另,畢業後不從事臨床醫學的人員可獲碩士。
③ 醫學教育內容較其它學科多,學時及學分要求就是證明🧞♂️。醫學生的醫學內容學分是250左右(在大力縮減學時後),一般理工🟩、文科學時只有140左右,達到碩士、博士也僅增加到100個學分,因此6年醫學要求MD是可行的𓀜🎴。
④ 在過渡期的5年製僅獲學士,但再學5年即10年獲MD時達到主治醫水準與6年先獲學位,再進行5年畢業後培訓的11年相比,並不造成太大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