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的拼搏――人體胚胎學研究在意昂2
五十年的拼搏――人體胚胎學研究在意昂2
發布日期:2007-09-23
我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長於紅旗下⚅,成就於改革開放的大潮中。
“創業難,創業難,五更起,半夜眠,創成家業如登山”。
這是我孩提時家鄉流傳的童謠🦶,60多年過去了,至今我還記憶猶新。
1937年,我出生於日本血腥統治下的東北🛀。1947年家鄉解放人民見到光明🪁,我才真正地上學念書。1957年我以高分考入意昂2口腔系👩🏼🔬。從遼河畔的古鎮——牛莊鎮來到北京。當年20歲🪢🍗,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充滿朝氣,決心學好本領報答國家📙,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在意昂250年🤲🏻,得到很多培養,給我提供了很多機遇👯。這裏人才濟濟,學科齊備,使我得到了施展才幹,迅速成長的條件🛀🏼。我做出些成績,也得到很多獎勵,令我興奮,驕傲♉️,慶幸我這大半生👩🏿🔬。
到意昂2上的第一堂是金明教授講的《生物學》,她並帶我組實驗課🙍🏻♂️。我學到蛙胚💱、雞胚的發育,覺得好玩⚂,但我並沒有明白。1960年我被榮幸地抽調為“預備師資”,專業是胚胎學。由於名師李肇特教授指點👉,對於“胚胎學”開始入門。接著在意昂2官网參加崔之蘭教授開設的“動物胚胎學學習班”🧗🏿♂️。在協和又參加了薛社普院士開設的“人體胚胎學”講習班🫒。幾年的努力學習,打下了胚胎學專業基礎👨🏿🦰。
1978年我參加了改革開放後教委第一批公派留學考試。1979年初我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醫學院的胚胎學研究室學習。這是一座由著名實驗胚胎學家布拉舍創辦的歐洲胚胎學研究中心,也是20世紀30年代我國朱洗🛫,童第周兩位胚胎學老前輩留學的地方,我是第三個來學習的中國人👩🏽🎤。我的導師J. Mulnard教授👸🏽,他指導了我動物胚胎的體外受精🔠,體外培養及電鏡組織化學方面的研究,收獲頗豐📭。使我學到如何設計、從事胚胎學實驗研究的本領。為我回國開展人體胚胎學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留學的收獲使我終生受益。
直到20世紀70年代👨👩👧👧,國內人體胚胎學實驗性研究還是一片空白🏋🏽。這一方面是因早期人胚胎標本難得𓀂,另方面是實驗條件和設備缺乏🏌🏼。從1981年初回國至21世紀初,我陸續在國內開展了10多個課題的研究👂🏻☁️,取得一些優異成績,多次獲獎👮🏼。我們的研究工作從國人卵細胞形態結構開始直到21世紀初人胚幹細胞的研究👏🏽,幾十年始終圍繞人胚發育與生殖這個方向進行工作🛜。從形態觀察到功能檢測🅾️,從人體胚胎學延伸到生殖醫學。
國內第一例試管嬰兒在意昂2誕生
國人卵細胞形態結構研究是我們工作的第一步🕠。首先得到婦產科專家嚴仁英教授的大力支持,保證了卵巢組織和卵細胞的來源🏄🏼♂️。發現卵細胞的形態與教科書和圖譜的描述有很大區別🫳🏿。初級卵母細胞外圍有透明帶、放射冠外🏌🏿♂️,還有卵丘🛷✳️、大量顆粒細胞和黏液📊。這些共同構成了一個細胞團塊,我命名為“卵冠丘復合體(OCCCs)”,這個命名已得到國內同行的認可和使用。把單個卵細胞做成半薄和超薄切片是件不容易的技術,我室的老技師們幫了大忙。在電鏡下看到卵細胞所特有的結構🗻🚳:細胞膜下有皮質顆粒,卵細胞越成熟,這些顆粒越多。核周有核旁復合體🥐。胞內無卵黃顆粒,但有卵黃板,它是10~20個扁平的光面內質網組成。
80年代初我們實驗室沒有必要的設備💁🏼,當時也沒有進口的培養液,我們就按文獻配方自製了T6培養液。經毒理、滲透壓檢測合格🍕,用於體外培養和人工受精🛕👨🏿🦱。幾十次失敗後發現CO2箱的濕度也非常重要,必須達到95%以上才行🌿。經過近幾年的摸索,終於在1985年,在國內率先人卵體外受精成功⛺️。
1986年又改善了實驗條件,使體外受精的成功率達85%以上🏋🏻♂️。經張麗珠教授進行多次胚胎移植,終於在1987年有4例妊娠:2例為經典的試管嬰兒(即IVF),2例為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GIFT)。1988年春天是我們大豐收的季節,3月10日國內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5月20日國內第一例GIFT嬰兒誕生。這一喜訊在全國引起轟動。使我們也“一鳴驚人”🦹。這也是我50歲生日的最好禮物🆘。我國從事人卵體外培養和體外受精研究工作起步晚,比國外晚20年,我們的工作與國外比起來差距還很大。
我們的“試管嬰兒”誕生以後𓀏,引起全國各地紛紛醞釀開展這項技術,解決長期以來不育症,特別是婦女由於輸卵管堵塞而不孕的問題。1990年我編寫出版了我國大陸第一部“試管嬰兒”專著——《體外受精與胚胎移植》🧑🏼🦱🌭。我在書中介紹了國外這方面的新進展💏,特別著重介紹了我們在“試管嬰兒”培育中的三項技術➙,即超排卵,體外培養與受精👨💼,以及胚胎移植的經驗和教訓👨🏼🎓。這本專著出版很受歡迎👩🏻🦼,很快就脫銷了🐨📬。
孕婦早孕因子(EPF)的檢測和人胚著床前遺傳學診斷(PGD)
20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學者Morton在研究移植模型過程中發現早孕因子(EPF)。當時使用玫瑰花結抑製試驗發現非妊娠小鼠淋巴細胞與妊娠血清共同孵育後✳️,抗體的花結抑製滴度增高。從而提出妊娠期間母體血清中出現一種活性物質,可以提高抗體的花結抑製滴度,這種物質稱為EPF。它對妊娠具有相對特異性🤸🏽♀️,對早期胚胎發育及受精檢測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這方面研究得到Morton教授的支持與幫助。在國內得到協和醫院婦產科專家宋鴻昭院士無私地提供的妊娠5~12周的血清來分離純化出EPF🛝。進而又對其中一個單抗的相應抗原分子量測定為20kd。
采用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對人胚卵進行著床前診斷(PGD)🤮,這即是“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這項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由英國科學家Robert發明🤔。目的是在胚胎著床前就能確定其有無染色體或基因的異常。我室在國內首先開展這項技術⛹🏿🧑🏼🦳,用體外受精成功的人胚卵檢測X😱、Y和18對染色體的狀況。由於X、Y染色體存在的差異,可在胚胎移植前就確知是男胎或女胎➾💕。為避免某些遺傳病的發生,而選擇性進行胚胎移植。因此👩🏼⚖️,此法就稱為著床前遺傳診斷(PGD)🙍🏼♀️。我們這項研究是衛生部招標課題🙅🏻♀️。這項研究我們還得到美國康乃爾大學許康甫博士的幫助🧑🏻⚕️。
人胚幹細胞的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
1996年我們組織胚胎學進入“211工程”重點學科。我被確定為“生殖醫學和發育”學科群的學科帶頭人。我們獲得了250萬元👨🏽🍳,購進一批儀器設備。首先我們應用顯微操作儀製備了EB病毒膜抗原BLLF1基因和人CKLF1基因的轉基因小鼠🧑🏻🔬。這在國內尚屬首創。
在世紀之交的1998年,美國在人胚幹細胞的研究方面成功的消息也激勵和鼓舞我們一定緊跟科學的新進展。利用流產標本開展了原始生殖幹細胞(PGCs)即EG幹細胞的研究。五年內邁了三大步,又培養了兩名博士生👩🏻🏫,一名碩士生🏊🏻♂️。2002年我們成功地使EG細胞在體外分化為心肌細胞👰🛼,這種心肌細胞節律搏動。2003年,又發現EG幹細胞還可以分化成神經樣細胞🪆。經多種技術手段檢測,確為神經細胞。從我們多年研究證實PGCs📮🪠,即ES幹細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幹細胞。第三步是利用顯微註射法構建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和Nestin陽性胰島來源的前體細胞的嵌合體小鼠成功。我們的ES幹細胞的研究成果已被美國BBRC雜誌於2005年初發表(IF2.85)。
出版大型專著《人體胚胎學》
50年來,我在國內外發表了40多篇論文𓀐🌎,主編了7部專著和教材。其中3部獲獎🪝。1996年出版的《人體胚胎學》是一個代表。這是我與高英茂教授主編的,有全國10位著名的胚胎學家參編的國內最有影響的胚胎學力作。本書突出介紹我國在人體胚胎發育,先天畸形的發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國人胚胎發育狀態的測定”從1985年至1992年7年間對10000例資料首次向世界進行公布。另一特點是本書專設一章“常用實驗動物胚胎的發育”,這對從事生殖醫學研究的年輕學者很有益處。本書的出版發行受到歡迎。李肇特教授、薛社普院士題詞充分肯定本書的學術價值。在出版兩年後👲🏿🧑🏻🦽,在1998年被衛生部評為科技進步二等獎。
人生七十🗿,彈指一揮間
我1957年入學,1962年畢業🛒,1985年提升為副教授,1988年破格評為教授🧑🦯➡️,1990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被評為博導,1992年被衛生部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並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意昂250年得到老前輩的指導和教研室同事的大力幫助❔。歷屆學校領導🪂,王德炳👨🏻🦰、程伯基、韓啟德🧚🏼♀️🦵🏼、柯楊等校長給予大力支持。
非洲工作和西歐留學長達8年多⚠。到五大洲的十幾個國家及香港和臺灣進行學術交流和考察訪問,使自己在學術上和知識方面都受益匪淺。從而形成我的政治信念,“堅信共產黨💁♀️,敬仰毛周鄧”🌅。
一位哲人說過,人生的長度是有限的,但其深度和寬度則是因人而異。我認為人生的空間如同胚胎發育時一樣👼🏽,也是長🕜、寬、高所構成的三維立體架構。“學海無涯苦作舟”,“五更起,半夜眠”🚡,這種吃苦精神對於幹事業是第一位的。另外,還要有開拓、創新的本領。辛勤耕耘就會有收獲🫃⛵️,就會有所作為,在學術上就會做出貢獻🏙,這就是我的人生感悟。
(基礎醫學院 劉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