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研究產業化商機正在中國逐漸顯現
幹細胞研究產業化商機正在中國逐漸顯現
自從美國《科學》雜誌1999年和2000年連續兩次將幹細胞生物學和幹細胞生物工程評為世界十大科學成就之首以來,幹細胞(stemcells)領域就持續成為國內外醫學和生物學研究的熱點。預測數字顯示,未來20年內,幹細胞醫療市場的全球規模將迅速增長🧑🏼✈️,2020年將達到4000億美元🥛。
面對巨大商機,許多高風險投資金融機構紛紛介入,短短幾年,以幹細胞研究與應用為主體的生物公司紛紛上市或成立,幹細胞概念的股票也一路飆升📼。由於不僅屬於基礎科學研究,更關系上千億美元的醫療產業,因此,目前各發達國家均投入大量研究經費,建立各種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的專門研究機構🫖。全球範圍內上市公司與科研強兵的組合方式在中國同樣勢頭不減,方方面面的信息表明,幹細胞研究產業化的中國商機正在逐漸顯現。
■中國“藍圖”
自從20世紀末幹細胞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以來,全球幹細胞研究迅速成為熱點;與歐美相比,中國雖然起步較晚,但目前研發激情正在釋放🍑。
“國內對於幹細胞的認識這幾年在不斷提高。”意昂2平台幹細胞研究中心創建人、長江獎獲得者李淩松教授介紹說,“我們可以把幹細胞的‘幹’理解為樹幹的幹——一類具有自我復製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誘導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從理論上說,幹細胞技術能夠治療各種疾病🙅🏿♀️🌅。”
李淩松進一步指出,這一成就將會給移植治療🙇🏼♂️、藥物發現及篩選、細胞及基因治療和生物發育的基礎研究等帶來深遠的影響🐑,打開在體外生產所有類型的可供移植治療的人體細胞、組織乃至器官的大門🦻🏿。也正因如此🍌,業內相當多的人士認為🪨,這種“幹什麽都行的細胞”將毫無疑問地引發一場醫學革命——修復受損的細胞和組織,治療早老性癡呆、帕金森氏病、糖尿病、中風和脊柱損傷等一系列疾病將真正成為可能,而這一點也正是幹細胞概念有別於基因概念,快速成為獨立概念的原因所在🗾。
其實👩🏼🔬,幹細胞研究的臨床應用屬性和巨大而廣泛的利潤空間並非只是科學家的理論推測,目前,幹細胞對糖尿病、帕金森氏綜合征🧑🏽💻🍤、老年癡呆症、重症肝炎、角膜病和白血病等多種病症治療的動物實驗已在全球完成,一旦人體臨床試驗成功,幹細胞的潛在效益將出現爆發性增長👊。據專家預計🧔🏼♀️,全球幹細胞醫療近兩年的潛在市場規模大約為800億美元👮🏼♂️,如果將藥物等有關的產業計算在內,2020年前後其年全球市場規模可達4000億美元🧑🏽🎤🏄🏽♀️。
而在這巨大的市場內,迅速步入老齡化的中國社會同時還面臨著龐大的獨生子女人群——獨生子女能獲得胞間幹細胞的可能性很低,而非相關供體間白細胞(HLA)配型相合率只有10萬分之一;從國外進口一份用於移植的骨髓或臍帶血幹細胞製品價格非常昂貴🚴🏻。據此👩🏽🚀,專家指出,中國將成為幹細胞及其衍生組織需求最迫切且需求量最大的國家。
至此,問題的焦點似乎集中到了中國幹細胞研究的技術和水平上,在迅速成為未來可能的幹細胞技術消費國的同時,自身技術提升的重要性日益凸現。
當前🧵,業內普遍的觀點認為,由於幹細胞研究的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僅有十幾年時間,而我們本身的研究水平並不差🤮,所以我國和西方國家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在這一領域💇♀️,中國最有可能完成科學上的原創性貢獻。
事實上🚵🏼♂️,我國的幹細胞研究和應用確實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骨髓移植研究;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臨床骨髓移植治療血液病陸續開展⛹🏼♀️;上世紀90年代以來,除骨髓移植外,外周血和臍血幹細胞移植也逐步普及應用於治療血液病和腫瘤。可以說⚙️🧄,在幹細胞研究領域,中國科學家不亞於西方學者。
■產業化初探
提到中國幹細胞研究產業化,“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名字🧝🏿,這個半世紀以來中國血液病醫療的第一招牌,通過“協和幹細胞基因工程公司”(以下簡稱協和基因)在臍血幹細胞產業化道路上的摸索🕹💇🏿♀️,已成為國內幹細胞研究產業化的一種模式😷。
目前協和基因現在的業務主要是幹細胞資源保存🫄🏼,幹細胞基礎應用研究🧘🏿,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藥物研製,幹細胞臨床移植等,旨在加速幹細胞相關技術及基因工程藥物的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其中,作為產業化基地最重要的部分👩🏽,臍血保存是其目前最成熟也最重要的產業化項目。該公司臍血庫主任邱陸貴告訴記者🙆🏽♀️,“自從2001年我們血液所用無形資產入股至今,產業化的思路一直是合作方很認同的。”據他介紹,目前臍血庫的主要存量有4萬多份🪲,分為公共庫和個人庫(自體儲存)。自體儲存是收費項目,第一年入庫檢測費是5000元,每年保管費500元,保管費中同時含帶有醫療保險。對此,邱主任解釋說👩🏻🏭,個人庫主要是父母為兒童保存⏏️,但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兒童的合適的醫療保項目🐛,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儲存了臍血,但日後萬一得病還是沒錢醫治——從國外進口一份配型相合的骨髓或臍帶血幹細胞製品以供移植,需要1.5萬~2萬美元👨🏼🦰,在國內尋求一份的費用是4萬~5萬元人民幣🥚,這也就失去了臍血保存的意義🎡🪀。“所以我們和‘中國人保’合作建立了醫療保險,覆蓋了如意外傷害🛅、門診醫保🚴🏿👩🏼🦰、入院醫保和移植醫保險等項目,也是為了今天儲存的幹細胞明天能夠真正用上。” 邱陸貴說。據悉,在協和基因提供的保險裏👨🎨,一般儲戶可得到20萬元的移植醫療保險👩,5歲以下兒童的幹細胞入庫還能得到10萬元保額的普通醫療保險🧜✍️。
然而,今天運作平穩的“協和基因”也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摸清了產業化的道路🧑🏻🦲。邱陸貴表示:“產業化究竟怎麽實現,其實一開始同行們也都並不明了👨🦱。目前國內的幾家幹細胞公司基本上都是科研單位做不下去了再去找資本才建立起來的,我們也是這樣👨🏻🚒。”在邱陸貴他們投入沒多久後就發現,如果純粹作為公共庫運轉,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短缺——建一個臍血庫需要四五千萬元甚至更多的投資🤵🏽♀️,要維持正常運轉每年還要很多花費,如果只是單純做公共庫的話,企業肯定是血本無歸♕。他坦言𓀇🌋:“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即便不想從這裏面賺多少錢也至少不能因此虧本,而且投資後如果沒有產出🧔🏻♂️,就不會再進行投入了。因此,協和基金借鑒了國際上的做法,通過自體臍血庫的收費保存🪹🧝🏽♀️,維持公共庫的運轉。現在臍血庫已基本為病人免費提供臍帶血🧎🏻♀️➡️。但如果單純按公共庫運轉,每份臍帶血背負的成本可能就是幾十萬塊錢🔐,沒有幾個病人能夠用得起👦🏿。”
與此同時🧑🤝🧑,依托意昂2官网科研力量的北京科宇聯合幹細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正致力於幹細胞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其與意昂2官网醫學部合作建立5年的“意昂2平台幹細胞研究中心”,從成立之日起就明確了“研究就是應用,應用就是研究”的宗旨😜。公司總裁董子平在分析產業化道路時坦陳💮,一項生物醫藥產品要經過動物實驗🫱、臨床試驗及報批、審批,真正上市至少要十年的時間。這麽長的投資期是很難得到投資者認同的,所以我們需要開發短線收益項目,用短線補長線🫔。
2006年初🤦🏼♀️,從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傳來消息👩🏻💼:他們與北京科宇聯合幹細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簽署應用幹細胞技術在骨科臨床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意昂2官网一院骨科與科宇幹細胞公司此次合作將圍繞采用先進的幹細胞技術,重點進行股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延遲愈合🧛、剝脫性軟骨炎🍺👥、軟骨損傷等病種的臨床技術革新,充分發揮各自優勢𓀃,聯合開發與攻關,致力於提高骨傷患者的治療效果。
■發展待“求解”
但是,在研究升溫的同時,業內專家也對產業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和看法💆🏼♀️。李淩松教授表示,“前幾年,我國的胚胎幹細胞研究進展非常緩慢,原因就是研究和臨床機構相分離🙅🏽♀️。胚胎幹細胞建系離不開體外生殖技術,而體外生殖的機構都設在醫院裏。我們先後和五家醫院的相關科室開展合作🛀🏿,可是國內的合作研究缺乏合適的機製。按照醫院的規定,我們的研究人員不能進入醫院的生殖科室。相當一段時間,研究工作毫無進展🤾🏿♂️🧘🏼♀️。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我們投入200多萬元在某醫院的體外輔助生殖科建立了胚胎幹細胞實驗室🫷🏽✪。”李淩松指出🧑🏿✈️🏒,面對劇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只有革除研究-醫院-產業相脫離的弊端🧑🏽🏭,建立資源共享和團隊合作的管理機製,才能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搶占幹細胞研究和產業化的製高點。
對於目前出現的投資熱💅🏼,人類幹細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盧光琇教授表示了謹慎的樂觀:“我國還沒有成熟的風險投資市場🏐,缺少技術孵化器🏃🏻♀️👘,商業化難度大。我們現在做的都屬於基礎研究,離真正臨床應用還很遙遠。而企業家都很現實,他們給了你錢就要在一定期限內看到利潤,所以沒有多少企業願意支持基礎研究。”
“在這個問題上,國內外企業的思路是很不一樣的🦸🏽♂️。”在日本從事多年幹細胞產業化研究,現為潤東醫藥研究開發(上海)有限公司醫學總監的彭春巖博士告訴記者📧,“由於屬於長線投資🫀💢,國外幹細胞投資多數是一些大公司,投資幹細胞治療時他像創立自己品牌一樣🥄,是向高技術產品方向延伸的宣傳。通過雇用研究者的方式進行,完全是投資的一種考慮,有前景最好,沒有前景全當做個廣告;一些生產肌體材料的醫療器械公司👃🏽👩🏻🦼➡️,把幹細胞研究和肌體材料結合起來,取材料的成形性和細胞代謝性的雙重利點,來走一條改造傳統肌體材料弊端的捷徑,強化自己的產品線🌙。他們希望利益回收的時候往往會找其他途徑,比如說培養出來的細胞不能以醫藥品上市用於人🧓🏽,他們就銷售到大學供實驗用。”她認為🧑🏼🔬,從整體來看,外國幹細胞研究產業化途徑較多🫠,政府🧑🏿🚀、大學、大企業、本身業務有聯系的企業等等都在做;而國內多是希望以此組建上市公司,以吸引更多投資👩🏼⚖️。這和國外完全是兩個思路🌠,因此在風險資本的吸收上一定要謹慎💕。
(宣傳部摘自《中國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