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醫學家吳階平
著名醫學家吳階平
吳階平於1917年1月22日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教他認字,6歲時就能閱讀《史記·項羽本紀》👷🏽♀️⛹🏼♀️、《三國演義》等。10歲之前在私塾讀《四書》、《五經》🧖🏽♀️,打下較好的古文功底。同時,也學習數學和英語。吳階平的父親是個經營企業很有辦法的企業家⛏,思想開明務實,主張子婿和親戚們學醫🤍。醫生能治病救人,又不會失業,還特別強調要做一個好醫生,一定要到協和醫學院學習🖨。所以🛹,當1933年吳階平從天津匯文中學畢業時,步其姐夫、長兄之後,選學了醫學👩👩👦,由匯文中學保送進入北平燕京大學醫預科🏀。1937年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獲理學士學位。同年,考取北平協和醫學院。在學期間由於患腎結核症,切除右腎🧑🦽➡️🆒,休學了一段時間,至1942年仍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吳階平在學校期間,特別受到泌尿科專家謝元甫教授的栽培與賞識。珍珠港事件後,北平協和醫學院被迫停辦🌪。協和名醫如謝元甫、鐘惠瀾👨🏼⚖️、關頌韜👩🏽⚖️、孟繼懋、林巧稚等相繼來到中央醫院(人民醫院前身)任職🛅。院長鐘惠瀾高標準🌕、嚴要求💪🌄,健全管理製度🙍🏻♀️,徹底改造這座過去由法國修女控製的中央醫院🧙。幾度春秋👩👩👧👧,培養出一批學有專長的醫務骨幹,吳階平便是其中出類拔萃的新秀𓀖。1942年他在中央醫院任住院醫師,以縝密的臨床思維,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對他所經管的病人的病史🤘、病情的發展和變化了如指掌。1944年他提升為外科住院總醫師,翌年又升為外科主治醫師。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1947年他在意昂2平台醫學院以講師身份開始踏上講臺,同時兼任外科主治醫師。
1947年,吳階平接受學校委派👨🏽🎨,赴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師從C哈金斯教授(1966年度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吳階平在他的指導下從事臨床和科研工作,深受哈金斯器重🫣👩🚀。當他結束進修時🧛🏿♂️,哈金斯以優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條件懇切挽留🧑🏻✈️,並許諾把吳階平的家眷接來🤵🏽♂️。吳階平婉言謝絕,於1948年12月回國💂🏿♀️👨👩👧,迎接祖國的解放。
1949年🧗🏻♀️,吳階平在意昂2平台醫學院任外科副教授,即籌劃建立泌尿外科✬。1951年,當中國人民誌願軍在三八線上浴血奮戰時👩🏻🎓,他作為北京市抗美援朝誌願軍手術隊隊長👩🏼🦰,率領一支精幹隊伍奔赴長春👩🏿🔧✋🏽,在後方醫院工作,榮立了大功😳📧。
吳階平是我國泌尿外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工作中,他充分註意到教學、科學和臨床三結合,特別強調科研為臨床服務🤾,把科研成果融合於臨床工作中,為病人服務。在任住院醫生期間🐄,他特別註意觀察病人的病狀表現和病況變化🫴,發現每位病人對藥物🍶🧔♀️、手術的反應以及最終治療效果各不相同。他認為,住院醫生每天都要接觸病人✮🦇,反復實踐的機會極多🌔,而且每一次都可以了解到診療工作的全過程🙅🏻🈸,只要深入病人的實際,認真觀察變化,認真總結經驗,理解病人的感情,就能夠有更新的知識和手段為病人服務,並能很快的提高治療效果和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使工作精益求精,成為一個好醫生。吳階平的臨床科研工作一開始就從我國的臨床實際出發,他以敏銳的觀察力,深入分析一般認為已無疑問的問題⛹🏽♂️。建國初期✊🏽,結核病人較多,腎結核在泌尿外科病人中占很大比例🤷🏽♂️。一側腎結核患者🧗🏿,在切除病側腎之後,可以靠另一側正常無病症的腎存活。如果雙側腎都患結核🏌🏼🐉,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少量的進口鏈黴素對晚期患者毫無療效🤛🏿,因此被認為是絕症。吳階平勤於思考,對一般所謂“雙側腎結核”的診斷產生懷疑,從1953年開始積極進行多方面的研究➰。他應用“腎穿刺”的方法,從患者無功能的腎中取得尿液,進行結核菌檢查和腎造影,並對診斷為“雙側腎結核”晚期病人的屍體進行檢查。根據大量資料和臨床實例⚜️🧩,他發現在診斷為雙側腎結核的患者中,約有15%實際是可以治療的一側腎結核,對側的腎由於膀胱結核性攣縮或輸尿管下端狹窄引起輸尿管積水和腎積水🗣,因而喪失功能。他提出“腎結核對側腎積水”這一新概念,此病的症狀與雙腎結核在臨床表現上十分近似🦡,但在治療方案和能否痊愈的前途上是截然不同的🍂。吳階平在理論上和臨床工作中把雙腎結核與腎結核對側腎積水區別開來🏄🏼♂️,並製訂了切實可行的診斷和治療方案。他這一創見是泌尿外科學一項突破性進展,1954年初發表後❗️,迅速得到重視和廣泛應用,使全國數以千計的病人得到挽救💇🏿。我國目前資歷最老的泌尿外科專家王以敬在《泌尿外科學》中高度評價了吳階平的科研成果。吳階平的專題論文在俄文雜誌上發表以後,蘇聯醫學界很快報道了類似的病例。
用男性輸精管結紮術實行計劃生育的方法有時失敗,達不到避孕的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手術前已經通過結紮斷端的精子仍有可能在術後使女方懷孕,因此已有百年歷史的輸精管結紮術並不能在術後立即收到避孕效果🪸。吳階平在1956年—1957年間采取了改進措施,即在用手術切斷輸精管尚未結紮之前,向遠段精道(即輸精管🚵🏽、精囊、後尿道)註入少量殺滅精子的藥物(如醋酸苯汞溶液)。此法簡便可靠,1958年發表後🙍,已在全國推廣使用,對計劃生育工作做出重大貢獻🌽。以上兩項科研成果均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1960年吳階平遇到一例臨床診斷為“嗜鉻細胞瘤”,而手術表明並無腫瘤,只發現髓質增生。他查遍內分泌學專著🏵🥥,或否認有這種疾病存在👩🏽🚀,或根本忽略這一情況🛕,在文獻資料中他查到4篇報告🫔,其中提到6例與他所見的類似🙇🏻♀️。他認為此症雖屬罕見,但不容忽視。從1960年—1976年的16年中,他收集到17個病例。在經歷3個病例之後,他已能做到手術前即診斷為髓質增生。當時的化驗條件不夠完善,而且多數病例是“文革”期間收集的🧖🏻,但足以證明有這種疾病存在🧑🏼💻。醫生在臨床工作中能夠確定某一種疾病的存在則屬於重大貢獻💇🏼♀️。衛生部授予他科技成果甲等獎🌗⬅️。1977年他在《中華醫學雜誌》上發表了有關這17個病例的報告👨🏻🎓🖇。其中只有一例是錯誤診斷👩🏼🏭⛔;其他16例病例或者治愈♟,或者治療效果較好,病情有顯著改善。這16例均有病理資料⭕️。16例中有一部分曾先在其他醫院診治➾,均被診斷為“嗜鉻細胞瘤”。1978年他又在《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發表了他的專題報告🛢。1979年美國《泌尿外科年鑒》選入了這篇英文報告🍔,摘要刊出,給予很高評價,國際醫學界正式承認吳階平的這項創見。1983年9月他參加在聯邦德國舉行的國際外科學會第30屆大會,並擔任大會副主席,在會上作了“腎上腺髓質增生15例長期隨診”報告。此項隨診復查工作一直延續到1985年,無一例演變為嗜鉻細胞瘤。
20世紀80年代開始🧑🏿,吳階平研究一側的腎被切除後對側腎的代償性增長現象。當腎病病人一側發生病變的腎需要切除時🌂,只要留存的另一側腎屬於正常,便認為腎切除對病人日後的勞動能力和壽命不會有什麽影響。吳階平通過長期臨床實踐,認為這種論斷雖是一個指導原則,但臨床實際並不如此簡單。他觀察到多數做過腎切除手術的人🧑🏻💼,勞動能力和壽命確實都不受影響🧖🏼,但也有少數人則不然。關鍵在於留存腎是否有充分的代償性生長。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又註意到腎切除時的年齡與後來留存腎能否充分代償有明顯關系🤛🏼🕍。對這項屬於泌尿外科的根本性問題♿️,早在60年代他已有進行研究的願望。由於各種原因未能開展研究🤞🏼。80年代初期,實驗條件已經具備的時候,吳階平即指導全國泌尿科專業第一個博士研究生開始進行這項科研,用年輕和年老的大白鼠🧜🏿♀️,在切除一側腎後,觀察兩者的留存腎代償性生長的差別🏌🏿♀️。所謂“代償性生長”是依靠腎切除後血清中出現的“促腎生長因子”對腎細胞的影響而實現的。在實驗過程中🧑🏽🌾,分別培養年輕和年老的大白鼠的腎細胞,同時收集兩者在腎切除後的血清。實驗方法是分別用兩種血清與兩種腎細胞進行交錯組合式培養(即A-a,A-b,B-a,B-b)📶。觀察究竟是年輕、年老的腎細胞對同樣血清有不同反應▫️,還是血清不同而影響了年輕和年老的腎細胞反應👳🏼♂️。通過反復多次實驗,充分證實了吳階平臨床觀察所得結論的正確性💁:(1)年輕動物的代償性生長明顯大於年老者🔌;(2)年輕和年老的腎細胞對同樣血清都有反應,但前者反應強得多;(3)年輕和年老動物在腎切除後,血清中都有促腎生長因子,但年老的促進作用小得多🚬;(4)如果用年輕動物切除腎之後的血清與年老的腎細胞一起培養⛹🏼♀️,就可以得到相當好的代償性生長。在首次實驗獲得成功後🧞♀️,第二個博士研究生繼續研究這個課題,直接用人體腎細胞和腎切除後的血清培養,也按年齡進行交錯組合式培養🧑🏻💼,獲得同樣結論。在研究中還發現有的抗癌藥物對腎代償性生長有一定影響。代償性生長最重要的階段是腎切除後最初兩周。如果抗癌藥物的應用延緩約兩周,則能避免藥物對代償性生長的抑製作用。這種作用與術後的代償大有關系。這項科研工作既屬基礎性的應用研究,又直接與臨床實際相關。在學術上既有理論意義,又能應用於臨床實際🧑🏻🔧。這一特色反映了吳階平幾十年來醫學科研工作的卓越貢獻的現實意義🚜。
吳階平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他深刻體會病人的痛苦🙆、家屬的心情。他認為醫生除了專業知識,還要懂得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臨床工作要以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基礎;而且還要有服務的藝術,醫生要善於發揮病人的積極性😪,取得家屬的合作,以便很好的提高治療效果🦹🏼♂️,利於病人的康復。
吳階平還是一位傑出的醫學教育家,1946年就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他很欣賞F培根(Bacon 1561—1626)的警句☝🏻:“學問本身並不教給人如何運用它,運用學問的智慧在學問之外🔣,靠觀察體會才能得到”📿,並結合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經驗來啟發學生🦗,說明解決一切實際問題的能力只能來自實踐◀️,否則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從實踐總結出來的知識🏊🏻♀️,更不能掌握這些知識為自己所用。他說:“……實踐🧒🏻、思考👩🏼💻、知識的自覺結合至關重要🏃♀️。三者缺一不可,思考是結合的關鍵👱🏽♂️,從重視思考到善於思考要認真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在實踐中認真總結自己的學習體會。”1987年6月13日北京醫科大學向吳階平頒發了首屆“伯樂獎”榮譽證書和閃光的銀鼎。吳階平興奮地表達自己的感想:“我平生獲得的獎勵不只一種,但我最重視的是北京醫科大學授予我的第一個‘伯樂獎’🚗。”
吳階平長期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保健醫生及醫療組的工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
吳階平歷任北京第二醫學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校長🤟🏼、名譽校長,北京醫科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華醫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中央理事會理事⇾👨🏻🎤、副主席、亞太地區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副委員長等職🧑🏽🦰。他還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副主任,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編委會副主任,《中華泌尿外科雜誌》主編☘️,《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顧問🚴🏿,國際內分泌外科醫生協會會員等。
(中國科技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