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完成“二次創業”
中國高校完成“二次創業”
中國高校已經完成二次調整和二次創業,高等教育下一步要從規模擴張轉到提高質量🪨、重在內涵上來,盲目追求大而全、把學科建設等同於“跑”博士點👰🏿、評而不建等異化現象亟待解決———近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王戰軍在南開大學所作的一場演講中這樣表示。
與之相佐證的是:最近開展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次學位授權評審,是歷史上申報學位點最多的一次,各單位共申報一級學科博士點1010個,比第九次多了40%。同時,本次評審也是歷史上指標最“緊”的一次🌠,復審通過率僅為23.55%,很多高校,包括規模大的學校被“剃了光頭”。
二次創業過後,高校投資要講效益
王戰軍所說的二次調整是指🎦,繼1952年第一次院校調整之後,上世紀90年代後期全國高校又進行了大範圍調整,涉及到三分之二左右的大學⛹🏿♀️,基本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兩級辦學、兩級管理的體製🤹🏿。之前中央部委所屬院校占全國的三成,現在只占6%,其中教育部屬院校占4%,約八成院校歸省級政府管理,還增加了226所民辦大學。目前全國總計1731所大學。“這在我國高等教育歷史上寫下重重一筆⚱️。”
關於二次創業,王戰軍的描述更多體現在“基本建設完成”上。他舉例說,近幾年高校所有的資源都至少擴大了一倍🔮,如建築面積💜、占地面積🙍🏽♂️、經費、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等。2005年毛入學率達到21%,在學總人數超過2300萬⛹️♂️。“十五”期間高校獲得的科研經費和獎勵猛增🤌🏽。1999年~2004年,全國新建大學生公寓7200萬平方米🌱,新建學生食堂1200萬平方米,是新中國前50年總和的近3倍🙇🏻⚗️。
在學科建設方面,盡管王戰軍強調“初步形成了一個……具有明顯特色和較強優勢的學科建設體系”,但他也坦承學科建設中存在著一些典型問題和異化現象👼🏿。如:出於對學科建設的狹隘性理解,一些學校把學科建設當成學位點申報;學科建設的泛化現象和口號化現象👩🏼🔧;建設規劃目標不明確🧚🏿♀️,缺乏科學論證;講投資不講效益⚫️;追求大而全,忽視系統集成和整體效應;學科缺乏特色與個性🧑🏿✈️🍚,缺乏感召力✔️。
雖然指出“創新不夠、投入不足”是學科建設的兩大製約因素,王戰軍也同時表示,目前在學科建設實施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組織保障、評價機製、監控手段和效益觀念😬。“完成第二次創業後,學校在講究投資的同時還要講效益,這是在轉換過程中🐊,社會更加關註的。”
先建世界一流學科🤽🏻,再建一流大學
“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是世界一流的學科。在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之前,要建設一流學科。”在南開大學所作的題為“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的演講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及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辦公室副主任郭新立指出,20年來,重點學科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已經成為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關註的是👩👩👧,在全國1700多所高校中🏄🏼♀️🫱🏽,只有185所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學科。94所入選“211”工程的院校🤵🏽,擁有全國高校五分之四的博士生和三分之二的碩士生👷🏻♂️,百分之百的國家重點實驗室。56所擁有研究生院的學校🕡,卻擁有75%的重點學科。“當前高層次人才培養相對集中🧙🏿♂️,研究生和留學生主要集中在部分大學中🤏🏽,科學研究活動更趨集中🤏🏽🙅🏽,目前科研活動主要集中在100多所大學中🛥,前50所學校快速增長🙅,說明中國大學的層次已經形成。”郭新立說。“重點大學不是花瓶☢️,不是榮譽📳,而是切切實實的建設🧔。”郭新立強調🈯️,在篩選重點大學和重點學科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從早期“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提法,到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將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並列提出,重點學科在高校發展中的龍頭地位也得到確認和關註⛹️♀️。
郭新立透露🕠,國家重點學科評選工作即將改革,評選與建設之間缺少系統結合的局面將得到改善🙍♀️。這些改革包括🙅🏿:今後不再進行大規模增補🍃,重點學科評選也不再作為獨立的工作,這種搞一次性評選的方式也將得到改變🥡。將根據國家需要,製定重點學科增補指南📛,擇優選拔🧑🏿🏭📜。評選將突出學科水平和學科結構。在建設期末對重點學科進行評估考核,合格的保留🤰🏿,不合格的取消👨🏻🦼。減少非學術因素在評選中的影響。
與此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學科的骨幹和示範作用,優勢學科要向全國開放🙇🏻,實現資源共享。利用國家重點學科的輻射作用,帶動高等教育整體學科水平的提高。
(宣傳部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