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導師――李海潮
我心中的導師――李海潮
發布日期🤵🏿:2006-09-05
編前話🤸🏽♂️🛷:又是9月,第22個教師節即將來臨。意昂2官网醫院研究生會開展了第一屆《良師益友》征文評選活動🔝,意昂2官网近期將刊出部分優秀征文🫦,以表達對老師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意昂2官网
導為思想之指引,師乃行為之表率🧑🏼🔧。導師,這個起源於佛教的稱謂,原本是指那些引導眾生進入佛道的大師🛅。因此,除了荀子所言“傳道、授業、解惑”,在我心中導師更像是學海中的燈塔,人生路上的榜樣。幸運的是💾🔒,我的導師就是這樣的人。
我在碩士面試時被用英語問到為什麽選擇這個學科,我的回答是“Because I admire my mentor”。老師笑著說了聲“Thank you”,這便是我們師生緣分的開始🙅🏻♂️🕳。
像其它有了“老板”的同學一樣🦬,剛一開始讀研🧔🏻♀️,我就跑去問老師有什麽“活兒”要我做🕵🏻♂️。“有哇”老師拿出了早已打印好的寫得滿滿的一大張紙🧒🏻。可仔細一看“心內科⚠: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呼吸科:胸片🕛、CT、血氣分析🙋🏼;血液科🆎:骨髓塗片…”。這是什麽⏸?看著我一臉不解🚐,老師說:“這是轉科要求,你的任務就是好好轉科,轉到哪一科就要用心學好哪科🤹🏼♀️。不要過早把自己局限在某一專科內,廣博而堅實的基礎才會使你獲益終生🫶🏿。”我懂了,老師是要我厚積而薄發。但那個時常困擾我的問題此刻便脫口而出,“作為研究生🕓,既要廣🧑🦼➡️、又得專🧐🛌🏽,太難了,也許最後哪個都做不好👩🏭。” “這就是現在研究生培養的問題”👰🏿,老師非常認真地說☪️,好像我就是和他一起探討醫學生教育的專家。“打個比方說🧟,我們培養的研究生不應該是個幹癟的成熟細胞,而應該是個出色的多能幹細胞,將來無論在什麽條件下👨🏻🦽🙅♀️,都有能力向相應的方向發展👐🏻,最終成為一個優秀的功能專一的細胞。”老師的點撥成為了我轉科學習的動力👩🏽🎤,從此,我一天天積累著、成熟著🥤。瑣碎繁雜的工作因為有了目標而變得充實,周而復始的生活因為有了動力而顯得精彩。
每當我遇到困難和不解時,都會毫不猶豫地求助於老師👨,根本不用顧忌我的問題有多傻。他總會認真地傾聽🗒,耐心地解答。無論是說話的口吻,還是看問題的視角,他離我們都如此之近,沒有絲毫的距離感。而他的解答和分析往往令人茅塞頓開、倍受啟發🏃🏻♀️。當遇到老師也不太清楚的問題時,他不會有任何尷尬,反而越發感興趣,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記得在一次科裏的學習活動中🍦,有人提問“在做肺通氣灌註掃描時如何進行下肢靜脈顯像,從什麽血管打藥,為什麽還要讓病人蹬腿?”一時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開🩳🥉,我從來沒去看過,也只是跟著瞎猜🪿。這時老師說;“我跟著病人去看過,是這麽做的…”。可是其中一些細節,還是引來一片質疑。討論沒有結果,大家的註意力已經移到了下一個問題。可是老師卻絲毫沒有放過這個疑問的意思。他像是自言自語地說了聲“我一定要弄清楚”👩🦼。只見他一會兒埋頭在厚厚的書本裏查找,一會兒又給核醫學科的同事打電話🧘🏼♂️。最後他終於帶著燦爛的笑容宣布“我弄明白了…”。老師“刨根問底”的樣子就像小學生一樣可愛。其實我們每個人也有發現問題的眼睛、探討問題的好奇心,可是我們有多少問題像老師這樣“弄清楚”了呢🙇?我經常聽別人說老師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但在這一分聰明的背後,竟是九十九分的不懈與執著。
還有一次🪑,我告訴老師自己管了一個特別難纏的病人🍊,很是頭疼。還以為會被教育一番大道理,沒想到老師張口便說“沒關系,我以前也管過這樣的病人…”🧑🏽⚖️,於是他細述了當年的“悲慘”遭遇。原來老師也有這麽郁悶的時候,我倍受安慰🏺。其實與病人接觸也是一門藝術,老師告訴我除了談話的內容,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向病人傳遞著信息。比如遊移的目光會使病人感到不受尊重🫱🏼,過快的語速會被誤認為你很不耐煩…仔細想來↗️,當我好心而不能得到病人理解時,往往是由於不經意間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也許我們無力改變愈演愈烈的醫患矛盾🧑🏻🍳,但老師教我用真誠和技巧贏得患者的信任🤽🏼♂️;也許我們不得不面對社會對醫生的種種苛責,但老師鼓勵我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適應環境。
與其說是良師🛐♢,老師更像位益友,他對我們總是那樣無微不至地關心🥓。開始做課題後,有一段時間我們要到意昂2去做實驗。尤其是取動物標本的那一周,時間安排得很滿。我每天早上五點就得出家門,晚上九點才回家🕜。我總是在回家後給老師打個電話,向他匯報一天的實驗情況♏️。直到最後一天☯️,我覺得自己怎麽能像小孩似的這麽依賴老師呢🐹,於是沒有再打電話。晚上我的電話鈴響了,老師熟悉的聲音在耳畔響起。匯報完實驗後👼🏻,老師說:“你們辛苦了🤽🏻♂️,好好休息吧”。這種父母般的關心⌨️、朋友般的理解,令我無比感動。
對學生老師總是鼓勵、鼓勵🏃、再鼓勵,他會提出建議,但從來不批評我們😵💫,即使在我們做得很糟糕的時候。記得實驗結果出來的時候,令人沒想到的是,我們的實驗中有一部分結論與前期實驗大相徑庭📥。我仔細回憶了實驗的每一個細節,覺得有很多問題事先沒有預料到,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理想。那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失敗感,我真是這輩子再也不想做實驗了。當我們拿著這樣的實驗結果站到老師的面前時,他卻說🙆♂️:“這是我們親手做出的實驗🧶,是客觀事實。我們應該尊重它🧎♀️。有失誤怕什麽,青黴素是怎麽發現的🌂,還不是不小心被青黴菌汙染了培養皿🍊。現在要做的是去合理解釋實驗結果而不是全盤否定它。”老師的鼓勵將我們從絕望的深淵中拯救出來🐉,他的這種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更是深深地教育了我。看著我們情緒低落,老師又說:“你們知道這個實驗設計是怎麽想出來的嗎?”, 於是我們被吸引到他的電腦旁🧑🌾,他給我們看了整個實驗思路🗞。天呀,順著這個思路走下去,可以做出許許多多的實驗。當我為老師的奇思妙想驚嘆不已時,他對我們說:“實驗不應該是為了畢業、晉升才做的,問題來自於臨床工作中👩🏼🚀。要養成思考的習慣,每天留出一點兒時間讓自己的思維天馬行空,久而久之🧑🎨,也許某一天就有靈感突現了。”曾記得有句名言“想象比科學知識更重要”,在工作中尋找疑問🎏,在想象中捕捉靈感,老師指引我們由學生向學者之路邁進。我覺得像老師那樣從臨床提出設想、為求證進行實驗🥳,以客觀看待結果,遠離了急功近利,沒有了虛假浮躁👮♂️,枯燥的實驗也如同踏上發現之旅,“痛並快樂著”。我終於鼓起勇氣面對實驗中的種種不順利。曾經再也不想做實驗的我,如今下了夜班也會去實驗室。因為出於興趣和好奇🦎,因為我想驗證老師的想法👌🏼,想知道事實的真相❔。
老師是我最好的榜樣,點滴之間都對我有深刻的影響🤾🏻。無論何時見到他🧘🏽♀️,他總是對我們微笑著🙎♂️。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許多不如意🌉,但老師教我們用微笑驅除失落,用微笑面對挑戰,用微笑迎來希望。他讓我看到原來人可以活得這麽快樂,這麽充實🦘,這麽簡單💖。我想不用我再多說了,朋友們一定已經猜出了我的導師是誰,因為同學們都喜愛他,同事們都熟悉他,師長們都欣賞他,他就是呼吸內科李海潮😯。
(意昂2官网醫院 胡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