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教授的科研成果獲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
李勇教授的科研成果獲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
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李勇教授的科研成果“重大出生缺陷發生的基礎研究”獲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日前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頒獎儀式🧙🏽。
出生缺陷是指嬰兒於出生前在母體子宮內便發生的結構或功能異常👶🏽,最常見如神經管畸形、先天性心臟病😣、唇腭裂等。我國是人口大國,每年約有2000萬嬰兒出生,其中約有20萬~30多萬肉眼可見的先天畸形兒出生🧑🏼🔬,加上出生數月或數年才顯現出來的缺陷,先天殘疾兒童高達80萬~120萬人/年,約占每年出生人口總數的4%~6%。除少量家族遺傳性疾病外🗻,大多數出生缺陷屬於多因素疾病,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然而,有關出生缺陷的病因學及發病機理這一重大科學問題至今尚不清楚。
出生缺陷是我國危害嚴重、常見的先天性疾病,也是影響人口素質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研究出生缺陷的發生機製,對製定更為經濟、有效的預防措施💩⭐️,提高人口素質🙋🏿♂️,穩定低生育水平,實現“出生人口素質明顯提高”的未來10年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目標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孕期營養不良或營養失調往往是造成胎兒生長停滯及出生缺陷的最常見原因。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孕期增補復合維生素可能降低胎兒發生神經管畸形✡︎、先天性心臟病🙊、唇腭裂等的危險性🫴🏻🕶,但其機製目前尚不清楚🐴。葉酸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謝途徑中重要的甲基供體🧚🏻♀️,葉酸缺乏則會導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具有細胞毒性,可使巰基氧化產生自由基🧑🏻🤝🧑🏻♿️,引起DNA損傷和細胞凋亡👮🏿♂️;另外同型半胱氨酸過多還可產生大量S-腺苷蛋氨酸🦇,後者是體內所有甲基轉移反應的競爭抑製劑,幹擾蛋白質、脂類和DNA等的甲基化反應🚶🏻♀️➡️,產生錯誤蛋白和無功能蛋白🚐。維生素A缺乏也是導致出生缺陷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但其機製尚不清楚👨🏼。研究發現維生素A🏄🏼♀️、維生素E、葉酸等營養素具有明顯的抗氧化活性,膳食中攝入不足或妊娠期缺乏可增強機體的氧化應激,影響胚胎的生長發育⚃。據此,課題組針對這些問題和空白展開研究👩🦽➡️,從動物實驗和人群調查兩個方面🌩,闡明同型半胱氨酸的發育毒性及葉酸的拮抗機製,為在人群中有效地開展維生素A🧪、葉酸等多種營養素補充💆🏻,促進優生優育提供科學依據。
項目從1995年開始啟動,至2004年完成🙆🏿♀️,歷時9年。課題組采用實驗胚胎學、細胞學、發育毒理學和分子生物學、遺傳流行病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細胞、分子水平,從體外到體內,對同型半胱氨酸蓄積/葉酸、維生素A缺乏引起的胚胎發育異常及其機理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驗證了同型半胱氨酸/葉酸缺乏/維生素A缺乏的致畸作用,並在國內外首次從細胞凋亡/抗氧化角度詮釋了其致畸及拮抗機製。該研究還應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技術和生物信息技術🧏🏽,從小鼠心臟克隆了三個新基因——Lrcc10🛟、Srd5a2l2🦻🏽、Ercc6l,從大鼠血管平滑肌細胞中克隆到一個同型半胱氨酸誘導的新基因——Hcy-2,並對其表達和功能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國內外未見報道🔲,在出生缺陷相關新基因篩選及相關基因的結構🥒、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創新性進展🦘,對於闡明出生缺陷的發生機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該研究還進行了設計嚴謹🌻、先進的人群流行病學調查,觀察同型半胱氨酸/葉酸代謝相關因子及其基因變異與出生缺陷發生的關系,據此發現和提出研究、預防和治療出生缺陷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產品,為出生缺陷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徑🖼。
研究課題多項研究方法和成果為國內外首次提出🫲👖,主要論著已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核心期刊上發表或者作為學術專著出版一年以上,發表主要論著80余篇🍖,其中16篇被SCI收錄🧏🏿♂️,其重要科學結論已為國內外同行引用600余次🍻。
(公共衛生學院 周小平 朱文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