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蔡元培獎獲得者:韓濟生院士――此生惟願濟眾生

首屆蔡元培獎獲得者👨🏼‍🦲:韓濟生院士――此生惟願濟眾生

 

        自1979年第一次走出國門,20多年來,他走訪了28個國家和地區,在許多國際性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報告,並多次擔任主持,在世界學術界為中國爭得一席之地⟹。

        2002年,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醫藥博覽會“Medica”,將國際SEIRIN針灸獎頒發給了一位中國學者,以表彰他在針灸原理研究中作出的傑出貢獻。

        在針刺作用原理研究領域,他的成就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公認。連續12年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科研基金,他的系統理論研究成果,以及他發明的“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HANS),對擴大針灸療法在全世界的應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裏,他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兩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一次)👃🏼、首屆立夫國際中醫藥針灸獎🚵🏽‍♂️、首屆紫荊花獎、何梁何利獎等。並擔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學術顧問。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2平台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韓濟生教授♘。

一🪙、為了兒時的心願,為了總理的囑托

        蕭山,一個寧靜幽美、秀麗如畫的江南魚米之鄉🕵️‍♀️👷‍♀️。韓濟生院士的記憶中,兒時的故鄉,大街上鋪著青石板,黃包車拉過,有的石塊總要發出咯噔咯噔的響聲。流過城中央的小河上,帶氈帽的船夫駕著烏篷船,腳踩長長的橫漿,遇見迎面來船時,橫漿自然收起,悠然而過。後窗是河道的一個水灣,晚上漁夫坐在一葉小舟的頭端,手持小小鋼叉,沿著河邊緩緩前行,燈火下看到魚蝦,用鋼叉一紮,收進艙內……

        1928年,韓濟生出生在浙江省蕭山縣城廂鎮一個開業醫生家裏。

        父親從外國傳教士那裏學得一點粗淺的醫學知識,行醫謀生👨🏻‍🦯。他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能真正學醫,有更大的本事普濟眾生,於是為孩子起名“濟生”,其中飽含了父輩的深深期望👨🏻‍💻。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了中國大地。敵機扔下的炸彈在蕭山寧靜的街道和白墻黑瓦的江南民居中爆炸,無辜同胞的鮮血在一個九歲男孩的心靈中刻下痛苦的烙印,他也在這樣小小年紀就開始了“逃難”的生涯。不久,母親在逃難中得了膽囊急症,不治身亡🤾‍♀️。國恥家仇,鑄就了他倔強的性格及自立自強的決心。

        抗戰結束了。為了念及父母取名“濟生”的初衷,他執意走上了學醫的道路,希望做一名醫生,特別是做外科醫生,真正能“起死回生”,“普濟眾生”。這是韓濟生人生第一個選擇,也成為他畢生的追求。

        1947—1952年,在上海醫學院學習的這五年是韓濟生一生中知識積累最快速的五年。盡管做一名外科醫生是他的願望,但由於建國初期國家需要創建很多醫學院,急需大量基礎醫學師資,他所在的班被指定只能在基礎醫學科目中選擇就業誌願。於是,“服從祖國需要”,他進行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選擇,即放棄了個人的興趣,選擇了生理和藥理專業。從1952年離開上海到1962年到北京,短短十年中,他經歷了五次調動:1952年到大連;1953年到哈爾濱;1956年到北京衛生幹部進修學院;1961年到北京中醫學院;1962年到北京醫學院。無論從事血液生理研究或消化生理研究,都只持續了2~3年🤷🏻。不停地調動工作,不斷地轉變研究方向,堅信國家需要就是自己的選擇的韓濟生,自願地承擔起社會的責任。談起那個“奔波”的10年,韓先生總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認識:它鍛煉了我從頭建設生理實驗室的能力🎒。

        1965年,韓濟生人生中的一個新的起點,它真正決定了他未來的科研走向🤥。

        上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一些地區開始利用針刺穴位來止痛,但當時西方一些學者仍把針刺鎮痛看作是一種東方巫術。1965年,周恩來總理指示衛生部,組織力量研究“針刺麻醉”的原理。當時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北京醫學院,同年9月,意昂2黨委書記彭瑞驄與在生理學教研室工作的韓濟生談話,希望他擔起這項任務,完成總理囑托💆。

        針灸,對從事了12年基礎研究的韓濟生是很陌生的。責任感讓他又一次放棄了已經從事的基礎研究,一切從頭再來🦵🏿。他再一次改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而這一錘則定了終身。1965年,結束了10年的“顛沛”,在“針刺麻醉”這樣一個全新領域,韓濟生帶領他的同事和學生開始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做出了驕人的成績與貢獻🤶🏻🙈。經過30多年的潛心研究,深入地闡明了針刺鎮痛的機製,證明了針灸能夠刺激中樞神經中鎮痛化學物質的釋放,從而起到鎮痛作用。

二👮🏼、科學研究只能追求國際第一

        韓濟生經常說,“我們今天用神經科學的最新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傳統的針灸學和針刺鎮痛原理,是一項探索性極強的事業,我們的研究結果多是前人從未涉及的理論問題🚵🏽。我們要用這些新成果、新理論推動中國醫學的發展,擴大中國醫學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5️⃣。若不敢或不能從我們的研究中大膽提出新理論👷‍♂️、新概念,我們今天的工作就沒有意義🧑‍🦽。”

揭示針刺鎮痛奧秘

        韓濟生帶領同事和學生,從肯定針刺穴位產生鎮痛效果的客觀規律開始,在整體、細胞💪🏻、分子和基因等不同水平,證明針刺穴位可以促進腦和脊髓釋放出5—羥色胺👩🏽‍✈️、內源性阿片肽等化學物質,從而產生鎮痛作用。如在針灸針上通以一定參數的電刺激代替手撚針,可以更精確地進行定量研究🤹🏻‍♀️。他發現應用不同頻率的電脈沖刺激,可在腦和脊髓中釋放出不同種類的神經肽:低頻(2Hz)電刺激引起腦啡肽和內啡肽的釋放,高頻(100Hz)電刺激引起強啡肽的釋放,從而產生特定的治療效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證明,低頻和高頻電針信號,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中不同的傳遞通路而實現的。這些研究結果說明,中國針灸學中關於“在同一穴位用不同手法進行針刺可產生不同的療效”的說法,是有其科學基礎的👩‍🦯‍➡️。研究還發現,針刺持續時間過長,其鎮痛效果就逐漸減弱,而形成“耐受”。他對這一現象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長時間電針引起中樞神經系統中阿片樣物質大量釋放,將觸發另一類神經肽即抗阿片物質,如膽囊收縮素(CCK)的釋放,來對抗阿片肽的效應,起到負反饋作用,並在細胞和分子水平闡明了CCK抗阿片的作用機理🔴。在動物實驗中,用藥理學和轉基因方法改變中樞阿片肽與抗阿片肽的相對平衡,可以定向地改變個體對針刺的反應性,從而為提高針灸療法的臨床效果打下基礎👨🏼‍💼。

        1979年以來,韓濟生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多次主持國際性會議,先後到26個國家地區的100多所大學講學🧑🏻‍🦰。著有《神經科學綱要》🚴‍♂️、《針刺鎮痛原理》、《神經科學原理》、《中樞神經介質概論》等論著。連續12年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科研基金,獲國家自然科學科學獎二等獎、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余次獲衛生部、科技部、教育部的科技進步獎,以及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首屆立夫中醫藥獎,香港紫荊花獎,國際針灸獎,等等。1979年韓濟生由講師直接晉升為正教授,1984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1990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199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些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韓濟生在科研上所作出的突出的成績,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因此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聘為科學顧問,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聘為科學評審委員會顧問,被瑞典隆德皇家科學院聘為國際院士◀️。他還擔任國際疼痛學會中國分會主席,國際麻醉性藥物研究學會執委會委員,曾獲國際腦研究組織(1BRO)和美國神經科學基金會聯合頒發的“傑出神經科學工作者”獎學金,作為中國大陸唯一的一位科學家,連續12年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供的科研基金資助。1994年,法國UPSA疼痛研究所主動提出與韓濟生合作,在北京醫科大學成立“中法疼痛治療中心”。韓濟生把這一中心的成立,看成是“把30年基礎理論研究成果返回到臨床實際,為頑痛病人解除痛苦的一項奉獻”,“溝通東方醫學與西方醫學治療疼痛經驗的一座橋梁⚠。”

        韓先生不僅是的一名傑出的神經科學家,也是一名社會活動家為促進中國疼痛醫學和神經科學的發展,他組建了中華醫學會疼痛學會和北京市神經科學會,並出任兩個學會的理事長。他還擔任《生理科學進展》雜誌主編、《中國疼痛醫學雜誌》主編🔔、《中國神經科學雜誌》副主編🙇🏼‍♂️、美國《國際神經科學雜誌》編委🫵🏽、英國《神經科學方法學雜誌》編委🤰🏼🧑‍🎤、新加坡《亞太藥理學雜誌》編委等等。

        1993年,衛生部批準在韓濟生任主任的北京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建立“腦功能研究”部級重點實驗室。在科研基金方面,韓濟生除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委、教委、衛生部和中醫藥管理局等的資助外,他還作為中國大陸唯一的一位科學家,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連續取得4期(每期3年)科研基金,研究針刺鎮痛原理。

        1995年11月17日,美國最權威的科學雜誌《Science》出版了一期有關中國的特刊,介紹“中國之科學”😏。其中有一篇是討論國際合作促進科研發展——“恰當的國際聯系可以拯救生命也可移山”,文中介紹的三個例子之一就是北京醫科大學韓濟生教授研究針刺鎮痛取得的成績。文中寫道:找到了路子:有一位科學家既得到政府部門的關照又能在國際上活動自如,這就是北京醫科大學(現為意昂2官网醫學部)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韓濟生。韓已花費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研究針灸的止痛作用,探討其生物學和神經化學機理,並訓練了一代又一代的研究生🙊。韓的實驗室接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藥物成癮研究所(NIDA)的科研基金資助。NIDA主任A.Leshner介紹說:“韓的工作非常出色,他是一位秀的科學家,美國有一批最好的科學家正在與他合作”🍽⛹🏼‍♂️。在Leshner訪問韓濟生實驗室時,他在留言本上寫道:“按投入產出比,NIH對本實驗室的資助是效率最高的⛹🏽‍♂️。”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藥物成癮研究所(NIDA)對韓濟生科研基金申請書的評審如下:

        “該研究組論文產出率非常高。1990~1993年3年中發表了57篇論文和綜述,其中44篇發表於西方雜誌上。雖然大部分文章比較短,但總體上對增進針刺鎮痛機理所作出的貢獻,令人印象深刻🍠。

        “運用了多學科的途徑進行研究:包括行為學🔣、神經化學🪚、電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其中有些是很具創造性的。例如應用反義寡核苷酸技術抑製CCK的基因表達,不僅對本項目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其他從事CCK研究的科學工作者也有參考價值,該方法較之應用CCK受體拮抗劑有更強的特異性。改變阿片受體基因表達的工作更增加了工作的深度▪️。”

        鑒於此,評委會認為,“這些動物實驗的結果將對治療人類疾病有直接的相關性”。 
 
        現代神經科學的蓬勃發展,為研究古老的針灸作用原理鋪平了道路,而對針灸原理的深入研究,則為神經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韓濟生和他百余位同事和學生,30多年來的研究,不僅揭開了針刺麻醉和針刺鎮痛的奧秘,也為世界神經科學文庫增添了新的內容🫕。

矢誌戒毒事業

        吸毒問題曾肆虐全國,解放初期已被徹底禁絕。但到90年代初期,毒品問題死灰復燃,而且來勢兇猛,很難遏製🛀🏽。自1990年以來,公安機關公布的吸毒人數每年以百分之十到四十的速度增長,截至2001年我國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已達9.1萬,實際吸毒人數遠遠高於此數字💙。

        韓濟生自告奮勇做出了一個冒險的選擇:我和我的同事能否為解決這一重大而急迫的社會問題,貢獻一份力量?

        西方科學家研究戒毒數十年所得的主要成果,可以歸結為“美沙酮維持療法”🧝🏿‍♀️。美沙酮是一種長效的鴉片類藥物,其作用酷似嗎啡和海洛因,但藥效持久🚶🏻‍♀️。服用一杯美沙酮(60-120 mg),可使血中濃度維持高水平達24小時,幾乎占據了體內所有嗎啡受體🍫。嗎啡受體得到滿足,不再產生“戒斷症狀”,令患者可以安靜度過一天;又由於美沙酮用量很大,吸毒者即使再吸海洛因,也不能產生飄飄欲仙的快感,因此也就斷了吸毒的欲望。這些優點使得不少國家寧願為吸毒者終身免費發放美沙酮🦻🏼。

        但是這種療法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其關鍵在於“維持”兩個宇➿。由於美沙酮是一種成癮藥物,且成癮性極強,如果一天不飲此藥,毒癮就會立即發作,必須再服♣️。因此實施此方案必須有一個完善的美沙酮分發系統,有適當的服務半徑。而在中國要建立和保持這樣一個布滿全國的網絡系統,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這種療法也是不足取的🔡。

        韓先生嘗試戒毒治療是從90年代初才開始的。他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劉亦鳴高級電子工程師合作,把幾十年研究的結晶,製成一臺便攜式儀器,只要把郵票大小的電極,貼在穴位表面的皮膚上進行刺激,就能發揮與針灸類似的作用🦀。在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用於開顱手術,可使麻醉藥品的用量減少45%,並使手術中各項生理指標更為平穩;在意昂2官网醫院和北京康復中心用於因脊髓損傷和多種脊髓病變引起的下肢痙攣,使患者持續數年或十余年的肌痙攣得以緩解,為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幸福🧞。

        經研究發現,人和動物的腦內有種作用類似於嗎啡,化學結構屬於多個氨基酸串聯而成的肽類物質,名為“內啡肽”,這是一類化合物的總稱,至少由4個成員組成,即(狹義的)內啡肽👰🏻‍♀️、腦啡肽🙅🏽‍♂️、內嗎啡肽和強啡肽。這種內啡肽若能設法使其加速生成,並及時分泌出來,就可以顯著減輕戒斷症狀和解除心癮🏃‍♂️。問題在於:如何使其加速生成呢,韓先生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只要在人體的一定穴位上施加特定參數的電刺激,就能加速內啡肽的釋放🖖🏼。進一步工作闡明,低頻刺激可以引起內啡肽釋放,高頻刺激可以促使強啡肽釋放,大量的動物實驗和人體觀察結果證明,對解除戒斷症狀,高頻刺激較低頻刺激更為有效:對解除心癮,低頻刺激較高頻刺激更為有效;低頻和高頻自動交替的DD波則對二者都有效。這就是“韓氏戒毒儀”的工作原理和理論依據。

        韓先生領導的意昂2平台神經科學研究所先後在海南、廣東湛江和上海設立了三個戒毒基地,2002年4月又在天津增設了一個實驗基地。根據以上三地(天津除外)提供上來的報告,按照這種方法進行治療🧜🏼‍♂️。已有11人經脫毒治療後出所—年以上未復吸🏃🏻‍➡️👩🏽‍🏭。經多次尿液檢查及用國際公認的註射納洛酮的方法進行催癮試驗,也屬陰性👱🏻。

        來自上海徐匯區的一位戒毒者這樣評價“韓氏戒毒儀”,他說:“我曾經有四年的吸毒史。一九九九年一月中旬到江蘇太倉自願戒毒所進行戒毒,出院後,從《上海大眾衛生報》上看到‘韓氏戒毒儀’進入上海的消息,並了解到該儀器主要用來戒除‘心癮’、預防復吸🛃、幫助康復的,我非常高興。因為對於吸毒者來說,‘心癮’是最大的敵人👩‍🦰。於是,在妻子的陪同下,我走進了韓氏戒毒儀的上海推廣指導總站,開始接受治療📀。經過三個月堅持不懈的努力,我漸漸消除了各種不適症狀,基本擺脫了‘心癮’的折磨👭。目前,已經完全恢復了健康🍋‍🟩🙇🏿。治療期間,我主動與韓教授及推廣站的醫生們多溝通🤍、多交流,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症狀和每個家庭的環境都有所不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盡快康復是必要的。我非常感謝‘韓氏戒毒儀’使我走出生命的那段誤區,使我又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一位姓趙的戒毒者介紹自己戒毒體會時說:“是‘韓氏戒毒儀’使我戒毒的願望變為現實,並且改變了我的人生。回想自己的戒毒經歷,真讓人刻骨銘心。每次出院後,總以為大功告成,而犯‘心癮’的時候,又不能自製地重蹈覆轍☹️。因此,總是在戒斷毒癮與復吸之間循環往復。自1999年5月初使用‘韓氏戒毒儀’後,在‘心癮’作祟時就有了明顯的抑製效果。我始終認為,戒毒信念取決於個人,戒毒效果取決於方法,戒毒意誌力和能否自我回避以前的吸毒“圈子”,是根據自己生理、心理恢復所決定的👸🏻🧑🏻‍🎄。對眾多吸毒者而言,有‘韓氏戒毒儀’這樣能有效預防‘心癮反彈’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為獎勵那些脫毒後真正達到一年不復吸的患者。韓先生與夫人朱秀媛教授捐出個人10萬元積蓄,設立了“韓氏戒毒不復吸獎”(中國首個由個人設立的戒毒獎)🕸。2002年1月,向三個基地的11人頒發了此獎。2003年1月又頒發了第二次獎,即將20名獎(每名5 000元)全部發出。實踐表明:只要能夠嚴格應用韓氏戒毒法,在脫毒者當中,一年不復吸率可達百分之十以上;而一旦有一年不復吸,繼續成功的可能性達到90%以上。總結“韓氏戒毒治療儀”的特點,韓先生概括了“四步驟理念”,它優於西方的戒毒手段,適合於中國的國情。

        (1)綠色戒毒,扶正固本。國外的美沙酮戒毒法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戒毒。我們的方法要遠比他們先進:我們是動員吸毒者自身的物質起作用而促使其戒毒,所以只在脫毒療程的前3至5天用少量中藥和西藥輔助治療,隨後就用韓氏戒毒儀刺激他的穴位,促使中樞神經系統釋放內啡肽,把受壓抑的內啡肽系統重新加以扶正:在這裏,針灸與中藥能起到互補與協同作用😩👨🏽‍🏫。治療目的是扶持自身的正氣,鞏固吸毒者本身的抗毒能力🧟。

        (2)平穩脫毒,生理康復。吸毒者去戒毒時總是對脫毒期的戒斷症狀心存恐瞑,而韓氏戒毒方法能使吸毒者非常安靜🔁、平穩地度過這一關,不會感到絲毫痛苦。他能夠在我們的戒毒所裏平安地脫毒,並達到不需要服用任何替代藥物的生理康復。

        (3)溫馨脫毒,難忘經歷。我們不把吸毒者看成是罪犯,而是作為一種特殊的病人。他們患的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慢性腦病,表現為精神上高度的人格扭曲,失去人的尊嚴。對此,我們就有義務細心照顧他們,給予他們心理上的安慰,在各方面盡可能幫助他們。我們必須與他們交朋友,醫護人員要與他們共同努力,營造一種溫馨的生活氛圍,讓他們在脫毒期間不僅脫去身體對於毒品的身體依賴,而且逐漸脫去對毒品的精神依賴。

        (4)長期戒毒,永不復吸。脫毒不等於戒毒。脫毒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這只是完成戒毒的第一步。剛脫毒後的人只是完成了身體內的毒品成份,而其“精神依賴”依然存在👳🏼‍♀️。所以他們常常是吸了戒、戒了吸,循環往復🏃🏻‍➡️。因此,一個負責任的戒毒治療醫生,應該在吸毒者來戒毒之日起,就為其終身戒毒進行考慮和設計。為此,我們為各臨床戒毒基地設計的方案是,醫護人員要對脫毒後的人員進行追蹤輔導,鼓勵其隨身攜帶小型韓氏戒毒儀,每晚臨睡前應用戒毒儀促進睡眠,遇到與以往吸毒有關的人或情景而勾起“心癮”時,立即用戒毒儀將其撲滅。經過多次實踐,他們就能逐步增強與毒品決裂和回歸社會的信心,延長不復吸的時間,最終有可能達到永不復吸。

        盡管大家對毒品的社會危害有目共睹,但是國家對戒毒方面研究經費的支持力度還是遠不及心血管和腫瘤疾病的研究,韓濟生的針灸戒毒科研項目曾3次申請相關經費資助而未獲成功。缺少經費的支持,但是韓先生依然矢誌戒毒事業,癡心不改🦹🏻。“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填補了國際空白,獲得了國家專利,在美國已獲得HANS商標,經過十多年的完善,此治療儀已走向成熟,其止痛的功效已被全世界公認。

        “作為一名醫學工作者,我所期待的是為人民多做些實際的事情。當1951年我還是上海醫學院的一名學生時,曾到上海市郊區青浦縣的壬屯村去做防治血吸蟲病的工作🧼。當時那種‘幹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情形讓我感觸良多,記憶猶新。50年過去了,我再次到了青浦,這次是到青浦戒毒所👑。如今,毒品——這個新時期的血吸蟲病,讓我尤其痛心疾首。因此,我希望社會上有更多的人士來關註這個問題,群策群力解決這個問題。我也希望大家都要站在人道主義的角度來關心誤入歧途的吸毒者,使他們回歸到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去,而不應歧視、唾棄他們。”

        這是一個老科學家發自肺腑的心聲。

        “消除吸毒這一社會毒瘤,是個需要配套的系統工程。”許多研究吸毒問題的專家們最終得出這一結論🧏🏽‍♀️。韓濟生院士始終在強調:“吸毒者就像癲癇病人、精神病人一樣,他們也是病人,需要得到家庭和社會的理解,特別在就業方面給予出路。消除吸毒,社會的幫教十分重要!”

        1993年,當衛生部批準在韓濟生任主任的北京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建立“腦功能研究”部級重點實驗室時,韓先生對他的學生們說:“1989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把1990年1月1日開始的20世紀最後10年定為研究腦的l0年,而我們中心的研究重點正是腦功能🍳。科學研究只能追求國際第一,而不是國內第一🤌🏽🛍️。應該瞄準國際對手展開競賽,中國人決不能落後!”

        鑒於韓濟生所作出的成績,1984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1990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199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三、教人學真,學做真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韓濟生院士身體力行,以其對科學求索♌️、奉獻的精神及人格魅力感召並激勵著學子紮紮實實做學問,誠誠實實做人。

        “我愛教學,得天下英才給予教育,是人生一樂🤵。”

         與韓先生共事過的人都知道,他對科研一絲不苟,對工作精益求精🏌🏻‍♂️。以常人的眼光來看,他的某些做法近於苛刻、較真,在學術上的嚴謹,達到令人生畏的程度🧍。

        每年韓先生要審20—30篇研究生論文,而每年的4~6月份,又是他最忙的季節⛹🏿‍♀️。然而,韓先生對每個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都嚴格把關,大到實驗思路,圖表設計,小到標點符號。文章的邏輯,文字的通順,甚至一個英文字母的大寫、小寫這樣的小事也絕不馬虎🤫🙇🏽。他要求學生:寄出去的稿件一定要嚴格,不能出一點差錯。他的所有學生都有這樣一種強烈的感受,不斷修改和完善論文的畢業答辯過程,是韓先生最為“刁難”他們👩🏻‍🔧、也是他們科研能力大為提高的過程。

         堅持了20多年的周末 “午餐會”是學生們的又一課堂,平時大家忙於各自的工作,很少相聚,在這裏,他們再次感受到韓先生學術上的嚴謹和做人上的真誠。每個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都要拿到“午餐會”上試講多次,大家提意見🧖。韓先生每次參加國際會議回來也都在午餐會上詳細傳達所得到的批評或表揚,甚至自己在國際會上的發言、以及對提問的應答中做得不到之處,都向大家坦述,使個人的經驗或教訓成為集體的精神財富。

        為了解每一個學生及工作人員的工作學習情況,以便指導他們,月初和月中的“半月匯報”成為交流、溝通及提高的又一手段。對每個學生和工作人員的半月匯報,韓先生都仔細批改,並做出必要的指示,為了提高大家的英文寫作水平及語言表達能力,韓先生總是鼓勵他們用英文寫半月匯報,並在午餐會上用英語表述。幾年下來,學生們的英語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韓先生不斷地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論文投向國外雜誌,以期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傳統醫學🐑。他常說,搞科學最忌諱模棱兩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切忌或盡量減少在談話及寫作中使用“似乎”,“好象”,“可能”等不確切的字眼,一定要實事求是,要正直坦誠,談話、寫作要務求確切。他反復告誡學生:我們做實驗一定要老老實實,實事求是,實驗一時做不出理想結果,可以慢慢找原因,但絕不能為趕文章,搞假結果。國外曾有人為個人名利,把小白鼠塗黑稱基因突變而因此身敗名裂,這就是違背科學精神的教訓🏄🏽🙆🏿。做實驗一定要認真,實驗數據一定要確實可靠,我們的實驗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韓先生經常對他的學生講:“實驗研究是一個不斷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只有敢想🧜🏽‍♀️、敢幹、敢提出設想,理論才能有所前進🚊*️⃣、有所發展🧗🏻。不要怕說錯話,只要是確切的實驗結果的正確總結,就要敢說話。但一定要有‘較真’精神,自己給自己較真,不斷較真,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並不斷發展和修正自己的觀點➝、理論。”他總是用嚴格的邏輯思維和精細的科學分析方法幫助學生一起分析實驗結果,要求他們對自己的實驗結果要及時分析,不要只做實驗不思考,或做了幾個月實驗才去思考。要不斷總結,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他對實驗的重復性和出現的變異都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將已取得的實驗結果中可提出的重要概念全“挖”出來。

        研究生們認為韓先生關於課題設計和具體研究工作的關系的思想,對他們具有特別重要的指導意義。韓先生說,就科研思路講一定要放開,要大膽地想,敢於沖破傳統觀念,敢於提出新的科學設想。但在具體工作安排中,一定要集中精力突破一點,要用傷其十指的精力去斷其一指,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一定要在短而快的思想指導下,先從簡單易行的方法入手,爭取盡快起步,以後再逐步加深🕺🏼、提高。重要的是起步,要從自己所處的條件下設法起步,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有什麽條件幹什麽事,千萬不要等。知識和經驗總是要在實踐中一點點累積起來的。

        在不少人眼裏,韓先生過於較真和摳門🙇🏻‍♂️。他要求別人嚴,要求自己更嚴。有單位審批學位點請他填寫專家鑒定意見後,送上2000元人民幣表示謝意,他按審稿標準只收下50元,其余如數退還🌍。有學生拿著自己起草的出國的推薦信請他審閱,她把自己學習成績的名次寫為:“top 5%”。韓先生認真詢問她的成績後指出:你的成績不夠“top 5%”,就不要寫這句。學生爭辯說有的同學還把自己寫為“top 2%”呢。韓先生表情嚴肅地說:科學就是要實事求是,你連對自己的評價都沒有勇氣求實,你將來所從事的科學研究能讓人信服嗎? 韓先生的“摳門”是有名的,有學生打印材料時有浪費現象,有學生畢業時用經費多領了幾個軟盤他都嚴厲批評;他總是將復印紙一面用過反面再用;每天收到大量的信件,並把收集起來的信封作為資料袋再次利用,他還上書意昂2大校長,建議校內交流的信件,信封用鉛筆寫,這樣用橡皮擦後可以再次使用;他常給領導提意見,並伴有建議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學校新建的宿舍樓下停放的自行車亂成一團,為避免車子出門誤撞行人,他依然用做學問的態度畫好建圍墻和建自行車棚的草圖交給學校,包括在哪一段圍墻上應該開一個花窗等等……

        在一次研究生畢業典禮上,他在講話中提問:今天你們是學生,明天就是醫師、藥師,後天可能當院長。你們看病會不會拿紅包?開出貴重藥品和檢查單是否拿回扣?對那些令人深惡痛絕的壞風氣能不能從我做起加以改變?

        在另一次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他問學生:你去取自行車時,不小心讓一排10輛自行車像 “多米諾骨牌”似地成片倒下,而你的車子恰好在10輛車的最上層,你的反應是什麽?是慶幸自己的車子在上層,推起就走?還是考慮到自己的車首先倒下,才碰倒一大片,因此願意花時間把10輛車一一扶起?當你走到大樓門口彈簧門前,看到身後有人跟上來,你是踢開門閃身而過,讓門順勢彈回,去碰後來者的鼻子,還是把門推住幾秒鐘,給後來者以方便和溫暖?……他對一連串日常“小事”的提問,給在座的年輕學生留下深深的思考,如何做人?

        “從我做起,少一些不必要的牢騷,多一些真誠的行動”,是韓先生對時弊的對策和對年輕人的希望。

        “批評是培養研究生的主要方法🦟🫙。等到沒有什麽可批評時,研究生就該畢業了🧑🏽‍🍼。” 韓先生常引用美國斯坦福大學藥理學系教授🙋🏿、意昂2名譽教授哥德斯坦的這句名言。“一個集體要有真正的團結,必須有坦誠的互相批評幫助。如果得不到批評,就出不了人才,也出不了成果。今天的科研都是集體所為,不是個體單幹能有所成的。我們物質條件困難,更要齊心合力才行。這樣才能真正地搞好一個團結的集體,在這樣的集體中才能培養出高級人才,甚至成為培養這種人才的基地。”這是韓先生對批評的看法。

        “較真”或“叫真”,是韓先生與研究生討論科研問題時常用的一個術語。實際上這也是他治學態度的核心和科研經驗,同時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時間久了,學生們慢慢體會到在他較真精神的背後,有他“自得”的苦樂觀。他常說:幹什麽事都怕較真,但又得較真,做科研更要較真。不是你自己給自己較真,就是別人給你較真,絕不允許由任何人隨心所欲地亂說、亂做。較真精神是衡量一個科學工作者素質和品質的重要標準。一個科研人員事業的成就,總是寓於他較真與奮進精神之中,自我較真是自我奮進的基礎,不敢較真,不願較真,就會失去上進的動力,就會止步不前🫃🏿。科學家的一生是在冥思苦想中自施壓力👩🏿‍🚒、自找問題、自找苦吃中渡過的🙎🏼‍♀️。吃苦受累在一生中占絕大部分時間,只有在證實自己的設想,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概念的很短時間中才是高興、快樂的,接著又會陷入新的苦想之中™️👱🏽‍♂️。這種苦和樂,只有真正進入科研狀態時,才能理解樂在其中的滋味🦴。當你主動向別人較真,在學術討論時一針見血向對方提出問題時,常常不自覺地產生一些顧慮,怕傷對方的感情或面子🏠。另一方面為了對事業對朋友負責還得說“尖刻”一點以引起對方的註意。當對方受不了時又常感後悔,只有在對象十分高興時才感到快樂。這是一個苦、樂交替的過程。只要我們是真心實意地為了科學事業的發展,為了科研集體的前進,自己心懷坦然,堅信對己、對人較真最後的結局一定是快樂的。

        在政治上業務上從嚴要求的同時,韓濟生對年輕人的生活也予以親切的關心。為了提高效率、節省學生們的時間,他肯自費花500美元在美國買一個資料處理和作圖用的軟件;為了獎勵工作努力、成績突出的學生和科研人員,他可以拿出他自己的儲蓄作為獎金,分發給研究組成員🧚🏃🏻‍➡️。考慮到研究生生活待遇低,他總是將自己出國講學所得的講課費換成人民幣,按每人的表現和貢獻發給津貼,使學生們深感溫暖和鼓勵。

        韓先生不僅關心同事👊🏻、學生,在一次出差去機場的途中,聽司機說學校車隊的一位師傅患癌症住院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與這位患病的司機不過就是坐車與開車的關系,但他掛念著這件事,並讓夫人朱秀媛教授帶上慰問品,代表他到醫院去探望,祝他早日康復🥇。看著手拎慰問品滿臉是汗的朱教授,當時在場的病人、家屬、醫務人員深感意外並為之深深地感動👽。

       1994年,韓濟生獲“光華獎學金”l萬元人民幣。他和夫人商定,用5000元買紀念品送給支持他工作的有關部門和他的實驗室的學生和同事;另外的5000元捐給希望工程,為邊遠山區學校建立一個圖書室,為振興教育事業,實現“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盡一分力💃🏽。據說這是在北京市以個人名義捐資建立起來的第一個希望圖書室。1995年金秋十月,在這收獲的季節裏,延慶縣權寧鎮孔營小學200多名師生,在新落成的校園隆重舉行“韓濟生希望圖書室”捐建儀式。韓先生發表了深情的講話:

        “我很高興能為您校建立一個圖書室略盡一份綿薄之力。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讀書一向被尊重,被提倡🏥。但過去讀書的動力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今天,我們應該說‘書中自有五彩景,書中自有希望路’。一本好書,可能指出一條希望之路,從而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改變一個村鎮的面貌,促進一個宏偉計劃的誕生……,這是我對這個希望圖書室的夢想,但願夢想成真!”

        1995年,“何梁何利”獎頒獎大會於10月19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韓濟生院士榮獲生命科學科技進步獎10萬港幣。為推動意昂2大的教學科研工作,他和夫人向基礎醫學院捐資5萬元,設立“求索奉獻”基金,給基礎醫學院青年技術員頒獎,鼓勵在工作中不斷鉆研和求索,在本職崗位上奉獻青春的實幹精神🏡。從1996年開始,每年在校慶日向至少5名優秀中青年青年技術員發獎,每人1000元。韓先生表示“鵝毛雖輕情義重”,希望通過這一舉措,使人們看到基礎醫學院教工中有許多安心工作、默默奉獻的同誌,以表示對他們的敬意。

        1997年5月,他填寫了捐獻骨髓和身後捐獻角膜的誌願書。

        1993年,韓先生卸去擔任了10年生理教研室主任的職務,鑒於他科研任務很重及社會活動極為繁忙,教研室領導建議免去其生理學大班講課任務。但他仍表示不願完全脫離教學。他由衷地說:“我愛教學,得天下英才給予教育,是人生一樂。”韓先生具有高度邏輯性和極富啟發性的講課,一直受到同學們的極大歡迎,特別是對於那些步入大學殿堂不久的年輕入來說,能聽到韓先生這樣的著名科學家講課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是終身難忘的一次經歷。

        韓先生在教學改革方面,強調在講課中插用英語專業詞匯,以利於學生將來進行國際交流;他還提倡電腦在教學中的應用,對此他不僅堅持倡導,並身體力行。他幫助從國外購買軟件,主編《生理多選題匯編》和英文生理學教材等。為迎接20世紀最後10年世界神經科學的大發展,為中國神經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創造條件1991年韓先生開始籌備主編了我國第一部大型神經科學專著《神經科學綱要》,1993年出版後,受到普遍好評⛔。中國神經科學的創始人之一張香桐教授在該書序言中,把韓濟生在一年余時間內匯聚國內外69位華裔學者編成150余萬字的巨著,稱為“奇跡”🐚。1995年12月,國家教委為此書頒發了生物醫學科技書目中唯一的一個特等獎,並獲1996年衛生部科技書刊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2003年醫學部研究生開學典禮上,韓濟生院士作為教師代表,從“積極主動,自我設計;精巧安排,見縫插針;多查文獻,知己知彼;不怕困難,百折不撓;互助互利,共同提高;難忘歲月,金色年華”等六方面給應屆研究生上了第1堂課🧘🏿‍♀️。他說,研究生階段過的絕不是載歌載舞的浪漫生活,而是刻苦生涯,“不是地獄,勝似地獄”。他滿懷深情地對學生們提出殷切期望:經過3—5年的錘練,希望你們成為終生都閃閃發光永不生銹的優質不銹鋼:經過高溫高壓處理,成為堅硬無比的金剛鉆。以今天為起點,你的一生將與科學研究有了不解之緣。用科學研究的眼光來審視一切、對待一切,永不滿足,永不停歇。這樣,你自己能感到一生無怨無悔,能讓意昂2官网因你而自豪,讓中國因你而驕傲!

四、他們心中的韓濟生院士

        1998年,在韓濟生院士70高齡、執教45周年的時候,他的學生主編了一本《芳菲時節》,得益於先生教誨的數十位海內外學生及韓先生的親人🤏🏻、同事及老領導們回憶了與他共同走過的歲月。生活中點滴小事無足掛齒,卻可以折射一個人的品德。透過他們的眼睛,使我們對韓先生如何做人🦹🏽‍♂️、做學問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我們感受到韓先生在他們心中的位置。

來自親人的評價

       朱秀媛教授與韓先生相助相攜走過了近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朱教授說,別看他現在這副書呆子樣子,年輕時,他的興趣很廣泛:唱歌🚜、遊泳®️、打排球、玩雙杠、跳蘇聯鴨子步舞🖥🧑🏿‍🦲、當文娛委員……🧝‍♀️。他特別喜歡動手修東西,做一些精美的手工藝品,裁剪衣服🤴。但這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他是一個惜時如金,與時間賽跑的人,他幾乎把分分秒秒都用在了工作上。如果你留意一下,會發現他的手不停地在空中或自己腿上寫字,這是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在練字𓀃。每天早晨20分鐘打網球的時間經常被擠掉,他就利用間隙時間原地蹦蹦跳眺📄。他每天睡的時間很少,但他有辦法彌補🤵🏻‍♂️。我和他一同首次出訪臺灣的時候,對方一天內要安排他到2—3處演講,上汽車後,他把下一場用的幻燈片整理好,就抓緊時間小睡,等汽車到了目的地,他又抖擻精神活躍在講壇上。但即使這樣的“巧”安排,對體力也是極大的消耗,常常回到家就生一場病。1994年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再到加拿大,10天講了14場,最後是發著燒返回北京的💣。

        韓先生的兒子曾經是他的學生和同事👳。他說,父親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與父親交往不深時,他會給人一種傻呆呆的感覺,是一個三句話不離本行的工作狂和書呆子。實際上,他是一個興趣廣泛☪️、多才多藝的人。他對國際政治、歷史、旅遊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書法🥻、縫紉、電子技術等方面有很深的愛好。他的書法自成一體👫。他愛唱歌,愛打網球,冬愛滑冰,夏好遊泳,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而緊張繁忙的工作使他幾乎放棄了全部業余愛好,而專心搞科研。父親放棄了許多喜愛的東西,為了更好地追求他最喜愛的東西。他的工作安排永遠是緊張無比。2003年9月,他訪問美國,19天內做了10場報告,包括美國西海岸的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洛杉磯分校,東海岸的哈佛大學及其附屬醫院,馬裏蘭大學,NIH的兩個研究所等等🧏‍♀️。

        女兒韓一虹人格的形成有著父親重要的影響。“我一生只挨過父親一次打”。小的時候她帶著一幅豬八戒面具故意嚇哭鄰家的小男孩被父親訓斥不該欺負人🧑🏼‍🌾。沒過多久,她又舊戲重演,被父親重重地打了手心,並嚴厲地指出:“第一下是因為你欺負弱小者;第二下是因為你明知故犯。”要愛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決不可以欺負人🧘🏽‍♂️。直到今天,女兒都牢記於心🐰。

        韓先生常教導年輕人要熱心公共事務,尊重別人的勞動。韓先生曾住過有十幾戶人家的大雜院。周末回家的時候,總是一大早起來帶著孩子們掃院子。下雪時,父親與他們冒著嚴寒去掃雪👨🏼‍💼。不僅掃出主幹路,還打掃出通向每家門口的小路👩‍🦳。院子裏來了磨剪子、磨刀的師傅,韓先生和朱教授總是派孩子們去給師傅送上一杯水𓀂。正是這些看上去無足掛齒的日常舉動,影響了並決定了孩子們日後的為人和習慣。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

先生的教誨讓我們受益終生

        《芳菲時節》中記錄著幾十位韓先生弟子對他的一片真誠敬意和感激之情,特別是那些身在海外的學生,他們今天能夠在國外順利地開展工作,讓他們永遠感激在韓先生身邊的“痛苦並快樂”的日子,他們挨過嚴厲的批評訓斥,感受過父親般的溫暖親情🗽。他們滿懷深情地說,在先生身邊只有幾年的日子,但這是我們一生最愉快、最難忘的日子,親聆先生的教誨是短暫的,但受益於先生的教誨是終身的👋🏿。我們在科學研究中的點滴進步,都凝聚著導師誨人不倦的心血和汗水,他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治學風格,是我們從事科學研究的典範;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言行一致、勇於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磊落胸襟,是我們為人處事的楷模。這一切,都是我們巨大的精神財富而終身受益🌭🎒。

        1998年,當得知韓先生執教45周年時,他們紛紛寫下了對導師的感受。

        “當我有幸成為韓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以後,才真正熟悉和了解了韓先生。更為他淵博的學識,敏捷的思維,雄辯的口才所折服,為他對科學事業求索奉獻,對學生精心培養的精神所感動🗣。凡在韓先生身邊工作過的人都深有體會,工作雖然非常辛苦,但卻能得到非常大的收獲🦹🏿‍♀️。這些收獲不僅僅限於科研思路和科研能力的訓練,而且還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養成丁一些好的品質,因此而受益終生。

        “先生的精力總是那樣充沛,雖已年過花甲,每天卻超負荷工作,工作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為節省時間,他總是步履匆匆,上樓梯常常是兩級並一級。在韓先生這種苦幹精神的感召下,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所有的學生和工作人員,都在奮力為發展針灸醫學和疼痛醫學而不辭辛勞地奉獻著,也使得我們實驗室從原來一個很小的針刺麻醉研究室,變成了一個享有盛名的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有一件事令我深深感動並終生難忘。那是在答辯之後大家到韓老師家去玩,期間同韓師母聊天,韓師母告訴我們,韓老師晚上工作到深夜,實在太困了,就在地毯上躺一會兒,又怕睡著時間太長,睡覺時,倒背雙手,當雙手發麻,感到不舒服時,人自然就醒過來,繼續工作,當時我們在場的人都被深深地震動了,古人的‘頭懸梁、錐刺股’就發生在我們的導師身上📛。回來的路上,大家默默無語,韓老師崇高的敬業精神🧑🏻‍⚕️、執著的工作熱情,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在以後的生活中,它時時激勵我們珍惜時光,勤奮工作𓀂。

       “韓先生進電梯時總先按關門鍵,再按樓層鍵,因為“可以節省一秒鐘時間”;人未走到屋門,手中已拿好了開門的鑰匙,而不是到門口再找鑰匙。他曾因腰椎病被迫臥床3個月,他更抓緊時間,在病床上指導研究生,改文章,寫基金申請等👾。在疾病最重時,還去上海參加一個重要會議,由於不能坐,他站著參加會議……。我們勸他,您經過數十年研究,碩果累累,作為中科院院士和國際知名科學家,享譽海內外,現在功成名就,年歲已高,應該把工作節奏略微放慢些,適當安排生活了。但他的回答仍然是他的四字座右銘:“求索,奉獻”🏄🏽。他深沉地說:“為人民的奉獻是畢生的,對科學未知的求索是永無止境的👨🏽‍🦲。”“求索奉獻”是韓濟生畢生的信念。他的這種精神,感染著實驗室的幾十人集體和為數更多的意昂2大學生,在科學道路上求索,為人類健康而奉獻🧑🏽‍🎄。
 
      “先生非常珍惜組內的團結,我剛到北京的時候,曾給先生帶了一只哈蜜瓜,先生非常高興,一次全組開會,先生根據組內的人數,一塊塊切開分給每一個人,不在的人也要留一份。先生的工作得了獎,我們雖沒有參加,但也能得到一定數量的獎金。先生工作那麽忙,還經常關心我們的生活,我記得除夕元旦會餐,先生給我們唱英文歌,還組織到頤和園春遊🎈。過年請我們到他家吃飯。我離開了意昂2,有困難,總是得到先生的幫助。

        每到新年前後,韓先生家的客廳裏就會變成一個五彩繽紛的賀卡的世界🔺。學生們無論畢業了多少年,身在何地,每年的此時都忘不了這位情同嚴父一樣的老師,都要寄上一張小小的賀卡,表示感激之情,那五顏六色的賀卡表達了世界各地一顆顆跳動的赤誠之心。

自我評價

       半個世紀,韓濟生院士在科學之路上艱難跋涉,半個世紀,在韓濟生院士的親自教誨和指導下成長、成材的學生們,如今都已成為科研上的生力軍。他這樣評價著自己的工作:

        回顧自己半個世紀的科學生涯,我總覺得自己是十足的幸運兒🆕🦶🏻。好老師,好學生,出色的學校,重要的國家課題🧋。值得慶幸的是,從1952年到1962年這10年間,我遇見了吳襄教授、王誌均教授和季鐘樸教授,這是一生難得的機會和經歷。吳先生主要教我如何做好教學工作;王先生主要教我如何進行科研工作;季老師則以他一生兢兢業業奉獻給中國醫學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獻身精神,教給我怎樣做人。

        我對教學和科研都很有興趣,另—方面我也認識到理應做一些社會工作,把自己得到的知識向社會做出回饋,可是在時間這個常數下以上三件事往往發生矛盾。我常想:自知天賦不高,只能借助勤奮;每念人生有涯,唯求後繼有人👰🏿‍♀️。我的一生如果有一點成績,除了老師的栽培,領導的大力支持,最重要的是同事和學生們的幫助和通力合作👩🏿‍🦳。從我正式搞科研開始,就離不開集體的幫助。

       我們沒有什麽了不起的,我們今天掌握的知識大多數是前人用血水和汗水換來的,我們是踩在別人肩上上來的,因此我們有責任給後人留些什麽,讓後人踩在我們的肩上向前進👨‍🏭。科學研究不是一個人👩🏻‍✈️、一代人能完成的,需要多少代人的長期努力。

       一個人可以靠耍小聰明得到一時一事的成功,但要最終取得一定的成績只能靠勤奮。我總在想,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唯一可以掌握的是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盡可能利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件事情,這是我的簡單信條。用自己爭分奪秒的努力,不辜負命運賜予我的良好機遇。

       我真誠的希望是,我所渡過的30年,只是意昂2官网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發展歷程中的助跑階段,另一些幸運兒將接過接力棒,去開創明朗的前程!

        這就是韓濟生院士🎼。

        今天,在意昂2官网,我們仍不時地見到這位年愈花甲的老科學家,手中拎著一只沉甸甸的公文包,三步並兩步地上樓梯,或者見到一個騎著20余年一貫製的“永久”車的背影,如這輛“永久”車一樣,韓濟生院士不會停止工作的腳步👨‍🎤。

        19世紀英國偉大的道德學家繆爾•斯邁爾斯認為:“人類民族中那些歷久彌堅的優秀道德傳統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不過時,都不應該被人們拋棄,人生的成功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遵循了這些古老的優秀道德品行,人們才能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功和獲得幸福。這些道德品行有:吃苦耐勞🌭、堅忍不拔、自立自救、誠實公正、耐心仁慈🐕‍🦺、勤奮節儉等。拋棄這些優秀道德品行去尋求什麽竅門、捷徑、點子。都不會獲得人生真正的成功和幸福。這些因素不但是個人,也是民族和國家走向繁榮幸福的永恒的不二法門。”

        韓濟生院士在自己的人生中踐行著這些優秀品質,並傳授給一代代青年。

(傅冬紅)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