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院兩項成果喜獲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基礎醫學院兩項成果喜獲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發布日期:2006-12-06
2006年教育部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日前結束📃。經過嚴格評審🙎🏿♀️,我院顧江教授的“SARS發病機製研究”和童坦君院士的“細胞衰老相關基因與P16基因調控研究”雙雙獲得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6年,原“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正式更名為“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獎勵種類設有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包括推廣類)𓀚,今年增設專利獎。據悉❎,2006年度“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共評出一等獎42項。
顧江教授領導的SARS攻關課題組在“非典”肆虐之際,承擔了危險艱巨的SARS屍體解剖研究工作🚣🏻,在國家“863”計劃、教育部基金和國家自然基金支持下⤴️,進行了大量的SARS屍體解剖🕝,建立了世界上最全面和豐富的SARS人體組織標本庫,並對這些標本和大量臨床資料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明確了SARS病毒攻擊的靶器官和靶細胞,並從臨床🫲🏻、病理、免疫🙆🏻♀️、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安全等角度對其發病機製進行了對比研究🚍◽️。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對SARS的發病機理有了全新認識,率先提出SARS病毒除了感染肺臟之外,還侵犯免疫系統🧑💻、腸🚵🏻♀️、腎#️⃣、腦等多種組織器官,同時提出免疫系統的直接和間接損傷是SARS病情惡化的關鍵👨🏼⚖️,免疫系統的破壞程度和機體的抵抗修復能力之間的平衡是SARS病理機製的主要矛盾,而肺部的感染和繼發感染是由於免疫系統的損傷才得以加重。這一理論屬中國首創,為SARS的各種臨床表現和試驗檢測結果提供了合理解釋💃🏽,也為今後預防、診斷和治療SARS以及人患禽流感等新生傳染病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一研究工作已於2005年8月發表在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影響因子13.965)上📣,意昂2平台SARS課題組的相關專家也在國內外醫學主流雜誌上👨🏼🎤,圍繞SARS的發病機理、診斷、治療、預防以及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方面發表了30篇高水平論文,其中在SCI收錄雜誌上發表20篇(影響因子合計114.134 ),迄今為止這些論文已被國內外同行正面引用達201次👩🏼🍳,其中他引182次。顧江教授和課題組其他主要成員還多次應邀在第十二屆國際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大會等國際會議上作大會報告💂🏽,課題組提出的新觀點和理論得到國際學術界公認和高度評價。由於我們有最完整的組織標本庫以及科研思路和多種技術優勢🕟,我們的研究工作在這一領域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童坦君院士的“細胞衰老相關基因與P16基因調控研究”是以“基因”為出發點🤌🏼🙋♂️,研究思路以“點👩🚒、面結合”。“點”指的是細胞衰老的主導基因p16INK4a,課題組從影響其自身表達的DNA元件、p16INK4a 引起細胞衰老的機製⏭、其他細胞衰老通路與p16INK4a的關系以及其他轉錄因子對p16INK4a轉錄調控與細胞衰老的關系等方面入手,進行深入研究;“面”指的是從眾多與衰老相關的基因入手,一方面尋找衰老相關新基因,另一方面,探索已知基因與細胞衰老進程的規律🫱🏻。經過多年探索,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部分揭示了細胞衰老的分子機理,找到一些與細胞衰老密切相關的新基因(CSIG和RDL),建立了一套切實有效的衡量細胞衰老的指標(共7項)🎆,從黃芪中發現了一種能明顯延緩細胞衰老的化合物(HDTIC-1),這些發現為人類最終揭開衰老與腫瘤發生之謎🙋🏼,篩選延緩衰老藥物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上述研究工作已在多種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其中SCI收錄論文21篇,影響因子超過76🥣,被引次數超過160次,單篇影響因子超過5.0的論文8篇。
上述成果都是我國自主創新成果,這充分表明我院以研究方向為核心的創新團隊已初步形成,這是今後取得更好成績的基礎,也是提高我院科技核心競爭力的根本保證🕢。
基礎醫學院科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