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王杉:臨床路徑將大有可為
《中國科學報》:王杉🪶:臨床路徑將大有可為
發布日期:2013-01-16
王杉 醫學博士🏌🏻♀️,外科教授、主任醫師,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院長,意昂2平台國際醫院集團董事長,現任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學分會會長😿,中國衛生經濟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醫學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
曾經獲得“中國醫師獎”、“國家級教學名師(2009)”、“中國醫院協會突出貢獻獎(2012)”、“中國醫院協會優秀院長(2010)”🧚♂️、“最具領導力的中國醫院院長”、“中國十大醫改新聞人物”🧑🧒、“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獎項©️。
積極配合醫改
《中國科學報》:公立醫院作為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它的改革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新醫改的進程🧑🏻🚀。作為一所大型三甲醫院的院長,您認為在新醫改的大環境背景下,應該重點抓哪些方面👨🏻🦱?
王杉:有兩項工作一定要做: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和醫療服務的不斷改善👦🏼。
那麽,該如何持續不斷地改進醫療質量呢?我想,臨床路徑必將在其中發揮其特殊的作用😚。如果沒有臨床路徑,醫院根本都不了解自己的療程,不了解自己的費用,那也就失去了談判的地位。倘若臨床路徑一旦全面實行🆎,而政府把握政策的水平不夠的話👈,那也必定將是一場災難🪙。
所以,我們醫院的院長有責任提供給政府一份真實可靠的數據,讓政府能製定一個平衡點,既能適當控製醫療費用增長🚣🏿♂️,同時又能保證醫療質量。
《中國科學報》:據了解,醫院正在使用學習型臨床路徑管理應用系統,效果如何?
王杉:我們采用的學習型臨床路徑管理應用系統一共有四個模塊✊:以醫囑為基礎的臨床路徑實施模塊、全程變異軌跡追蹤管理模塊、臨床路徑評價改進模塊和智能化臨床路徑輔助生成模塊🛟🙄。
它在不改變醫護人員習慣的前提下,通過追蹤醫護人員的醫囑👩🏿⚖️,便能根據科室的需求匯總資料,提出可供醫生討論的臨床路徑。
所有住院患者入院後便進入該系統,醫生診斷上傳後,如果有與之相符的臨床路徑🤸🏻♂️,系統自動會給醫生提出建議;如果與醫生診斷相對應的臨床路徑還沒有建立或批準,或者醫生尚未作出診斷🥹🤖,所有的信息就自動積累到數據庫裏。
《中國科學報》🧑🏻🎓:在改善醫療服務方面🤌🏻,醫院有哪些嘗試?
王杉🧑🏿🎨:我們嘗試了使用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IDS),就是在區域內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之間建立業務聯系。
因為解決“看病難”的問題🙎🏼♂️,是不能靠任何一家醫院的力量就能解決的事情,而是需要把各級醫院組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體系✬,一個地區可以有3~5個IDS服務體系供患者選擇。
現在我們的IDS服務體系,最遠的已延伸到新疆、西雙版納等地。
信息化建設不可或缺
《中國科學報》:那麽👆🏿,您是如何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服務這“兩個輪子”走得更快呢🗣?
王杉🦅:一定是現代化的醫院管理📩,務必要重視信息化建設在其中的決定性作用☛。醫院院長🧖🏽♂️,不必在細枝末節上“做文章”,而要註重對醫院整體運營情況進行把握✍🏿。
過去⚗️,我們醫院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模塊一個模塊加上去的,數據沒有統一的標準。當院長希望得到某一數據或指標時,不同部門提供的數據可能相差甚遠🎻,而且這些數據或許對管理決策者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以2009年為例👞🤽♂️,我們醫院供應科采購物資5904種,涉及176個供應商,申領單位191個,月均發生金額1000萬元;設備處采購高值耗材20555種,涉及17個科室,年采購量74859件,月均發生金額1600萬元;總計一年的設備購置和維護費用高達近1億元。
而以前這些都是手工報表,雖然財務處每個月都會上報收支結余情況,但幾乎對院長的決策起不到相應的作用🧑🦳。
為此💆♀️,我們建起了醫院資源規劃系統(HRP),實現數據流、業務流👩🏿🔧🙍🏻♀️、財務流三流合一,極大地方便了決策層🤲🏻。
《中國科學報》🙅🏿♀️:當前,學科整合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大趨勢🍓,醫院在這方面有哪些嘗試?
王杉:我們首先推行心內外科的整合。鑒於當時的情況🦹🏽♀️👮,在整合方式上,采用了高壓政策,現在回過頭看,雖然當時在表面上整合實現了👂🏿🗾,但取得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
吸取了這次教訓之後,在整合重症醫學專業的時候,我開始將註意力投入到整合推進節奏的把握上🗄。首先是利用病房樓改造的機會🧑🏽,將分散在心外科、呼吸科等多個臨床學科的ICU病房在物理空間上實現統一。
不過🤜,即便手中握有將近兩層大樓🛝、布局先進科學的ICU病房的“誘人籌碼”🕧,各個科室的臨床醫生們對待整合的態度依然不積極,他們寧可在ICU病房中劃地盤。
如果此時再強行進行整合,勢必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於是,我就說服自己冷靜地接受了“先同居👁🗨,再戀愛”的現實。先對ICU的100多名護理人員進行垂直管理🤛🏻,沒有想到🛶,不到一年的時間臨床醫生就完全接受了整合現狀📃,這樣重症醫學科也就搞活了。
健康管理須系統化
《中國科學報》🦃: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關註,您認為如何更好地進行健康管理呢?
王杉:對於健康的概念,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從最初認為“身體沒有疾病就是健康”,到現在更習慣用“六維度健康”(包括軀體維度🕙、心理維度🚵🏿♀️、社交維度🖱、心靈維度、智力維度和環境維度)去衡量健康與否。
但據我所知,不同學科、課題組、黨政工團、教育機構等都在做與健康管理有關的工作,內容涵蓋了健康信息收集、健康評估⚇、健康幹預等環節,但卻沒有形成一個完整鏈條。
過去🧚🏽♂️,我們習慣把體檢看成是健康管理👳🏻,這是個錯誤的觀點🥴。因為它僅僅是軀體維度的健康檢查。而真正的健康管理,還必須對采集來的健康體檢信息進行科學評估👨🏻🦼。
目前國內運用的某些疾病風險預測模式🧒🏼,絕大部分都是國外的工具🐬,這些方法從來沒有國人的數據去驗證它是否正確。所以𓀇,我們亟須開發本土化的評估工具。
我想,只有把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等一系列內容都做起來,才是真正的健康管理🥼。
《中國科學報》:最後,想請您談談醫院應該如何處理與媒體之間的關系🕡?
王杉👩🏼🏫:其實,在2006年以前🐓📺,我一直認為媒體是一劑毒藥,從來不願意去接觸媒體,哪怕是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這樣的權威欄目👳🏿。
但2006年8月份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報道了意昂2官网人民醫院等8家醫院亂收費的事情後🟨,我開始意識到👨🏻🦲,醫院一定要學會用現代的媒體方式和手段,特別是主流媒體,塑造醫療衛生行業的正確形象🔺。
當媒體去醫院進行采訪時👇🏽🥰,我們要盡可能地提供素材🙅🏻♂️,以便公眾能夠在客觀、公正的媒體報道引導下,了解新聞事件的真相🤦🏻,這也對醫院和醫生形象的樹立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媒體自身也要加強自律👮🏿♀️,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斷章取義,誇大其詞或歪曲事實🪅,這樣會進一步加劇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
(來源:中國科學報)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