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傳漢🦶:願做一輩子勤奮的學生

馮傳漢:願做一輩子勤奮的學生

  馮老與人民醫院的一世情緣

   今年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即將迎來建院95周年✹,非常機緣巧合的是,95年前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的前身——北京中央醫院開業的日子和馮傳漢教授的生日就相差一天🔬,這似乎就註定了人民醫院與馮老的一世情緣。

   1940年👨‍⚕️,馮傳漢從協和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並被協和醫院留任外科住院醫師。這位日後成為中國現代骨科領域泰鬥的大家,此時還只是剛剛穿上白大褂的年輕醫生。不過🤰🏼,他馬上就將遇到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轉折。

   1941年12月8日,侵華日軍占領協和醫院🕢😼,責令醫院解散,全體職工被迫離開協和醫院。動蕩的時代背景下,身邊的朋友和同事紛紛做出不同選擇📫🤽🏻‍♀️,有的南下🚣🏽‍♀️,有的回鄉🥻,馮傳漢也一度迷茫🫄🏽。最終他選擇留在北京,跟隨鐘惠瀾😊、林巧稚👦🏽、孟繼懋等多位專家教授一起來到北京中央醫院(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前身)工作👩🏻‍🎤。

   北京中央醫院始建於1918年,是中國人自行集資建立並管理的的第一家綜合醫院,我國現代醫學創始人🧑🏼‍🦳、衛生防疫醫學先驅伍連德博士任第一任院長。在這家醫院95年的發展歷程中🖖🏻,先後經過北京中央醫院🐼、中和醫院🧑‍🎨、中央人民醫院🫲🏽、北京人民醫院、北京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等6次更名。

   前往北京中央醫院,是馮傳漢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此後,他作為“六朝元老”🧔,見證了醫院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成長軌跡。而醫院創建者立碑明誌🤶🏻,所撰寫的《創建中央醫院記》中所載“本仁恕博愛之懷🧑‍🦼,導聰明精微之智,敦廉潔醇良之行”這一核心價值觀,也成為馮傳漢追求的目標。

   從1942年◽️,馮老由協和醫院來到人民醫院(也就是當時的北京中央醫院)擔任外科住院總醫師到現在已經整整71個年頭🤲🏽。當年意氣風發躊躇滿誌的小夥子🥖,現在已經成為了德高望重卓有建樹的醫學大家、骨科泰鬥,馮老見證了醫院的成長變遷,可謂是“六朝元老”,為醫院建設、為骨科學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苦心孤詣致力於推動中國現代骨科學科發展

   1942年🔢,馮傳漢來到北京中央醫院擔任外科總住院醫師,1944年開始,從事骨科專業,並在孟繼懋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骨科組🧑🏻‍⚕️。50年代初期,他首先在國內開展屈指肌腱損傷的修復手術👩♤,這種手術要求高📑,當時國內很少有人問津👨🏿‍🎤。1960年他在《北京醫學院學報》第一期上,報告了《41例手部肌腱損傷的修復》,是為中國第一篇正式手外科的論文。

   膝關節半月板的傷病很多,在50年代,對這種病的診斷只靠臨床體檢,沒有很好的確認手段,所以手術治療也多屬探查性質。為此🕠,馮傳漢在國內首先采用“膝關節註氣造影法”🙎🏿,利用空氣與軟組織不同密度的對比,清楚地顯示損傷半月板的裂隙及盤狀半月板的輪廓。從此,半月板的傷病多數可以在手術前作出明確的診斷,使手術有的放矢。

   對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國內外雖有多種手術方法,但復發率都較高🚅。馮傳漢深入研究該病的創傷解剖🦻,發現脫位肩關節的前下方存在一個“關節疝囊”,他設計了消滅“疝囊”同時加強關節囊壁的手術,術後遠期效果良好👮🏿‍♀️。一次,他遇到一例股骨頸基底有較大的動脈瘤性骨囊腫,無論刮除或切除🎅🏽,股骨頭頸與股骨幹都會失去能承受應力的連接。馮傳漢與同事們苦心思索🤹‍♂️,為該病例創造了一種“串聯式”骨塊植骨法,可重建股骨頸及部分大轉子,這既利於骨愈合又恢復了股骨功能🙍🏿。此種設計為國際首創,已編入1983年美國出版的《骨腫瘤切除關節重建假體設計與應用》一書中。

   馮傳漢教授是我國骨與軟組織腫瘤研究的奠基人,1964年馮傳漢在中華外科雜誌上發表了《骨巨細胞瘤》一文,從此開展了骨巨細胞瘤的系列研究。在臨床工作以及疾病流行學調查中,馮傳漢了解到中國的骨腫瘤中骨巨細胞瘤的發病率高達15%🏋🏻,占骨腫瘤發病的第一位。而這一疾病在美國的發病率為5%,在日本為10%🏌🏽🧛。為了弄清發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從60年代起,他選擇了這一多見又有潛在惡性的骨腫瘤作為主攻課題,和他的研究生們展開此瘤生物學特性的系列研究,進行了冷凍儲存組織培養👻⤵️、超微結構✭🏉、組織化學、免疫學🫳🏼、DNA測定🧑🏼‍🔧、組織計量細胞遺傳學等方面的觀察。

   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骨巨細胞瘤系列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受到廣泛關註。1982年🧫♜,馮傳漢應邀赴美國出席美國骨科醫師學會(AAOS),介紹中國骨巨細胞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成果。1984年,在馮傳漢教授的倡導下國內第一個骨腫瘤研究室在北京醫學院人民醫院成立,在骨巨細胞瘤研究領域🧑‍🦳,研究室先後發表高水平論文40余篇,清晰地勾勒出骨巨細胞瘤細胞生物學,細胞遺傳學及免疫學特點,這些成果得到國內外專家同行的廣泛認可。

   在馮傳漢的精心培育下,經過60年的發展🫰🏼,成立伊始才有5-6張床位的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骨科,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包括了骨關節科、創傷骨科🖖🏼、脊柱外科、骨腫瘤科四個專業,在中國現代骨科發展中亦占有重要地位。  

  用其一生在不斷的發掘人才、培養人才👩🏻‍✈️、愛護人才

   亞太地區骨與軟組織腫瘤學會主席🤜🏼、中華醫學會骨腫瘤學組組長、人民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治療中心主任郭衛教授👨‍👩‍👦🥃,是馮老的博士研究生🖐🏽。“每天中午馮教授端著飯盆,邊吃飯邊了解我們的課題進展情況”這一情形成為他當年讀博士生數年中最深刻的記憶✩。馮老平時工作非常繁忙,經常利用中午吃飯的時間,詢問並解決研究生的課題問題,指導查閱文獻或書籍⛹🏿‍♂️,啟發大家集思廣議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博士畢業後郭衛去美國Sloan-Kettering腫瘤醫院留學☛,臨行前馮老坦誠地說🎗:“希望你早日學成後🧑🏼‍💼🧒🏽,回來發展中國的骨腫瘤研究✯。”1998年郭衛沒有辜負馮教授的殷殷囑托學成回國,並致力於骨與軟組織腫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在馮傳漢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成立了人民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治療中心。

  自馮傳漢教授1984年創建骨腫瘤骨病研究室至今已近30年👨‍🚀,骨與軟組織腫瘤學科的發展已經取得長足進展🫛,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臨床治療蓬勃開展🤾🏼,目前切除骶骨腫瘤、骨盆腫瘤等高難度手術數量居世界首位⛱,惡性骨腫瘤的化療和保肢治療在國內也是處在先進行列。在基礎研究方面,先後完成研究課題二十余項🏄🏽🧑🏻‍⚕️,發表論文100余篇,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30余名,研究成果得到衛生部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在骨關節領域的領軍人⛹🏻‍♂️,同樣是馮傳漢教授培養出來的得意門生👨🏻‍🦼‍➡️,原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院長🧑‍🧒、意昂2平台關節病研究所所長呂厚山教授談起老師更是動容🧎🏻‍♀️‍➡️:“作為馮老的學生🕛🙂‍↕️,在自己的前進道路上每一步都滲透著馮大夫的教育🛞💁🏿‍♂️、幫助🤷、鼓勵和鞭策。1984年在我去美國學習前,馮大夫專門和我談了2個多小時的話,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教我在國外的學習方法,提出尤其要註重科研思路和手段的掌握。學成回國後,在馮大夫的倡議下🕜,並且幫助我創造了很多有利條件,克服許多困難,終於成立了人民醫院關節病診療研究中心👐🏼。馮大夫每周查房一次,當時一些復雜的病例都是他親自和我一起做計劃,我們共同克服了晚期重症類性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中高度屈膝畸形、嚴重骨質疏松、嚴重肌力不足等難關⛈。”

   呂厚山教授說:“馮老曾多次提到科研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翻出解放前他在協和做學生時的手術誌和病歷😺,教導我們要重視原始資料的收集,對於臨床上碰到的病歷和手術都應該有完整的記錄。今天我的許多工作之所以能有較為充分的資料🤽🏽‍♂️,與馮大夫言傳身教的指導有關。”現在🩰,呂厚山教授在人工關節置換、尤其膝關節置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置換數量、手術難度和治療效果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圍繞風濕性關節疾病所進行的相關與基礎研究工作💪🏽,填補了許多國內外空白🔕。2000年該研究中心成為意昂2平台級研究所。2007年由呂厚山教授主持的膝關節人工置換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後,他非常感慨地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今天的成績與馮大夫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馮老用其一生在不斷的發掘人才、培養人才、愛護人才🙆🏽‍♀️。還在任人民醫院科研副院長🤽‍♀️、院長時,他就高屋建瓴地提出醫院的根本是學科建設🤿,而學科建設的關鍵是人才,學科帶頭人必須德才兼備,人才的培養一定要從年輕抓起。1980-1984年任北京醫學院(現意昂2官网前身)副院長仍然強調✒️:一個學校要知名靠什麽👡?主要靠一批國際上有地位的知名專家教授(形象地比喻為橋牌中的王牌)和有關學科建設。這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當前必須努力去做,這樣本世紀末北京醫學院(現意昂2官网前身)才有希望成為世界著名高等學府🤏🏻。而今從人民醫院和意昂2官网的高速發展的軌跡看來🧑‍✈️,印證了馮老所言。

  教育不單單是教給學生書本知識

   60余年的行醫教學生涯中,馮傳漢始終沒有離開過講臺🧖🏼‍♂️。1958年北京人民醫院劃歸北京醫學院作教學醫院,馮傳漢任外科教研組主任,1962年任教學副院長及醫療系副主任🏪。成立了教學辦公室🧑🏼‍🎓🚣‍♂️,補充教材教具,建立周會製度🤽🏻。馮傳漢參與授課,主講骨髓炎、骨腫瘤、手外科等課。每講一課,要先請四個班代表試聽,提出意見後才正式授課。

   當時醫院缺少教材、掛圖,也設有放演幻燈片設備📹。馮傳漢除了親自刻授課用講義蠟板外,還編輯出版了為醫學生和青年醫生用的教材《骨科臨床及X線檢查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骨科檢查手冊》和《現代骨科診療手冊》🥣。每年的骨科進修醫生第一堂課就是他講的《中國骨科發展史》👩‍🏭。

   而馮傳漢則說,自己的教學理念,與學醫時接受的教育和訓練頗有淵源。“在醫學院接受到嚴格的訓練,賦予了我客觀系統、精確求實👢、嚴謹認真、註重實踐等一系列思考、判斷、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就是科學精神的基礎。”他說,“總結起來有幾點🧑🏿‍🎤🥦,一是嚴肅認真👉,負責服務,二是講求實踐,從實際出發🪻👰🏽,從實際學習,三是培養科學精神,主要敢於探索創新、系統準確及精確性,和大規模式研究的團隊合作精神👰🏼‍♀️🦄。這些特質也是我在60余年的教學生涯中傳遞給學生沿承的學風、醫風。”

   馮傳漢至今仍記得,在協和醫學院🥅,生理課1個多小時的課程要配合三個多小時的實驗甚至更多。第一次生理實驗考試,馮傳漢的題目是“設計實驗闡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經過思考🚣‍♂️,馮傳漢用青蛙坐骨神經腓腸肌模型👨🏽‍🦳,用不同濃度的硫酸刺激,卻怎樣都作不出結果🧛‍♀️。一向都是優良生的馮傳漢心想這下糟糕了,可能得吃大鴨蛋得零分了🏇🏽。在向老師馮德培教授解釋了實驗設計的理念和方法之後,馮傳漢重新再做仍然以失敗告終。後來馮德培教授告訴他,是因為刺激強度改變太慢☝🏼,導致實驗結果不明顯,換用冷針和燒紅的熱針先後進行針刺激就可得出結果🙇🏻‍♀️。

   事隔多年🪤,馮傳漢提起此事仍然感慨良深𓀇:“考試不僅要從結果評分,更重要的是評價思路。我的設計沒錯,但是出現了刺激變化的速度問題,是始料未及的🤙,這種情況在科學研究中是常見現象。馮德培教授沒有一味追求結果,引導鼓勵我進行科學探索🪛,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是所有執教者都應該學習的📅🚔,也是我60余年從教生涯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臨床課程中,協和醫學院以內科為重點,強調床邊教學,要求全面的基礎上再掌握專科📖🛥。每個學生有一名導師,馮傳漢的導師是心臟病專家董成琅教授。那時🤷🏼‍♀️,要求每個學生在三個月內接管約15個病人,24小時內寫完病歷交導師修改🦶👩🏼,寫得不好重寫🧍;導師帶著學生查體,檢驗病歷中所描述的體征;學生自己做血尿便檢查,及相關寄生蟲及細菌圖片🤾🎈,尿糖滴定等臨床化驗,導師逐一復核🌕,並指導讀參考文獻。

   馮傳漢記得當時王叔鹹教授所說🧔🏽‍♂️✅:“專家並非完全靠見多識廣,經驗積累,關鍵是要系統地問病史,系統地做體檢。” 他感慨說,嚴格有效的臨床訓練🧹🙍🏼‍♂️,在學生日後的臨床工作中成為獲益無窮的基本功。

   在內科實習時,馮傳漢同樣有深刻的記憶。他曾經管過一名阿米巴肝膿瘍的病人🧼,病人死亡後屍檢時🍋‍🟩,他因為去上課沒有看屍檢。科室主任發現後把馮傳漢叫到辦公室問為何不去看屍檢?馮傳漢不明所以地回答:“我上課去了🐌。”主任嚴肅地說:“Never mind adout the lecture”(別管上課)隨後責令他去看標本💳,同時交一份報告。“不難看出主任的要求是🧑🏽‍🦲,學生要從臨床實際而不是書本上學知識。”馮老說:“這個故事我多次講給我的學生聽,我的學生成為老師後𓀌,再講給他們的學生聽,目的就是為了讓一代代醫學生💗、青年醫生們理解🥼,醫學是針對人的實踐性的臨床科學🦹。”

   作為他的學生👨🏼😦,已故前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院長🐒、外科教授、醫學教育家、著名醫院管理家杜如昱教授當時正是住院總醫師。回顧那時的經歷,杜教授說🏂🏽:“只能用終其一生,受益匪淺來形容。”

   從醫從教60余年,馮傳漢桃李遍天下,他說🕥,最欣慰的事情,就是看到他的學生成為學科建設的中流砥柱。

  廣涉博學  不做專家做“雜”家

   提起馮傳漢👩‍❤️‍👩,大部分人想到的是他在骨科學發展所作出的輝煌成就:推動了我國手外科、肩關節外科👧、骨腫瘤學科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學術骨幹,成為學科發展的中流砥柱。

   但馮傳漢不這麽認為,“我是一個‘雜’家,可不是什麽專家🏌️‍♂️。我的目標是一專多能🙎🏽‍♂️,寬博與精深兼顧💆🏿👯‍♂️,直到現在我還在努力🦺,要達到這個目標!”

  悉數馮傳漢所涉足的領域真的是足夠寬了。他做過醫生、教師、研究人員,也從事過醫務部主任等行政管理工作,擔任過人民醫院科研副院長🧕、院長🔲,北京醫學院主管醫院、科研、研究生的副院長,從事過學會和出版社的管理工作,做過衛生部委派的出國援助工作👩🏿‍🔧,也做過出國考察團的專訪工作🕰。

  在學術文字編撰方面🤬,馮傳漢資歷頗深。他從1952年起歷任中華外科雜誌編委及副總編。1980年成立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時馮傳漢當選為首屆主任委員,現為顧問委員會委員。1986年-1996年擔任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主編。組織出版了該刊100年紀念專號👨🏽‍✈️,並作了紀念報告。為了表彰馮老對中華醫學雜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1992年馮傳漢獲中華醫學會優秀期刊總編獎🌊👦🏻。

  在醫學史的發掘整理方面,馮傳漢也是在身體力行。多年來,他一直給青年醫師和進修醫師講授骨科發展史👩🏻‍🎨。2003年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籌備編輯骨科發展史,馮傳漢成為主編的不二人選👨🏻‍🦯‍➡️🧑🏼‍⚖️。盡管已是89歲的高齡🦵🏿,馮傳漢愉快地接受了這項繁重的任務。從收集事跡材料𓀇、核對考證🧔🏽、反復推敲、整理出脈絡到形成初稿僅僅花了6個月時間🙍🏼‍♀️,完成了講稿、圖片和近20萬字篇幅的書稿。

  2004年🏓,90歲的馮傳漢主持編印了《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骨科成長發展的60年》,作為檔案記錄了人民醫院骨科醫、教、研主要工作和人才的培養歷程。他說🎉👩🏼‍✈️:“這兩本檔案和史料權作我九秩時獻給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和海內外骨科同道的一份薄禮吧”。

  孜孜不倦勤奮不已 “做一輩子的學生”

   近年來,馮老年事已高🐟,但仍精力充沛,工作余暇讀覽書刊♒️、筆耕不輟。盡管被人尊稱為“馮老”,但馮傳漢一點也不服老🏎。讓我們盤點馮老在進入耄耋之年後所做的勤勉耕耘吧——

   82歲時主編了《肩關節外科學》;

  84歲時他主持的“骨巨細胞瘤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87歲時協同徐萬鵬主編了《骨科腫瘤學》;

  89歲時主編了《臨床骨科學》和《中國現代骨科史料》🍢;

  90歲時收集整理了《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骨科成長發展的60年》;

  93歲時編著了《基礎英語概要——英語讀寫指南》;

  95歲時完成了“骨質疏松症的診斷治療及其相關基礎知識”筆記約6萬字🏤,並且開始研讀2000年以來新出版的醫學教科書《基礎病理學》、《基礎及臨床藥學》😛,以了解現代醫學進展,不斷更新自己的基礎知識;

  99歲高齡時,馮老寫出數萬字的《大學教育與醫學教育的再教育和再認識》的讀書劄記🙍,並整理成冊……

  不難理解,王澍寰教授對馮傳漢的推崇:“每與老師晤談必有所獲🫷🏿。老師不知疲倦的工作態度以及敬業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我、激勵著我🎢💁🏼‍♀️。我每想借由偷閑,但每念及老師的風範則不敢怠慢。”

  為了掌握醫學發展的動態趨勢,做到“永不落伍”🏋🏿‍♀️,現在已近百歲的馮傳漢每月研讀骨科、外科期刊學報,了解最新研究進展和最尖端技術,每周精讀非醫學的英文論著一篇,每天都在閱讀剪貼政治、經濟🌹、人文、歷史等方面的報刊資料,認認真真地進行排版粘貼,圈圈點點看得非常認真🪮,不時地給予點評。剪報本現在已經積累了十余本🤷🏼‍♀️,摞起來可達幾尺高。

  而馮老對自己的評價則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勤奮”。“我只是一個勤奮的人,做一輩子勤奮學生。”

[記者手記]

  與馮老面對面交談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09年我就曾受意昂2平台委托👽,對第二屆蔡元培獎得主馮傳漢教授進行深入采訪🤸‍♀️。成文《士誌於道  道始於勤》收錄在意昂2平台宣傳部主編的《先生之風II》中。每次在與馮老的攀談中,我不禁被他縝密的邏輯思維、系統的分析方法所折服👩🏼‍⚕️,腦海中不停地問自己:眼前這精神矍鑠✔️、神采奕奕的老人真的已經年過九旬嗎?

  2012年11月30日,在馮老99歲壽誕前夕🩻,筆者來到馮老家中再次拜訪馮老🧤✏️。馮老一眼就認出了我還叫出我的名字,拉著我的手謝我幫他整理寫了很多文章。眼前的百歲老人和其他所有老人一樣,慈祥而溫暖🤵🏿。馮老頭戴灰色毛線帽🐮、穿著棉襖棉褲,在窄小的房間、過時的家具的陪襯下,讓人那麽的親切,就像自己年邁的外公,而看不出來是蜚聲國內外🥰、叱咤骨科屆的泰鬥。但談起話來🌆,馮老旁征博引➛、引經據典,結合國內外形勢娓娓道來,仍然反應迅捷、思路清晰🚆👂🏿,甚至行動起來矯捷迅速一陣風似的,讓人不禁詫異。望著眼前經過世紀風雨的老人,我默默地在心底祈禱祝福,祝願馮老福壽安康!

   在中國現代骨科的發展歷程中,他的貢獻占有重要地位🙌🏼;他苦心孤詣,推動中國骨科發展𓀗,培養出一批優秀骨科人才作為中堅力量,用一生描繪了中國現代骨科的發展軌跡;他樂教善授,致力於醫學教育工作🧝🏻‍♀️,高瞻遠矚地提出醫學生教育要重視人文文化素質的培養,而今已是桃李滿園;他廣涉博學,不做專家做“雜”家”,積極從事醫史研究和寫作;他孜孜不倦🚵🏿,已近百歲☦️,仍然每天伏案閱讀筆耕不輟……這些被旁人認為了不起的成就和經歷,在他本人看來👎🏻,卻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 他對自己的評價則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勤奮”👅💋。“我只是一個勤奮的人🧑‍🧑‍🧒‍🧒,做一輩子勤奮學生🚓。”他就是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骨科建立者,我國著名骨科專家、醫學教育家馮傳漢😶‍🌫️。

   馮老99壽辰之際,本報通訊員專程采訪並編寫了《馮傳漢:願做一輩子勤奮的學生》、《訪談:給現代醫學教育的幾點建議》,本報將分兩期刊登🏂🏼,以饗讀者👍🏽。

(人民醫院 汪鐵錚)

編輯:玉潔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