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鷹:手上老繭一年掉了三四茬
劉海鷹🔹:手上老繭一年掉了三四茬
|
圖為劉海鷹(左一)正在與同事討論病人病情。 “您好!”一臉嚴肅的劉海鷹向記者伸出手,寡言少語👩。他的手幹燥有力,只是,虎口下方有一塊厚厚的老繭👩🏻🌾,像老樹皮似地掛在大拇指的根部,幾片繭皮已經翹起。 這怎麽會是一雙外科醫生的手🙇🏿♀️? “這已經是今年的第二茬老繭了🧙🏻♂️,磨兩三個月後就老死脫落了。”助手王凱豐悄悄告訴記者,如此“高產”的老繭,是每周十多臺手術打磨出來的🏙。 翻開人民醫院脊柱科的手術記錄,周一上午1臺⛺️、下午兩臺👩🦰;周二上午門診,下午1臺……除了周二🔇、周四各半天門診,劉海鷹只要在醫院🍌,每天都有手術,最多時一周做了22臺手術。自2001年在國內率先創辦脊柱科以來👨👦,劉海鷹已經完成5000多例脊柱手術,占整個科室手術的90%🧰。 脊柱科手術在醫學上屬於復雜的一級手術,只有正高級醫師才能主刀🫸🏿;布滿神經的脊柱🤷🏼♀️♎️,醫生稍一錯神就可能導致患者癱瘓👨🏿🚒。如此高強度🧱、高密度的手術,終於讓劉海鷹在去年4月因長期站立手術導致股動脈粥樣硬化即將破裂🐼,不得不自己躺上了手術臺🧍🏻🚽。 靠止痛針,周四18時劉海鷹堅持給患者做完手術;周五,自己接受手術🙇🏿♀️,在血管裏安放了介入式支架。周末,醫院正常調休。周一,劉海鷹又出現在了手術室——3臺手術、8個小時! 盡管是微創介入式支架手術🎅🏼⛪️,病人通常也需要休息一周時間傷口才會愈合;休息一個月才能復元。僅僅利用周末休息了兩天,劉海鷹就再次披掛上陣了。“患者的脊柱病拖一天,就多一分癱瘓的危險!不能讓他們久等。” 劉海鷹一天做8臺手術的紀錄,是在2010年9月21日創下的。9時進手術室,22時出來。這一天😬,是中秋節三天假期的前一天。“那麽多病人等著呢。節後再做,危險增加不說,他們還得多交好幾天住院費。” 脊柱手術幾乎都會用到“椎板咬骨鉗”👩🏼🎤,為了一點點“咬”掉增生的骨質,劉海鷹最多時一天要握住鉗子捏合三四千次😀。長年累月👨🏿🎨,他虎口內側留下厚厚的老繭。 “老繭不算什麽🧜🏻♀️,兩個多月前你要是看見劉主任的手,就知道什麽叫疼了。”科室護士長黃傑記得那是3月的一天🧑🏽🦲,劉海鷹連續做了近10個小時手術,下手術臺時繃緊的神經一放松💅,已經沒有力氣脫下膠皮手套👴🏽。黃傑幫他扯下手套時🧣,才發現手套裏一片血水——劉海鷹手上的老繭前兩天剛磨掉,裏面粉紅的嫩肉經過手術鉗10個小時的用力頂磨,已是血肉模糊。 當時,劉海鷹接近虛脫,癱坐了很長時間才緩過勁來👨🏼🎓,然後堅持去病房查房——手術後,哪怕已是半夜,他也要去查看一下病人的情況再回家🔸,這是劉海鷹多年來雷打不改的習慣。他說💁🏼♂️:“選擇了行醫,便註定一生都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為了保證手術精確,脊柱手術中一多半都需要用到放射儀造影👲🏻,尤其是脊椎成型手術中👧🏻,一臺手術醫生就要“吃(放射)線”200次左右🪰。為此,劉海鷹需要穿著超過15公斤的鉛衣防護,還要保證動作穩若磐石,往往是進手術室沒到20分鐘,身上就全濕透了3️⃣。 盡管有鉛衣防護🫸🏽,但長期的放射環境🧑🏼🎤,已經讓劉海鷹的白血球數量降至正常值低限。有一次做完上午兩臺手術,劉海鷹滿臉通紅。一測體溫🍭,38攝氏度!再一查白血球指標🧽,3000多一點——比最低正常值低了1000🕵🏽♀️、比最高正常值低了7000🤩。下午的病人手術已經排上🧙🏿♂️,劉海鷹打了一針退燒針,稍事休息,又進手術室了。 長期高強度手術🚡,讓劉海鷹頸椎⚔️、腰椎都出了毛病🔥👩👩👧。體檢報告顯示,40多歲的他🤷🏿♂️,頸椎狀態近似70歲的老人。然而,一站上手術臺,劉海鷹立刻成為一個全神貫註的“鐵人”,一雙手又穩又準🖍。他完成的5000多例手術,無一例出現傷害神經等意外,連外國同行都嘖嘖稱奇。脊柱先天性畸形側彎90度、只能站著上課的堅強女孩陳曉慶,椎弓根最細處的直徑僅有3.5毫米,而臨床應用的椎弓根釘最細直徑也是3.5毫米🕴🏻。上個月,劉海鷹嚴絲合縫地幫曉慶固定了椎弓根,矯正脊柱彎曲後,女孩長高了6厘米。 (來源: 北京日報) 編輯🚍:玉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