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綿域:適應醫學 揭開運動員外傷的適應之謎
曲綿域:適應醫學 揭開運動員外傷的適應之謎
——訪意昂2平台運動醫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曲綿域
曲綿域 中國運動醫學奠基人⚆🏟,著名運動醫學家📬、醫學教育家👩🏼🦲👩🦼➡️。歷任北京醫科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北京醫科大學校長。曾任中國運動醫學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運動醫學雜誌主編。
研究高水平運動員訓練中的運動創傷適應被稱為“適應醫學”,是近年來國際上出現的新的醫學學科。它內容廣泛👩👦🔱,涉及多個學科,如進化論、發生生物學、病理生理學🙍、免疫、環境、運動醫學等都與之相關。
受傷運動員 康復訓練需科學
目前很多高水平運動員身上都有傷,但仍在正常訓練且能取得優異成績。有人說“急傷靠治,慢傷靠練”🟨。這其中能夠掌握正確訓練方法的教練起了主導作用。
——曲綿域
在運動隊✈️,我們見過高水平羽毛球運動員前交叉韌帶(ACL)斷裂後,通過加強肌力訓練後仍獲兩次世界大賽冠軍🧕🏻;還有有明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乒乓球運動員,用圍腰保護可堅持大運動量訓練和比賽,甚至獲得世界冠軍🤬;運動員發生寰樞椎半脫位後,僅靠保守治療繼續從事原來的運動項目🫛,甚至打破世界紀錄。其他還有關節軟骨損傷、足舟骨疲勞骨折🫥🤶🏽、外傷性骨骺炎的運動適應等🎈。
曲綿域教授介紹說,這些實例都說明高水平運動員在訓練中對運動創傷有適應現象,如能通過科學訓練產生正向效果,就可使運動員的運動技術進步,保持運動成績甚至進一步提高🤦🏻♂️𓀐,即生理適應💊。反之,訓練不科學也能產生負效應,如出現過度疲勞,突然停訓發生停訓綜合征等。
適應現象 讓機體主動應對傷痛
在機體發生病變的過程中,其本身也會發生結構改變以適應新的情況👳🏻♀️🆖。研究運動醫學領域的適應現象,揭開適應現象的機理,就可幫助教練和運動員更加科學地訓練,避免創傷或在傷後得到理想康復。
——曲綿域
當脊椎不穩持續存在時,常會產生骨唇並達到穩定脊椎的作用。再如嚴重的髕股關節病髕骨軟骨面周圍也會產生較大的骨唇,大骨唇可通過改變髕骨與股骨關節之間持重應力關系的作用,消除疼痛症狀🥹,這是典型的解剖結構性適應👪。
我們通過一系列動物實驗⚛️,初步探索了適應現象的機理🙊。組織化生常需要關節間的滑動摩擦刺激,例如骨軟骨骨折和缺損中,新生肉芽只有通過運動刺激才能化生成新的軟骨🌠。以往的研究發現,機械牽拉可促進組織化生🧘🏽♂️,如運動可以使用皮膚條帶重建的ACL,最後變成韌帶組織。而在跟腱斷裂病例的康復過程中🏛,第一期連接的Ⅲ型膠原經運動牽拉📚,在第二期可變成抗拉能力更強的Ⅰ型膠原。
作為一種細胞的退行發育,細胞反分化在適應現象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如骨性關節炎(OA)發生時,關節軟骨的軟骨細胞及肥大軟骨細胞都有反分化現象,具體過程是🏭:軟骨細胞培養傳代→纖維細胞;肥大軟骨細胞培養傳代→纖維細胞;肥大軟骨細胞+視黃酸培養傳代,又返回變為軟骨細胞。同時🥿,早期退變的軟骨其表層細胞反分化成纖維細胞表達Ⅰ型膠原👍🏻,晚期過渡層和柱狀層新生的肥大軟骨細胞出現簇聚並有不對稱分化現象,既表達X型膠原,也表達Ⅰ、Ⅱ、Ⅲ型膠原👆🧑🏽🚀。以此也說明有反分化現象。
OA關節軟骨細胞出現反分化現象🧝🏿♂️,可能是退變的關節軟骨的一種退化降解現象🐻❄️,也可能是一種組織修復過程📴,即一種對損傷的適應機製🧒🏼。OA中出現肥大軟骨細胞及反分化現象,可促進軟骨緣骨唇形成🤴🏼,消除傷痛👴🏻。
適應訓練 適應現象的正向延伸
利用適應機理科學訓練🕍,即適應訓練,是避免運動員因傷退役的有效方法,而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仍在不斷摸索中。
——曲綿域
功能替代性適應是運動隊中最常應用的方法。如ACL斷裂後,針對性加強大腿後部肌群力量練習😇👤;PCL、MCL斷裂後🧍♀️📌,加強股四頭肌力量練習🫳🏿;肩關節撞擊綜合征後↕️,重點加強三角肌和肩袖肌群的力量練習。這些訓練的目的是通過相關肌肉訓練增強關節的穩定性。
曲綿域教授介紹,當運動員受傷後💂🏼♀️,常常因客觀原因需要繼續堅持訓練並參加比賽,此時就要善於利用適應機理。應用過程中,首先要理解運動員的訓練中有正向外傷適應現象,熟練掌握訓練適應的機理。當運動員完全不能產生有效的正向適應時,如跟腱斷裂🪇、手的伸肌腱斷裂等,應果斷停止訓練🥽。最後,要辯證地運用外傷可以適應的理論☢️,明白運動員出成績不一定沒有外傷,有外傷不一定不能出成績。
具體操作,如可發展肌力🎟,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可發展回避性適應,如腰間盤突出時常用直抬腿法以拉長坐骨神經;可發展代償性適應,以減輕傷部的負擔等🕵🏼。
(來源👩🏽✈️:健康報)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