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之聲】全國政協委員🖐、意昂2平台黨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三場記者會
2018年3月10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意昂2平台黨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應邀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三場記者會,與黃潤秋📻、劉利民🧓、許家印、劉強東等4位委員共同圍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全國政協委員劉玉村在談到目前我國醫療體製改革的難點時說📯👞,他認為難在三方面原因👩🏽🍳。一是有限度的財力投入與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二是社會評價跟個體感受之間是有差異的;三是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平衡。
在回答“應如何解決分級診療製度的推行問題”及“應如何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這兩個問題時⌛️,全國政協委員🏌🏼😣、意昂2平台黨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表示,改革開放以來,采取了諸多從下往上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問題🧏♂️,但留下了看病難、看病貴的關鍵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采取了頂層設計的管理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重要問題,頂層設計解決公平問題,探索式的改革將可能解決效率問題。
劉玉村表示🤳🏽,如何能夠解決看病就醫的方便問題,一定要讓老百姓在家門口有簽約醫生或家庭醫生📦🎵,可提供最便捷🧘🏽、最直接的服務;如何加強基層醫療體系的建設,把設施蓋好,培養足夠的家庭醫生,是當前亟待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相信不久的將來💁♀️,基層醫療機構服務體系將會健全,老百姓看病會越來越方便🤚🏻。
以下為文字實錄:
記者👨🏼🎓:我想提問劉玉村委員。我們註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27次提出到了“醫”這個字🕵🏿♀️,並且明確提出要下力氣解決群眾看病就醫難題👕。現在新醫改已經走過了九個年頭,進入深水區,想請問您覺得最大的難點在哪裏?
劉玉村📴🫕:首先感謝記者問了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醫療衛生體製改革是世界上一個共有的難題🪿🧟。在當今的世界上🤛,說的最多、聲音最響說醫改有兩個大國🤵🏽,一個是發達國家美國,另外一個就是發展中國家中國🔕。大家可能從各種媒體上都看到,美國三任總統都非常關註醫改,克林頓總統甚至讓夫人牽頭來做醫改🏊,一直到現在的總統仍在持續關註。我覺得美國的醫改還在路上🤱🏿👶🏼,當然,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已經做出特別多的努力,目前還存在著很多的難題。如果說難在哪兒?我個人歸納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5️⃣,有限度的財力投入與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之間的矛盾。剛才講到教育🎛,我個人認為學前教育👨❤️👨,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教育,從小一直到大學畢業到底得花多少錢🤷🏿,我覺得有一個基本標準✋,可以算得出來。但是,醫療是個無底洞😒,同樣一種疾病可能花不多的錢,也可能花未知數的錢🤲🏼,因為醫療方面涉及到健康問題🙎♂️,很容易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來評價🧛🏻♀️、來說👨🦼。比如,我們遇到一個病人,他說要不惜代價救治父親。現在科技的含量、新的材料✡︎、新的生物製藥產品的出現🧘🏻,給醫療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世界上大概分三類國家,美國投入了它GDP的15%到17%也沒有完全解決好這個問題,還有4000多萬沒有醫保的人。我在美國期間👨🏼🦳,在急診室看到窮人沒有醫保🧔♀️,一直把病養成了一個能到急診看病的階段,坐到急診室裏可能等好幾個小時才能看上病。還有一類國家,就是大概投入10%左右的GDP🤪,比如說日本🤮、加拿大🈶,但是他們國家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效率也同樣存在問題。我聽到這麽一個笑話👩🏿🦲,在某個國家💁🏽♀️👔,一個人摔傷以後去看病,認為可能有鎖骨骨折,醫生跟他說,你回家等著什麽時候通知你來拍片子🦹🏽♂️。三個月以後通知他拍片子證明鎖骨骨折已然愈合了,所以它有一個效率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經濟體國家,大概的投入水平在5%到10%之間,所以看財政投入的增長🎥,似乎趕不上需求和期望值的增加🧜🏽♀️。我用這麽一句話來概括,經濟的問題對醫療來說🧑⚕️,這個錢永遠不夠用。這是第一方面的原因。
第二,社會評價跟個體感受之間是有差異的🤦🏽。比如說,對醫療衛生體製所帶來的成果,在社會評價指標方面🧑🏽🎄,中國優於世界上中等收入發達的國家,高於它的平均水平👨🏼🦱。比如說👩🏻🦽,我們的人均預期壽命這十來年長了一歲多🪴,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都控製得相當不錯👩👩👦👦,醫保覆蓋的人群在13.5億,這都是非常大的成果。還有一條💫,每當我們國家遇有重大災難的時候,我們醫務人員的反應速度,救治的能力和水平我個人認為是世界第一的,這跟我們國家的體製是有關系的。再有📧,大家還記得2003年,“非典”突襲中國的時候,政府部門在應對上還是有些措手不及,在社會百姓人群當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恐慌,到當下的中國還會有這樣的問題嗎?比如說非洲出現埃博拉疫情的時候,疫情非常嚴重,但我們國家守住了我們的國門🕵🏽,沒能讓這個疾病進入到中國👩🏼🔬🤾🏻♀️。同時🚞,我們國家派駐的救助隊伍幫助了非洲,控製了這個疾病。所以👳🏽♂️🫘,我覺得這都是我們國家醫療衛生體製改革所取得的重大的成就。但是老百姓去看病的時候🔝,他評價的是每一個環節🐬,他想明天去看病,去掛誰的號,怎麽出門診,住院、手續等等還是有一些難題。我覺得這方面,就是個體的感受跟社會評價的指標之間還是有一些問題的📵。為什麽會這樣🦸🏼♀️🕵️♀️,我們國家改革開放這幾十年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社會群體中包括我本人在內,我們普遍的心理還是有一點著急,恨不得一天就取得什麽樣的成就。另外👩🏻🎨,我們改革開放也有一些副作用,大家互相之間的信任度還是有點問題。所以,我希望我們大家多一點信任🗂,少一點急躁,可能個體的評價也會高一些👵🏻。
第三,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平衡🧝🏻。您要知道香港醫管局若幹年以前⇾,假如說他拿100億港幣投入在醫療衛生事業當中👲,其中70%的經費是人頭費,是花在醫務人員身上的,另外的30%是藥品🖱、設備等等。所以,人力資源如何保障👰🏿♂️,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很重要🍵。這也是這一屆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的人事薪酬製度改革🎱,我希望這個改革來得更快、更徹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醫務人員的待遇,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吸引最優秀的學生來學醫。據我現在觀察,北京一流的高中畢業生經常是選擇學習經濟、學法律🎫,大家試想,如果未來中華民族的健康乃至生命,如果不托付給一流的群體,記者朋友們您們放心嗎?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我們整個社會反思,一定要想辦法讓我們這個行業吸引最優秀的人才🙌🏽,來關註我們民族的健康,同時增加我們在生命科學領域在國際競爭力。我認為有這三方面的原因。
記者🧙🏻♂️:我想請問劉玉村委員一個問題,我們知道去年底爆發了一場規模比較大的“流感”,很多大醫院都是人滿為患,一方面老百姓覺得去大醫院看病依然比較難,但是大家對於基層的醫療衛生機構又不太放心,分級診療製度的推行好像依然存在困難⛷,請問您認為應該怎麽解決這個問題👉🏻,您認為應該怎樣加強基層的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謝謝🙇🏻♀️。
劉玉村:我想反問在座的記者朋友們,您們覺得現在我們中國的各個城市農村裏面的醫院夠多嗎,醫院夠大嗎🕵️♂️👩🍳。如果回顧我們的體製🦃,我們國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媒體上的說法叫缺醫少藥,政府在那時候做頂層設計,大力啟建了很多醫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看病就醫的問題。在改革開放這些年采取的是從下往上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問題🦢🕵🏻,但是還是留下了看病難、看病貴這麽一個關鍵的詞匯🎰。最近的這些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𓀋,又采取了頂層設計的管理的辦法,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特別大的問題👒,如果說頂層設計解決的是公平的話,探索式的改革可能解決的是效率問題📚。
當今👲🏻👭🏻,我認為在城市裏蓋的大醫院已然夠多了💂🏻♂️,也相當不錯了,但是大兵團作戰未必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解決了效率問題但是方便的問題我覺得還是在百姓當中這是一大困惑。怎麽能夠解決看病就醫的方便問題,一定要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有簽約醫生🤴🏼,就有家庭醫生,能夠提供最便捷🧑🏻🔬🗾、最直接的服務😐。如何加強基層醫療體系的建設🌂,把設施蓋好,然後培養足夠的家庭醫生,這是我們當前亟待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我覺得現在政府部門也在花大力氣,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基層醫療機構服務體系就健全了♨️,老百姓看病就會越來越方便。謝謝。
(來源:人民網)
編輯🦵🏼: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