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故事】意昂2三院援鄂日記(三)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潘維偉:最美的生日禮物是患者出院
2020.2.18
今天是我38歲生日,來武漢也11天了🤰🏼。
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目前我們所在的病房是新冠病毒肺炎的危重病房,收治危重病50人,其中氣管插管機械通氣2人,無創通氣4人,絕大多數都需要吸氧。每次上班都是對我體力、精力的挑戰,穿著隔離服帶著護目鏡,幹活破費力氣。每一個病人都需要安慰,危重病人都需要密切的觀察生命體征,病情稍後變化就需要緊急治療。
在汙染病區往往沒有一刻能閑下來,50個病人,治療措施分秒必爭,而在在清潔區要不停處理50個醫囑,寫病程、記查房,還要隨時和汙染區裏面同事溝通,以便隨時調整治療方案🖱🤮。雖然每次上班特別累,但是當看到病人渴望的眼神和對我們信任的神情,我們繼續努力,投入“戰”鬥。
有一位患者令我印象深刻。他是一個80歲的老爺爺,是我收的第一個病人。剛入院時,他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的症狀都很明顯。從後來的接觸中,我了解到他的老伴在這次疫情中不幸去世,她的女兒也打電話和我聊了許久,讓我多關心老人。每次只要我有時間都會和老爺子聊一聊鼓勵他💇🏿。經過精心的治療,當我看到老爺爺的體溫正常,咳嗽和呼吸困難明顯好轉時,我真是發自內心地高興。活著真好。女兒在失去媽媽後還有他,老爺爺也還有機會和孫輩們享受天倫之樂。
38歲生日讓我終生難忘的是,意昂2三院援鄂醫療隊給二月份生日的隊員們集體過生日,今天大家紛紛給我送來了生日祝福,喬傑院長還和我合影留念,這一刻我是幸福的🧑🏽🦰。雖然遠在千裏不能和家人一起團聚,但是在援鄂醫療隊的大家庭裏,和你們在一起生活和戰鬥十分有幸🧻🫸🏻。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有這樣一個精彩的回憶,我要特別感謝家裏的親人和單位同事們,是你們的支持我才有了堅強的後盾和力量。
每一次生日就意味著我又長大一歲,我應該變得更自信更成熟。目前對我來講最大的鼓勵是患者病情好轉,最美的生日禮物是患者出院。
真心希望疫情早日過去,武漢還是那個櫻花繽紛的武漢。
潘維偉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林玉晶:小試牛刀,初戰告捷
2月9日 武漢
經過緊張有序的準備,意昂2三院接管的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11西重症病房於2月8日晚9點正式運行!
為了應對病房初開,大批集中收治患者的壓力,醫護分組臨時調整,每小組都增加人手、以老帶新,準備以十足的火力直面即將到來的“患者潮”!
我們小組輪值病房開張後的第二班,行話講就是3AM-9AM大夜班。照理說,大夜前理應好好休息,養精蓄銳🙋🏿♂️。可是,對於我這個“新兵”而言,失眠是必然的。上午參觀時病房還缺的設備和物資到位了沒?患者那麽多,會不會蜂擁而入?我們的定位是重症病房,這些患者的病情到底有多重啊,能搞定不?武漢話“別擔心”、“加油”、“一切都會好的”應該怎麽說?哎,不想啦,無論什麽情況,just do it就OK!
1:30,鬧鐘沒醒人已醒。簡單洗漱,清點物資,2:00,出發!路上也不能閑著,閉目養神?NoNoNo,穿脫防護服的視頻不斷在大腦播放器中循環播放,畢竟,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別人。
終於到啦!進入病房才發現,自己真是杞人憂天,病房物資已全部就位,負責臨床工作的三位領導悉數到場🧗。袁曉寧書記全程監督穿防護服,沈寧副院長負責隔離衣題詞和加油打氣,葛慶崗隊擔負“敵前”工作,在汙染病房接應我們,簡單交班後,帶我們一起看病人、查房,隨時提醒註意事項。這樣一來,縈繞在心頭的緊張、忐忑、不安逐漸煙消雲散,留下的只有小激動和小興奮。
前一班病房共收治了10多位患者,其中3位病情較重,上了無創呼吸機,自然也是我們重點關註對象。其他病情較輕患者知道自己已進入了意昂2官网醫學團隊接管的病房,並將全程接受我們的精心診療和照護,便心無掛礙,大多已安然入睡🎐。最令人意外的是,我們6個小時的一班竟然連一個新患者也沒收!!!要是在以往,我可能會暗自慶幸自己好命,然而這次,卻難免有點小失望🛅。本打算跟著程秦(第一批老隊員)組長好好學習點實戰經驗,順帶著向武漢的“新冠肺炎”患者轉達一下首都人民的支持和關愛,看來只能等下一班了。
病房巡視🔼、熟悉病歷,補充病歷文書🎩、修改醫囑🎥、查看血氣分析報告🧙🏿♂️、復查心電圖……我的武漢第一班就這樣在安靜祥和中度過了。
然而,我們很清楚,任何松懈都要不得。為了面對即將到來的決戰,我們必須枕戈待旦🐤、心無旁騖🧛🏼♀️。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林玉晶定製版“打工”手冊
2月16日 武漢 晴
來武漢已9天。連日來天氣陰冷😟、雨雪交加,今天天空終於放晴,索性穿上棉襖,打開窗戶,盡情地來了個日光冷氣浴🌃。
近些天有些忙碌。隨著病房的不斷“增員”,各項臨床工作也穩步展開,有序進行。
經過1周4個班的錘煉,我們早已熟悉了醫囑👁🗨、病歷系統的使用,更是和“病房小黑”🏉、“清潔區小藍”(用於汙染病房和相對清潔工作區溝通的兩部手機)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值得一提的是,在沈寧副院長和葛慶崗隊長的號召下,“老隊員”李姝🖋、軍紅🫰、小超、程秦和新隊員田慈✊、趙誌伶等群策群力,為大家量身定製了《B11西打工手冊》🚣🏻♀️。這部手冊“皮薄餡大”,病房製度、診療常規3️⃣、操作規範👩🏽⚖️、管理流程、常用聯系方式等等,簡直應有盡有,為臨床工作提供了極大的指導和便利,有力的保障了醫療質量和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
今天我們小組輪值3PM-9PM下午班。接班時患者總數49人,病危10人。從沈院和葛隊的交班中,我們都隱隱感覺到:盡管大家會竭盡全力,但今晚仍可能有人會離開我們。
隨著救治工作的順利開展,病房裏積壓了大批等待復查CT進行病情評估的患者,他們中少部分需要進一步調整優化治療方案,大部分則有望因病情好轉而順利轉出或直接出院⚰️😪。然而CT室和支助部門早已超負荷運轉,即使大家心急如焚,對檢查進度也只能望梅止渴。好在危難時刻,醫患都能夠凝心聚力,相互理解➾。經反復溝通,最後,由醫生按照病情對患者進行排列分組、危重患者由醫生陪同先行檢查、輕症患者由支助帶隊集體復查……凡事有條就會不紊,問題經過溝通,終會解決。
為了更為細化的管理病人,我們4位醫生分為兩組,小包大夫和小史大夫幹活麻利,主管占大多數的病重(相對較輕)患者的診療,小付大夫有急診和危重症專業背景,和我一起重點負責病危(更為危重)患者的救治。我們一一對接,“內(病房中)外(工作區)呼應”,外面的醫生負責改醫囑、記病程、追化驗、整理復查核酸名單、寫交班🧑🏼、與家屬溝通病情、與相關部門聯絡等,裏面的醫生負責巡視病人,調整呼吸機參數等,並通過“病房小黑”和對講機源源不斷地把病人最新的病情變化💾、血氣分析結果🙅🏿♂️、用藥情況等各種信息、數據傳遞出去……
不知不覺中,又一個6小時過去了,該交班了🖌✪。與第一次交班相比,今天的交班仍然緊張忙碌,但已不再慌亂,交班記錄按時🙏🏻、準確🛎、明晰地呈現在電子版上,共同的職責我們會盡量多分擔,以減輕下一班負擔🎂。如今的我們,幾經磨礪,已逐漸熟悉病房工作內容,並懂得分工協作,相互取長補短🧔🏼♀️。
另一件值得欣慰的事,13床🪙、33床及37床3個危重患者都還在,相對平穩🤭。期間,33床的老伴和兒子前後兩次打來電話詢問病情,他們對家人的關愛、對醫務人員的理解和感激以及對自己情感的克製,都令我深深感動🕳🚽。
這場疫情,讓我更加深切地理解了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醫者的作用,有時會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在安慰🤾🏿。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付源偉: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2月17日
今天是來武漢的第10天,隔離病房的各項工作逐步步入正軌,截止到昨日,病房裏一共收治了49名患者,其中危重患者10人,重症患者39人,有創通氣2人,無創通氣3人,每個班大夫護士有限,工作量還是很大的。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往往病情進展迅速,近期重症與危重症患者明顯增多,很多需要高流量氧療,無創通氣甚至氣管插管有創通氣,作為急診科醫師的我有重症患者救治經驗,因此也責無旁貸的承擔起了危重患者的管理🚝。
接班之後,我與血液科包芳醫師就進入了隔離病房,在6小時裏,對氣管插管患者進行動脈血氣分析,評估病情嚴重程度,有針對性的調整呼吸機參數,調整血管活性藥物等,這些在急診搶救室很熟悉的操作,在穿上厚重的防護裝備後顯得十分笨拙,每一個動作都需要付出雙倍的體力。特別是出現嚴重ARDS的13床和37床,我清楚的記得他們從來的時候面罩吸氧,到無創通氣,再到有創通氣氧合都無法達標,病情進展出乎意料🧔🏽♀️🧖♂️。而比疾病本身更困難的是面對焦急的家屬,“醫生,我的爸爸好點了嗎?”,作為醫生,我多麽希望每一個病人都能轉危為安,他們是誰的愛人,又是誰的父母,他們都是各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員。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我相信,隨著集中隔離救治的進一步推進,疫情很快會有控製的一天。今日的武漢陽光明媚,格外溫暖🛀🏼。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孫立佳:婚禮延期,愛未缺席
今天是來武漢支援的第六天,已經順利參與到一線的工作當中了!
記得臨出發的前幾天,爸爸媽媽還在跟我們討論3月29號的婚禮要不要延期,媽媽說:“醫療隊佳佳自己報名了,隨時都可能要去支援,咱們提前做好延期準備吧!”2月6號下午4點半左右,突然接到護士長的電話:隨時待命準備去武漢支援。掛掉電話,我得小心臟砰砰砰地跳了一會,有點激動但沒有懼怕,作為一名醫務人員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我能夠走到第一線發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告訴了爸爸媽媽和男友,雖然有心理準備但他們仍然覺得特別突然,對我有不舍、有擔心🙇🏽、有期盼,我更知道親人給予我的更多的是支持和力量,鼓舞著我完成任務順利凱旋!
當日17:30我趕到到醫院參加了院裏和科裏培訓動員會,醫院領導和科室的領導同事們冒著大雪為我們送行,揮手告別間,我突然間覺得有些感慨,我是一平凡的護理工作者,就這樣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我成為了一名“逆行者”,我將和我親愛的同事們一起,帶著領導們的囑托和家人的祝福踐行“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誓言!
2月7號下午我們到達了武漢,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武漢,是為了參與到抗擊疫情的戰役中,我倍感榮幸和自豪。
經過嚴格的培訓和反復的練習,2月9號下午我終於進入到工作崗位了,有點兒緊張,是對第一次參與的未知領域的緊張,但更多的是進入隔離區前有條不紊的準備工作!王麗醫生是這裏前輩,大家親切的稱呼她為“王媽媽”。準備進入病區王媽媽協助我穿好防護服後很自然的俯身幫我固定鞋套,看到她蹲下的身影,我突然一點兒都不緊張了,感覺親切而溫暖,也更加堅定了我服務患者戰勝疾病的決心!我會要全力以赴,完成好工作任務,讓更多的患者能夠回家!
深呼吸,我準備好了!穿過5道門,踏入戰場,開始戰鬥!
進入病房後,呼叫器不停地響著,工作在繁瑣且有序的開展著……這時,一位老大爺叫住了我:“小姑娘,你看你眼鏡上都是水珠,可要小心點別摔倒了!”我心中一暖,眼圈不禁有點兒紅了。
2月10日,是我遞交入黨申請書的日子。我將向黨員同事們學習,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恪守職責🈂️、堅定信念,共同抗擊疫情!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
因為我們隊裏的大部分人都不是感染科護士,所以我們會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斷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學習成長🤽🤾🏼。
2月12日,第二次進入病房,通過反復的練習我已經很熟練了。工作量很大,治療、有生活護理👘、呼吸機📽👁🗨、監護記錄等等,我們配合默契,意昂2三院的培養和多年的護理經驗給了我們足夠的底氣,這些都潛移默化的融入了我們的工作細節中,看到管路就想給患者好好固定;看到患者需要生活護理就馬上會做出反應給予幫助……
在為一個患者更換換液體的時候,他說:“留置針的地方有一些疼,姑娘你幫我看一下🎥👨🏽🍼。”我慢慢卷起他的衣袖,仔細檢查了留置針沒有問題並跟他解釋可能是液體有些涼,幫他調慢一點,並說“如果有不舒服,隨時叫我們”,他笑著說了一句:“謝謝你姑娘,我好久都沒有笑過了,這是得病以後第一次笑,你讓我覺得很安心。”
在支援的院區中有一塊碑石上面寫著:生命之托,重於泰山👨🏻🦯。我想:自己不僅僅是一名抗疫護士,也是他們生命的希望!我一定盡全力為幫助更多的武漢肺炎患者早日康復做出自己的貢獻!
下班後大家都說真的很感謝意昂2三院的培養,在院裏上班時沒有沒什麽感覺,一旦出來在非常時期執行任務,我們才深切的認識到那些的習慣在工作中能夠讓我們準確🤵🏼♂️🚱、高效的完成各項護理操作,對患者的心理照護同樣重要。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馬駿:白班•故事
2020年2月17日 武漢 晴
今天我們是白班🧑🏼🔬。目前病房有49名患者,有病危,有病重,插管上呼吸機2人,無創呼吸機支持3人。
我今天的工作重點仍然是護理上呼吸機病危患者。有一名老大爺,已經用無創呼吸機治療了一段時間了,我對他印象很深刻,因為剛開始上機的時候他特別不配合,總是摘下呼吸機面罩,後來在我們一遍遍的勸說解釋下,老大爺越來越遵從醫囑了,努力地配合著我們的治療。今天我和ICU的護士張連起一起,帶著老大爺做了好幾次的踝泵練習,這是一種腳踝關節的活動練習,目的是為了預防長期臥床導致下肢靜脈血栓,減少下肢肌肉力量的喪失;大爺特別配合地完成了這項練習📑。
還有一名無創呼吸機患者病情更重,接班以後發現他一晚上沒有排便,仔細查體,發現膀胱已經漲到了恥骨上方,經聯系同濟醫院的泌尿外科大夫會診,為他進行了導尿📞。同時口鼻中的大量分泌物,口鼻周圍壓瘡都需要我們細致護理,減輕他的痛苦。護理過程必須迅速,患者不能長時間脫離呼吸機支持,否則可能出現生命危險♿👨👩👦。對於插管上呼吸機的患者,更需要我們合力翻身排痰,減少壓瘡,才能利於肺功能的恢復。
我們知道,這些護理操作都需要和患者近距離接觸,非常危險,但責任使然📀。既然來到武漢抗疫,就不是簡簡單單喊喊口號;既然來抗疫,就要對得起這些患者,也要對得起領導們對我們的信任,更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今天武漢是個大晴天,一掃多日的陰霾,在下班的路上,望著武漢那湛藍的天,望著自己第一次見到的長江,我想,在武漢恢復她本來的面貌之後,我一定會再來好好看看她。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李建君:十二天,七重味
來武漢12天,我的喜“怒”憂思悲恐驚
喜:要說喜有很多,喜悅驚喜這幾天無處不在👨👨👧👦。30床吳老師是一個超聲科醫生🙇🏽♀️。從剛來當天的心梗 到病情危重的無創呼吸機治療 再到現在的面罩吸氧逐漸向下遞減的氧流量,從他身上看到了堅強樂觀與希望。等送他出院的那一刻我想我們都會是喜悅無限🖕🏽。
“怒”的一面:這12天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從駐地貼心的服務、隊員們的相互照顧,到暖心的大巴車上,再到緊張忙碌的病區裏同事們的默契配合。“怒”自己成長還不夠迅速🤸🏽。還應該再多努力一點兒,讓病患更加的減少痛苦,早些出院回家👒。
憂的一天:記憶最深刻的應該是得到通知的那天和出發的那天,我的微信一下就炸了,家人,同事,朋友,領導們都發來了慰問,手機只剩20%的電量,我只好簡短的回復“沒問題,請放心!”2月6號北京大雪,郝老師剛下班到家聽聞我要去武漢,馬上又開車從家趕來 給我送了很多生活用品,和囑托。還有閆妹妹的暖心創可貼,這對於手容易受傷的我幫了大忙!李健老師 王劍老師更是像送別親妹妹一樣,你們細致的提醒和不舍的眼神 讓我永生難忘🙇🏽♂️。我來武漢已經12天了一切安好,也不知道你們的擔憂少點了沒?希望你們放心 這樣我也會安心。
思念的傍晚:我是巨蟹座姑娘,暖心顧家是我們巨蟹座的標簽吧。來武漢最怕看到傍晚的夕陽,總會讓我想起家鄉。昨天媽媽告訴我北京300多例了,心裏頓時一緊,也不知道這些確診病例都離我家近不近?沒有我的提醒家人們做沒做到勤洗手?想你們,想我的大北京🍰。
悲傷的一個清晨:昨天下夜班,白天沒睡著,晚上早早就睡下了,清晨醒來看到群裏說33床昨天去世了👀。33床是一個老大爺,有些焦慮。希望您去了天堂可以平靜呼吸,有很多樂觀開心的小天使陪伴您天堂沒有病痛!
恐懼的病區:很榮幸可以作為開展病區第一天工作的醫療隊的一員👳🏽。但第一次進入病區也是很緊張,很害怕👔。看到第一個病人的時候恐懼到不敢跟他們多說話。事實證明,我多慮了。
病人的每一句謝謝都是我們工作的動力。雖然病魔是可怕的,但是我們醫患一心 我相信我們的戰疫終點不會遠了!
驚喜與感動並存:其實大家從網絡上電視上總能看到一線醫護工作者的報道,我們是多麽的辛苦多麽的不容易。其實我想說辛苦的不止是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在駐地每天吃的菜和肉,還有我們穿的防護服,帶的護目鏡🍠。很多都是四面八方的捐贈。出發那天出來的倉促,沒有帶厚衣服,武漢前兩天又下了冰雹和大雪,雪還沒有融化,捐贈的羽絨服已經到了。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這樣的驚喜和感動每天都在發生著。
萬眾一心,同舟共濟!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我堅信我們的戰爭勝利之日不遠了!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梅雅男:呼吸機發出報警!我這樣做
2020年2月16日,武漢,大雪📇。
不知不覺已經來武漢一星期了,病房裏的工作也都熟悉了。但是今天上班,是我第一次在隔離病房護理氣管插管接呼吸機的病人🪬。氣管插管後的呼吸道護理工作本來就屬於高危操作,插管上機後的工作量也很大,危險系數高,上班之前心裏還是很忐忑。接班後病人的血氧不太好,心率很快,血壓很低,馬上叫大夫,遵醫囑配藥,推藥,大劑量靜脈補液,每分鐘測血壓,在腎上腺素和**交替靜推的情況下,病人的血壓心率趨於平穩,根據醫囑調整合適的劑量靜脈泵入。
剛想停下來喘口氣,呼吸機報警,一位患者出現氣道壓力阻塞🦻。檢查管路,需要傾倒管路裏的廢水,這個動作非常危險,當我打開儲水罐的時候,管路就不密閉了,呼吸機給氣的時候會從這裏漏氣從而產生氣溶膠,但是如果水不倒,對病人也是非常危險,我立刻打開儲水罐,快速傾倒廢水並裝好,一氣呵成!看著呼吸機再次正常運作,病人生命體征平穩,我感到幸福。雖然你現在用鎮靜劑聽不到我說的話,但是我還想對你說:加油!你一定能夠挺過去的!
第一次護理有創呼吸機的新冠病人,內心真是一種挑戰!還好,我通過自己紮實的經驗順利完成了本班工作。
作為一名一線醫務人員,我們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救治患者。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徐陽:ICU人在武漢—把麥兜精神在隔離病房延續
來武漢近十天,今晚又是值夜班,前幾日還是漫天雪花,今天武漢已是朗朗晴空🤴🏼。
我是來自於ICU的男護士,大家都叫我麥兜,珍惜現在🧑✊🏽、樸直性格是我十多年工作作風。意昂2三院開拓了新的隔離病房,我愛我的病人,我希望把麥兜精神延續。
在我們病區,都是危重病人,這就更需要我們ICU人挺身而出,發揮特長。除了日常輸液,抽血留化驗,監測生命體征外,我還重點巡視了病危的九個病人,評估了生命體征,檢查呼吸機參數,病人身上的各種管路以及皮膚等情況。並且細心指導了同組沒有護理過危重病人的同事如何看護危重病人,告知哪些情況需要重點關註,大家齊心協力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晨起巡視的時候,我發現有幾個病情相對較輕的病人可能有些焦慮吧,沒有休息好。停下來,與他們聊一聊,耐心做著心理疏導,直到他們緊張情緒得到緩解👐🏼。
病人紛紛向我豎起了大拇指,對我的工作表示肯定☞。
其實,在這座城市裏,在疫情面前,我很佩服那些為了避免疫情蔓延隔離在家的人們,那些堅守在各個工作崗位的人們,那些慷慨捐贈奉獻愛心的人們,還有那些在與疾病抗爭的人們!
作為醫務工作者,我感恩輔助醫療隊的每一個人,為我們護航的乘務人員,護送我們上下班的司機師傅,照顧我們三餐的廚師師傅,幫助我們工作的同濟老師,配合我們治療護理的各位患者,等等等等。雖然大家交流甚少,但是僅僅只言片語的貼心的話,心裏溫暖至極!
相信疫情很快就會結束,那時,軍功章上有所有人的榮譽!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朱正財:ICU人在武漢—我是一名危重症護理老兵
忙碌的夜班後,一覺醒來晴空萬裏無雲,絲毫看不出前幾日鵝毛般的大雪漫天飛舞的樣子……
經歷了昨夜新病房首例插管上機的重症病人看護後,我仿佛回到了意昂2三院監護室忙碌有序的工作中,忘卻了時間……作為一個從事重症護理工作近13年的老兵,哪裏有重症,都會義不容辭的沖到第一線。
事無巨細地交接班,是看優質護重病人的前提。病情、管路、皮膚🙅🏻♂️、心理、藥品🏊🏽、治療、特殊情況……措施等仔仔細細對接後,著手開始工作……發現病人沒有大護理墊,我把現有的長條小墊三個貼在一起,做一些更實用方形墊,給病人用;沒有喝水的紙杯子,我把病人暖壺蓋洗幹凈,作為鼻飼口服藥用;沒有正規翻身墊,我用長條軟枕折疊後做成改良版翻身墊,這樣能更容易給病人側翻90度;沒有可延長的多功能治療床,我們自製可移動腳墊,齊心協力將病人抬起,把病人雙腳和床尾分離,防止足下垂與足壓瘡。從胃管、尿管到氣管插管,從口服藥、靜脈藥到微量泵藥物,點滴細節中,我們的護理工作科學規範、平穩有序。
我覺得重症護理工作並不復雜,它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微小細節組合而成,就如同水滴積累多了才能匯聚成一片汪洋大海……
忙碌中忘了時間,下班後漫天的飛雪再次不期而遇,雪花拂面的感覺很清新,讓我感覺慢長的黑夜就要過去,嶄新的晴天就要來到……
(來源:意昂2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