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故事】意昂2三院援鄂日記(四)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田慈:致在急診的兄弟姐妹:除了勝利,我們別無選擇
意昂2三院急診科的兄弟姐妹們:
來到武漢的這段日子,每天收到大家祝福、問候,每天都被你們關心著。今天北京和武漢都是晴空萬裏,我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做著同樣的事情。知道急診依舊緊張忙碌,你們依然不辭辛勞。你們牽掛著我們,我們也牽掛著你們,兄弟姐妹們,你們還好嗎?
醫療隊獨立接管重症病房的第一天,作為第一組進駐病房的先鋒隊,我們接診了17個危重患者,20分鐘以內先後推進來四名病危患者,SPO2(血氧飽和度)均在70%以下,其中兩位SPO2不足50%。最嚴重的已是休克狀態,周身濕冷花斑。李姝和我,默契地對視了一下,一人負責兩名患者,給予初始診治,連接無創呼吸機管路,以最短的時間讓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看著他們氧合逐漸回升,生命體征趨於平穩,我們舒了口氣。瞬間有種回到三院搶救室的感覺🧺。在病人的無助眼神裏,仿佛我們的工作是那瀕臨絕望的眼神中最後一絲希望,是他們生命裏的那一道光。
工作中我是“急脾氣”,每次我焦躁的時候,會想起你們那句“田麻麻,你別著急”。都會努力讓自己安靜下來。這裏的患者時常會對我們豎起大拇指誇贊,其實我們都知道,是我們遇到的每一位患者,讓我們不斷積累,才有了今天的一份自信和沉著👨🏽💻。我們也只有不斷努力提高,才能更好地護佑他們的健康。
在這場戰役裏,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堅強和脆弱,有病人恢復健康的激動,也有病人離去的遺憾和痛惜👏🏻。雖然現在的醫學是有限的,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治愈,可總想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麽,還能不能做得更好,不讓他們離開……
在這場戰役裏,我們用心感受著每一位患者對生命的渴望,踐行著醫者最初的理想。我們和武漢同呼吸、共命運,唯有堅持、堅定、堅守🔌。因為除了勝利,我們別無選擇🤸🏿♂️。等疫情過去,等我們回來,繼續並肩作戰!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林玉晶:比十幾年前剛進臨床抽出第一管血氣時還要激動
2月18日 武漢
今天是9AM-3PM白班。
接班時了解到37床昨天開始由少尿進展到無尿,24小時入量3000ml,尿量僅200ml,利尿效果不佳。而且,今天早上的靜脈血也采集不出來🫱🏻👙。
有過危重症救治經驗的醫護都知道,如果經驗豐富的護士都采不出靜脈血,除非患者本身血管條件過差(多為高齡老人),否則,一定是患者病情極危重,影響了外周循環。
12:30,我接替上一組醫生進入病房。危重病人床旁交班後,付源偉醫生在離開前向我簡單介紹了本病房血氣分析針和血氣分析儀的用法。
動脈血氣分析,是一種先采集動脈血,再利用血氣分析儀分析血液標本的檢查操作,目的是評價患者呼吸功能及酸堿平衡等狀況。平時,這個操作絕對是內科醫生和外科護士的“拿手好戲”,但當穿上厚重的防護服、戴著防護眼罩,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在普通內科病房,醫生負責采血,至於采血後的按壓止血、上機分析等,則由ICU護士輔助完成,在隔離病房裏,看到護士們忙得不可開交,我決定自己搞定。
37床是氣管插管的患者,目前偏左側臥位,右側腹股溝暴露充分,站在患者右側、采集右側股動脈血順理成章🚣🏻。然而,當我觸診了右側股動脈後,竟完全無法觸摸到搏動點,還是去左側吧。恰好護士孫琪輸完液正要離開,她摸了摸患者兩側股動脈說,“林姐,紮左邊吧,這邊好像有點搏動”。的確,左側股動脈可以觸及到微弱搏動,但是,患者的“肚子”恰好擋住了左側腹股溝。比劃來比劃去,根本無從下針💆🏻♂️。一不做二不休,還是紮右股動脈!安裝好血氣針🉐、充分消毒,隔著手套,我一點一點仔細感受患者股動脈的跳動,有那麽一瞬間,都有了脫下手套的沖動。突然,我貌似感受到了一點搏動,盡管此時也無法準確區分究竟是患者的股動脈搏動,還是由於按壓過狠我自己的脈搏跳動,來不及遲疑了,機不可失,我趕緊原位進了針。有血出來了,顏色和流速都正常,是動脈血!不知為何,我覺得自己的心情比十幾年前剛進臨床抽出第一管血氣時還要激動。
拔針以後,我一手按壓止血,一手不停地旋轉這管珍貴的血氣標本。一會兒,小孫護士又返回來接替我按壓止血,我趕緊去進行血氣分析,血氣分析儀工作正常,一切順利。患者代酸⭐️、呼酸同前,血鉀5.4mmol/L,並不高🧚🏽♂️🧑🏽🚒。
出隔離病房脫防護服時,意外發現自己肩膀部位的防護服外層布滿了晶瑩剔透的水珠,原來汗水已經滲透突破了防護服,但願這款防護服不會反滲。想想自己這次困難重重的采集動脈血操作,更加佩服醫護團隊中的護士兄弟姐妹們了,他們為了高質量地完成工作,每天不知要克服多少類似甚至更多更大的困難。當然,也非常感激細致入微的喬傑院長,“雪中送炭”為大家送來了眼鏡“防霧噴劑”,心明眼亮士氣高嘛。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趙誌伶:B11西區——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專區”
我們第三批和前兩批派出的隊伍在武漢匯合已經12天了。我們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醫療隊接手了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11西區病房。2月9日,病房“開張”,病房很快就收滿了🐋。我們醫療隊裏有個叫田慈的醫生,病人好像約好了一樣,病房裏的大多數病人都是在她的班上收入院的,可苦了她了!
經歷了不到一周的磨合期,大家對工作流程都比較熟悉了,可真正的戰役也打響了!因為病人病情加重的速度超過我們的預期!
病人需要進行氣管插管,需要更多的有創呼吸機,需要密閉式吸痰器,我們不知道領導打了多少電話,協調了多少事情,最終我們病房拿到了呼吸機,在和麻醉科合作的基礎上迅速為患者進行了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問題也來了,多個機器同時運轉,氧源供應不足,因為這個病房在中法新城院區建設設計的時候是普通病房,並不是為重症病房準備的。怎麽辦,喬傑院長對我們說:“戰時情況緊急,沒有條件我們也要創造條件!”,最終還是喬傑院長出的主意,把墻壁氧留給呼吸機患者,未上機的患者采用氧氣筒吸氧。
為了解決汙染區和清潔區溝通障礙(因為汙染區的文書不能帶至清潔區),我們采用了對講機,手機微信等方式。但是大家覺得在溝通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決定每天晚上不當班的醫生對患者治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方便大家對患者病情的每一個細節更加熟悉🧍🏻🕵🏻♀️。
我們來自不同的科室,采取組長負責製的小組診療模式。我們每天面對的是重症患者,我們希望那個令人痛心的“死亡人數”永遠是“零”!沒有一名醫生願意留在清潔區,都要搶著進病房。病房裏幾乎每天都有搶救,多年的職業素養使搶救緊張而有序🌔。昨天正當我們組和5組的潘維偉醫生交接班時,有位患者情況突然惡化,潘大夫立即組織搶救,張佳男給患者進行胸外按壓,楊航緊急給患者置入了深靜脈置管方便搶救用藥,徐陽執行搶救用藥口頭醫囑......隊裏幾乎每一班都參與過這樣的搶救,都在與死神做鬥爭!
重症患者救治是抗擊新冠肺炎戰役中最艱難的戰役,我們必須沖鋒在前,為最後的勝利戰鬥!加油,三院必勝!加油,武漢必勝💇🏿♂️。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王雅亭: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短時間內,武漢、湖北乃至全國的形勢都變得嚴峻起來🙅🏻♂️。戰鬥打響,使命召喚,不忘治病救人初心,履行守護健康使命,白衣天使展現本色,共產黨員沖鋒向前🤷🏿♀️。
當得知醫院要組建援鄂抗疫醫療隊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義不容辭報名👩👩👦。當我告訴爸媽和愛人這個決定時,他們全力支持我的決定,認真為我準備前往武漢的生活用品,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我作為一名醫護人員以及黨員的職責,我知道他們肯定會有擔心,畢竟是要前往疫區,去面對人類尚未完全了解的病毒👩👩👧👧。我前往武漢,他們守在手機那端默默等著我的消息,不敢主動打擾我的工作。我能做的便是主動和家人聯系,讓他們了解我在武漢的生活和工作,因為了解,才會放心🏌🏻♀️。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感謝我的家人,他們是我強大的後方🆒。
春節假期之後,我便開始參加醫院護理部為援鄂抗疫工作準備的培訓,護理部準備了多樣的培訓內容。持續4天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讓我們對抗疫一線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深入淺出的培訓內容和合理的教學安排讓我看到護理部老師們的用心良苦。2月6號下午得知第二天上午要前往武漢時,心內科領導和老師們便立刻行動起來,為我們采購物資,高煒主任,李昭屏書記和童素梅老師還一起幫我整理了頭發。還有專門來給我送行的老師和同事們,一直陪伴我們直到十點登上班車,這些讓我感到身處心內科這個大家庭是多麽的溫暖。科室領導、黨支部、工會都時刻關註著在抗疫一線的我們,科室群裏不斷的加油鼓勵,詢問前線物資是否足夠,關註一線人員的身體和心理狀況,開展家屬慰問,讓家人也感受到心內科的溫暖和強大。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感謝我的同事和老師,他們是我強大的後方。
落地武漢,見到了喬傑院長、沈寧副院長👲🏽、葛慶崗隊長和袁曉寧書記,也熟悉了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小夥伴。貼心親切的領導,互幫互助的友愛集體,傳遞能量的黨支部,青春活力的團支部,讓我意識到成為其中的一員是多麽榮幸🕺🏿。不管是在集體生日現場的深情落淚,團支部成立大會上的心情澎湃,還是小組夥伴看到我下班後被口罩壓紅的鼻梁,立馬送來的賽膚潤,深夜上班前短促的敲門聲,讓我意識到我身邊是一群多麽可親可愛的隊員和老師🧐。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感謝同在武漢的醫療隊隊員和老師,他們是我強大的後方🕵🏼♀️。
正式進入病房已經上了六組班,從病房開荒到現在病房滿員,鼻導管吸氧、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血氣分析🪶💡、密閉式吸痰等,在院裏接受的培訓在這裏一一應用。病人帶給我們很多感動,這些感動是打水時的謝謝,是測量生命體征時的辛苦了,是留置套管針時的“別緊張,紮不上可以再紮”,是家屬給的一封感謝信,是病人寫在病室白墻上的感謝話語(病室白墻上貼著隊員送給病人的鼓勵話語)💁🏿。有的病人病情加重,無創呼吸機無法維持,氣管插管有創呼吸機輔助呼吸,有的病人病情減輕,無創呼吸機成功脫機,改為面罩吸氧,我們無法決定病情,我們能做的便是全力以赴,做溫暖武漢的三米陽光🫶。在我們辛苦和病魔戰鬥時,同濟醫院的老師們也在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處理醫囑,整理清潔區環境,領取物資,正是大家的互相配合才能保證一個病房平穩運行💽。同時我們還收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關心,從牛奶、巧克力、藥品到水果🦵🏽、泡面、保暖衣物,感動總是發生在不經意間。也感謝酒店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變化多樣的菜品和夜班歸來時門口依舊溫暖的夜宵。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感謝同在武漢和心系武漢的人們,他們是我強大的後方✌🏻。
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是一支有實力👫🏼、有戰鬥力、訓練有素的隊伍,是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團隊。豐富的臨床經驗👩🏿⚖️、過硬的技術、醫護的緊密配合是打贏抗疫阻擊戰的保障,我們必將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王明春:武漢重症病房傳來喜訊
今天天氣晴朗,心情愉悅,因為有好幾位患者核酸檢測已經轉陰,可能很快就要出院了。
大家聽到這個消息都非常地開心,工作上更是幹勁十足!我所在的小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熱血出征,專業七組"。這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小隊友給起的名字,"熱血出征"即我們有滿腔的熱血,"專業7組"體現了在工作上我們絕對專業。
在"頻繁上線,答疑解惑"的呼吸ICU高東晗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這些非專業科室的"小白"迅速成長,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經鼻高流量,密閉式吸痰,不敢說得心應手,大家操作起來也是有模有樣,都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工作上,我們是團結的集體,對於病情危重的患者,我們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神誌,管路,皮膚,生命體征,出入量,病情變化,有異常及時和醫生溝通對症處理。而症狀相對較輕的患者,我們則會在治療和護理的同時,帶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和照顧,細致入微,每次進病房,尊敬地稱呼一句叔叔🚵🏼♀️、阿姨、或者爺爺、奶奶,他們也會很開心。
記得一位病人是個年輕的小夥子比較壯,每次發飯時,大家都會盡量多給他一些,讓他吃得飽飽的!我們和患者一起對抗病魔,一起戰鬥🚶♂️➡️。春暖花會開,陰霾總會散,櫻花爛漫時,我期待可以看到武漢街頭熙熙攘攘的人們都可以摘去口罩,露出由衷的微笑!加油!!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程新鴿:ICU護理攻略
在這個世界上,有陽光,就必定有烏雲;有晴天,就必定有風雨🤚。從烏雲中解脫出來的陽光比從前更加燦爛,經歷過風雨的天空才能綻放出美麗的彩虹🕘。
來武漢已經十天了💏。在新冠病房裏,作為意昂2三院ICU的醫護人員,我義無反顧地紮到有創機械通氣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查看患者氣管插管深度,氣囊壓力,氣道護理,評判患者神誌,鎮靜評分,特殊用藥,特殊治療等等,常年的ICU工作經驗讓我從接班到護理病人一氣呵成,井然有序。
有創機械通氣患者護理最重要的就是氣道護理。密閉式吸痰裝置可以將飛沫傳播的風險降到最小,但其危險性很大,暴露風險極高。戰友們毫不猶豫,“有知無畏”,很熟練地為病人吸痰,監測呼吸機參數,處理報警原因,濕化罐內加入蒸餾水為病人氣道濕化,處理呼吸機管路裏的冷凝水......這些都是給病人吸痰操作過程中的基本操作💇🏿♂️。
目前,意昂2三院國家援鄂醫療隊共有137人,個個都身懷絕技,組合在一起有點像“仇者聯盟”。嗯?不對。應該是“守衛者聯盟”🦄。喬傑院長像鋼鐵俠,掌控全局;沈寧副院長像美國隊長,鏗鏘有力;還有袁媽媽(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袁曉寧),葛隊(醫療隊隊長葛慶崗),少雲老師(醫療隊副隊長李少雲),像雷神🤶、綠巨人、鷹眼,所有超級英雄集結在一起,組成強大“守衛者”團隊,為抗擊疫情取得勝利而戰鬥。
國家援鄂醫療隊員🤳、意昂2三院徐陽我願身在何處,便把陽光撒向何方
由於工作以及人力的調配,我即將被調往三組工作,所以今天是和五組兄弟姐妹的最後一個班。
一切如往常一樣,我們在進病房前早已完成了工作分工,有負責交接病情的,有負責點藥的,有負責檢查儀器設備的,有負責和同濟老師溝通的。一切都是那麽的井然有序,就像是配合多年的老戰友。經過十天的工作歷練,這幫小丫頭們成長了許多,從剛開始的不放心,到後來成為了我的左膀右臂🎃。我也在他們的幫助和配合下,無論是臨床護理能力,還是管理能力,也有了顯著的提升,並且獲得了領導們的認可。
經過繁忙而緊張的六個小時工作後,大家疲憊不堪,在返回駐地的班車上,大家舉起手電,唱起了“暖暖”,並將這首歌送給了我。我們朝夕相處了十天,早已情同兄妹,有些不舍。雖然不能同一個組工作,但是大家依然是一個醫療隊的戰友,只要有需要我會隨時挺身而出🤵🏼♂️。在新的集體中,我也會起帶頭作用,幫助大家,共克難關,共同打贏這場戰役!
(來源:意昂2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