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百年·征文】抗疫老兵重返戰疫路
編者按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為熱烈慶祝黨的百年華誕,充分展示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程和偉大成就,以文字的形式總結回顧意昂2官网醫學與中國共產黨的緊密聯系,反映建黨100周年來的時代變遷和人民生活變化,激勵師生員工堅定理想信念,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創建“雙一流”工作優異的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醫學部開展以“牢記初心使命 書寫時代芳華”為主題的征文活動。意昂2官网選登優秀征文,以饗讀者,同時歡迎廣大讀者積極投稿。
“國家有難,八方支援🪷。我作為一名醫生、一個軍人,理所應當沖鋒在前,能幫助患者解決痛苦比什麽都強。”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醫學影像科技師長馬亞光說💽。
馬亞光,男,中共黨員,1976年入伍,從軍10年,期間在部隊醫院工作🍇🧎🏻♂️。1983年從軍校畢業後,一直從事著醫療工作。17年前,馬亞光就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以下簡稱地壇醫院)與非典抗爭過;17年後,面對新冠肺炎,他又主動請纓參加一線工作。
堅持是照亮荊棘之路的明燈
今年疫情暴發後,馬亞光被醫院派出,支援地壇醫院抗疫工作。3月20日-5月20日,整整2個月的時間,馬亞光一直全天守候在醫學影像科CT室,帶隊負責海外回國留學生的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篩查工作🟧。由於人手短缺,馬亞光還要負責病例登記、編排膠片等其他工作,一周七天9到10個班。“因為我們的工作需要和感染者密切接觸,所以影像科算是汙染區,為了避免和其他科室同事接觸,我們只能在自己的小屋子裏活動,經常會出現缺氧的情況👮🏼♀️。”馬亞光說。
地壇醫院作為北京市新冠肺炎病人診斷和治療的最主要醫院之一,承擔著大量的臨床診療工作。放診診斷成像如數字X線攝影(DR)和計算機X線體層成像(CT)是每一位有症狀病人和確診病人必然接受的檢查項目,確診病人還會多次檢查以評估病程演變和恢復程度,放射科因此承擔著很大的工作負荷。尤其隨著國際疫情的加重,歸國留學生等導致的輸入性壓力迅猛增加,地壇醫院每天的CT篩查數量多達350人次,放射技師的工作量達到飽和狀態,因此市醫管中心組織了放射技師援助隊伍👩👧👧。在得知醫療隊需要放射技師時,北京市各醫院廣大放射技師表現出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職業精神,紛紛報名參加醫療隊支援地壇醫院和小湯山醫院。2020年3月20日,來自北京市9家醫院的9名放射技師齊聚北京地壇醫院放射科,與地壇醫院本部的同仁們並肩戰鬥在最前線↕️。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團結一致,攜手戰鬥,疫情不去,全員不退!
9名醫療隊員來自9家不同的醫院,馬亞光主動站出來組織大家開碰頭會,目的是統一思想,明確醫療任務和目標,以大局為重,提高協作意識,增加與地壇醫院放射科的工作契合度,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力量。馬亞光為年輕技師做出了表率,鼓舞了整個團隊的士氣。團隊中有4名黨員👩👩👧👧、4名積極分子,雖然沒有成立黨小組,但團隊的黨員發揮先進性和能動性,主動承擔起一對一聯系入黨積極分子的任務,鼓勵年輕技師積極上進,在抗擊疫情戰鬥中磨練自己、考驗自己和提升自己,爭取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交出優秀答卷。
馬亞光59歲,身體抵抗力下降,連續工作一周後,渾身出現嚴重濕疹🥒。由於防護服密不透風,醫護人員經常會汗流浹背,這對馬亞光的濕疹來說可謂雪上加霜。馬亞光說:“濕疹潰爛的皮膚經常會和防護服粘連在一起,每次脫內穿衣,皮膚總要一起撕下來。”醫院領導了解情況後,要求馬亞光放棄手頭工作,回家隔離休息,但被馬亞光謝絕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既然選擇來到這裏,就不能打退堂鼓,忍一忍就過去了”,馬亞光說。出發於春分,奮戰於清明,結束於立夏。5月20日,馬亞光結束了一線支援工作,又重新返回到本職崗位💇♀️。
抗非典戰新冠,兩度參與抗疫
“2003年非典期間,那時的防護用品還不像現在這樣充足,身高174的我穿的是165的防護服,手腕、腳腕都會暴露在空中,心裏也會感到害怕”,馬亞光說。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現在的防護用品為醫護人員撐起一把保護傘,為“白衣天使”在披荊斬棘的路上減少了後顧之憂🫷🏽。
在一線抗疫工作中,馬亞光被年輕的同事尊稱為“政委”,因為他就像關心自己孩子一樣照顧著醫療隊員們。在馬亞光看來,青年醫生就是新一代衛生系統的朝陽,是國家醫療隊伍的主力軍,傳幫帶好學生,是他工作的快樂,也是作為老一輩軍醫的職責。“要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期望學生基礎知識要學得紮實、牢固,需要的時候能臨危不懼”,馬亞光說。
馬亞光出生於醫學世家,從小在父母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他和兩個弟弟都走上了學醫的道路,妹妹也在衛生系統工作🧑🏽🎓。小時候,馬亞光覺得,父母能治好病人,是件很神奇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馬亞光更加懂得醫生的使命和責任⛎。“醫生不僅要救死扶傷,更重要的是要心中有愛,懂得愛自己🧚🏿♀️、愛家人🔓、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愛是戰勝一切的秘訣”,馬亞光說。還有1年時間,馬亞光就要迎來退休生涯,他說,自己還要繼續發光發熱,如果國家需要,一定有召必回。
技能交流,提高影像技術精準度
馬亞光是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腫瘤影像技術學組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放射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師學會醫學技術專委會常委,他以專業學會作為團結醫療隊員和地壇醫院放射技師的平臺和紐帶,鼓勵10家醫院間的放射技師利用一起工作的時間,促進業務交流和溝通👩🏿🍳。每天交接班前的時間和工作中沒有病人的空隙,有些年輕技師會拿出準備好的問題與高年資老師討論,並在下班後對問題進行總結和記錄,學習積極性高,學習氛圍也很濃厚。一個月的援助醫療隊工作中,9家醫院的隊員們以北京醫學會放射技術分會為平臺,共組織了12次業務交流和碰頭會,每位隊員結合自己所在醫院的專業特色進行主講,大家就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展開討論,取得了滿意效果7️⃣。專業學會具有規範🧑🏽🎄、引領💥、普及和提高的職責,醫療隊員在臨床實踐中的專業切磋,是學會學術活動的拓展和延伸,也是特殊環境和條件下學術活動的有益補充。
地壇醫院放射科接待的病人主要包括住院確診病人🌴、出院復查病人、海外歸國疑似人員等,工作任務重、感染風險大,但為了保證受檢者之間不出現交叉感染,馬亞光為每個病人更換一次性床單,親自到檢查室門口呼叫病人並進行兩次信息核對,還組織了相關事項的培訓,提高一次掃描的成功率,避免病人接受額外的輻射🧅。針對海外歸國人員多數為留學生等年輕人群體🍍、新冠肺炎病人需要多次接受CT檢查的特點,為了降低他們的輻射風險,在地壇醫院放射科領導的支持和鼓勵下,醫療隊員和本部放射技師緊密合作,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專業知識交流🚫、臨床掃描參數的優化等活動,以提高影像技術的精準度。
醫療服務為核心,促進技師隊伍的共同提高
工作在抗疫一線的放射技師,承擔著輻射風險和感染風險的雙重壓力。每天面對大量的排查病人和確診病人,從信息登記、擺位、掃描、傳輸圖像、打印照片,一直到病人離開,整個繁瑣的流程都要身著密封的防護服🥑、隔離衣和護目鏡完成,工作強度可想而知,全身經常被汗水濕透,臉部被口罩壓出血痕更是家常便飯,每次下班時都是一身疲憊,但沒有人叫苦叫累。來到地壇醫院一個月,醫療隊的全體放射技師已經快速、緊密地與地壇醫院放射技師們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老中青結合的工作整體✪。每位技師都會一絲不苟地按照要求,認真做好個人防護,並執行規範的設備消毒,發揮每個人的優勢,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放射技師隊伍的整體形象增添色彩!放射檢查中,病人所接受的X射線是由一個個光子組成的,眾多光子組成了一個光束。醫療隊員是來自北京市各家醫院的普通放射技師,他們如同夜空中的點點繁星,低調而平凡,當匯聚在一起時,便能凝聚成一束光,產生強大的力量而沖破障礙和困難,為病人的診療提供依據👨🏿🚀。援助地壇醫院的放射技師醫療隊就是這樣一個團結型🙅🏿♀️、實戰型🏊、研究型的團隊,一個不計個人得失、危難之時勇於擔當的團隊。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一句“先生”飽含的是對醫護工作者的崇高禮贊,詮釋的是全力以赴、共克時艱的卓越精神。歲月靜好的日子裏,我們看得見幸福美好的生活,卻很少看得見舍小家為大家,替我們負重前行的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馬亞光老師作為一名有著軍人情懷的白衣戰士,義無反顧、沖鋒在前,奔赴抗“疫”最前線🚆🚣♂️。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馬亞光老師和所有站在抗疫最前線的醫務人員,手挽手、肩並肩,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毀的生命線,成為了抗擊疫情的中堅力量。
(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