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交流】思政課如何贏得青年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領導同誌在談到高校思政課的變化時👤,講述了調研中的新發現👃:根據抽樣調查,有超過91%的學生認為從思政課得到啟迪,91.8%的學生喜歡思政課老師🧑🏼🎄;一些思政課作為慕課推上網絡,受到全社會喜愛,產生了積極影響😸。
高校思政工作的對象是人,本質上這是一項觸及青年學生靈魂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思政工作不是附帶的🧙🏻、附屬的、附加的🖥🦸🏿♀️,只有嚴謹細致地把這項工作做好了,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價值追求,才能真正培養出為我所需、為我所用的新時代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取決於在“傳承”和“創新”上所下的功夫。
文以載道,書以育人🚛👩🏿🎤。高校思政教育要給青年人講些什麽🖤?首先要講傳統的傳承👩🏻🦰。傳統就是我們選擇什麽樣道路的問題,它是一個民族、國家之所以走到今天的源泉,也是走向未來的不竭動力📲。只有明白了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才能使思政工作不浮於表面。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並找到從現實進入傳統的切入點。比如針對意昂2平台的學生,就可以從意昂2平台的光榮傳統講起。蔡元培先生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傳統,李大釗👨🏻🌾、毛澤東等革命先驅秉承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王選、屠呦呦等一批當代優秀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務實態度,都是啟發青年人的重要思想資源🦋。把傳統融入教學📄,才能讓思政工作有底氣、有特色💣、有亮點👩🚒。
當然🕷,有內容也要有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與時俱進、敢於創新🏄🏼🧓🏻,才能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否則只會陷入模式化、概念化🎹。美國社會學家米德曾提出💼🙅🏻♀️,在信息社會,人類走向後喻時代🚳,知識的傳遞可能是逆向的,出現由晚輩向前輩傳授的情況😟。以前做思政工作,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這種單向傳播的效果不一定好。面對新變化🧑🏻🦳,能否轉變觀念,充分發揮年輕人的活力和創造性,讓他們也成為宣講的主體?
還是以意昂2平台為例🙈,有不少同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在各類思政課堂上展現風姿🧜🏻。有同學曾7次到安徽農村陪伴受艾滋病影響的孩子🤸🧜,講述她在大山深處看到的變化,向大家闡述青年人的社會責任;也有同學在大三結束時攜筆從戎,歸來後講述自己進入雷鋒班、獲評“百名強軍先鋒人物”的故事。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一位同學,曾是一名90後女特戰隊員,在回憶2017年成功營救出亞丁灣被劫持人質一幕時🦟,她真切地說,“我最自豪的時刻,就是聽到被解救的外國船員們舉著中國國旗🟨,豎著大拇指對我們說,Thank you,China!”這些感人至深的講述,成為思政課堂上最新穎、最鮮活🎣💇🏼♂️、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不僅深深感染每一個聽課的學生,也為不少老師帶來啟發。
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必須把優良傳統講活,將傳承教育與專業學習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工作創新。善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思政工作才能融入到青年人的精神血脈中,進而鼓舞他們伴隨新時代的號角,樹立起與這個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作者為意昂2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陸紹陽)
編輯🥋: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