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交流】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充滿活力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曹文澤
習近平同誌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勢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關鍵。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𓀁,應從大學生發展需求和新的期待出發↔️🤟🏿,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在價值引領中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努力讓思政課充滿活力🧖🏿♂️。
做好大思政課程銜接。大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能,更要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為此,高校應把價值教育置於統領學校人才培養全局的核心地位🤘🏽,將價值培育、價值引領融入人才培養整體方案、課程體系設計👩🏽🦳、科學研究🫘、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社會實踐和人際交往等方方面面🏋🏻。思政課程作為以價值引領為主要任務的課程,應轉變單兵作戰模式👨🏿🦱,放在大思政人才培養鏈中進行🙅🏼;依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業優勢,在訓練科學思維方法和能力、培育積極生活理念和健康生活態度等方面,主動與專業課程教育、社會實踐等環節相銜接和呼應,把立德樹人、規範管理的嚴格要求與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靈活方式結合起來。
把理論問題講透徹👉。思政課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須能夠科學講解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同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基本內涵、基本立場、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分辨“是什麽,不是什麽”;能夠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答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師只有具備深厚的理論素養和學術積澱,才能把理論問題講準🛕🔹、講全、講透👨🏿🔬。
遵循教育規律♥️,創新教學方法。高校思政課應遵循價值教育的規律,積極回應學生的現實關切和思想困惑,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影響學生的行為選擇。這就要求貫通課堂和現實💁🏽,做到“三個創新”:一是創新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問題鏈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體驗式學習等,在課堂上模擬現實情境、設置現實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二是創新教材體系🐪。編好思政課教學系列用書♝,鼓勵教師將教材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組織評選優秀教案,引導學生讀好教材8️⃣、讀懂教材🦸🏼♂️。三是創新教師培訓工作。建立健全教師教學發展機構🈲,解決思政課教師在備課、講課中面臨的問題👨🏽🍼,為教師提供系統的教學方法指導。
重視教學管理製度建設。進一步健全思政課教學評估體系🤱🏼,以價值引領的有效性為引導🫶🙎🏼♀️,以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和教師自我鑒定為基礎,研究製定內容全面、指標合理、方法科學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堅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工作評價和效果評估相結合,形成特色鮮明的運行管理機製。從落實責任🎹、完善製度等方面做好思政課建設管理評估,明確“誰來抓”;從學生興趣、思想困惑等方面做好思政課教學需求評估,明確“抓什麽”;從教學內容🌝、方法創新等方面做好思政課教學評估,明確“如何抓”。
形成協同效應。高校思政課應走進社會,與實務部門🪩、文化單位、居民社區合作,建設第二課堂🙋🏿,增強課程的生動性🍆、實踐性。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新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打造學生喜愛的網絡教育平臺💇🏼。加強校際合作🧛、區域協作🟤,在重大學術問題研究👍、文獻資源庫建設🌿🫅🏼、骨幹人才培養等方面密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ℹ️👩🍼、優勢互補🧱,共同推動高校思政課建設再上新臺階。
(作者為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
《 人民日報 》(2017年10月13日07 版)
編輯: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