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交流】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三大理念”開展高校大思政工作
於向東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高校大思政工作是指把學校各部門、各單位都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範圍🌽,多方形成合力👵🏼,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深入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開展大思政工作,需要樹立和堅持“三大理念”👷🏽♂️。
育德與育才相統一的理念。高校以育人為根本⛎🧝🏼,要將育德與育才貫穿於高校全部工作的始終🍅,堅持育德與育才相統一,決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只重育才而輕育德。我國古代教育家既重視知識能力教育,又重視道德教育🤔。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說:“仁而不智,則愛而不別也🌂;智而不仁,則知而不為也🏚。”德育應通過智育來進行,智育應為德育服務🕺🏻🆒,德育與智育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當今時代👇🏽,從對學生的培養來說🏄♀️,提升才智是基礎,而立德是先導,德決定學生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走向🎸。育德與育才的關系,說到底是“紅”與“專”的關系。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教育👨🏿🚀,引導學生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獨立人格、優良品質和健康心智🧘🏻♀️。同時,應註重培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文化素養和科學協作精神、創新創業精神,引導他們學會做人、做事。高校思政工作還應結合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引導學生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本領♥︎,拓展多方面能力🪜,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統一的理念🧑🧒🧒。高校立德樹人🙎♀️👨🚀,並非僅僅是思政課程的事,需要思政課教師主講的“思政課程”與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相互配合、有機結合🍶。高校思政課覆蓋所有專業、面向所有學生🧷,對於引導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發揮著思想和價值引領作用✭。承擔思政課教育教學任務🧝🏼,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不斷提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水平與質量🧑🎨🐝,是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基本任務,也是思政課教師的主要職責🏌🏼♂️。同時應看到,思政課程教育教學只是高校整體教育教學的一部分,並不能包攬所有立德樹人的工作。高校每一門課程都具有育德育才的功能🚅🤙,每一位教師都應承擔立德樹人的職責🕘。高校教師既要當好授業解惑的“經師”,更要當好為人師表的“人師”✶。廣大教師應善挖掘⏳🧹、巧引導、重身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科研全過程,用真才實學和人格魅力啟發學生、引導學生🛌🏽。
普遍要求與分類指導相統一的理念。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覆蓋全體學生,加強思政課教育教學、提升思政課教育教學水平是對高校育人工作的普遍要求。高校思政工作以普遍要求為先,就必須加強頂層設計、統一協調,調動高校各部門、各單位的積極性💂🏿,努力建構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將育人貫穿於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標是培育德才兼備的創新型、開拓型人才💱。從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來說,高校應當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平等接受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技能勞動者👨🏿🦳,為國家和地方建設輸送一批又一批各方面建設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大軍🤳🏽。在落實普遍要求的同時,大思政工作還應加強統一規劃和分類實施,重視對學生骨幹、理論社團的培育和指導,努力培養具有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培養政治堅定🧑🏻⚖️、學業精進🙋🏿♂️、能力強、素質高、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後繼有人、人才濟濟。
(作者為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 人民日報 》(2017年09月21日07 版)
編輯🙋🏼♀️: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