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交流】回歸“生活世界”:讓思政教育“活”起來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回歸“生活世界”:讓思政教育“活”起來
【思政教學】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時代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課題。今天,高校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努力順應時代發展和變革,探尋反映時代精神和時代先聲的哲學思想,在理論建構上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支撐⏫。而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終究是人的精神世界建設問題🧑🦰,要以能否真正入心入腦來檢驗🧚🏻♀️🦸🏽。值得註意的是,面對現代社會的嚴峻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手段、方法上仍存在價值定位片面,過於強調工具理性和功利性👍🏽,對其內蘊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人文關懷價值重視不夠🖐🏼,忽視作為受教育者主體的生活體驗🚴🏼♂️、生命情感𓀜,難以有效喚起他們內心共鳴,使之升華為生命自覺🧑🏻🌾。可感知、豐富、真實的生活世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居所”,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真實根基。理性回歸生活世界是高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其實效性的邏輯要義♟。
理性回歸生活世界的前提是辯證把握認識與實踐命題,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回歸生活的本質內涵💃🏿。生活🐂、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首要的基本觀點,生活世界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源泉、基礎和出發點,真正的理論來源於實踐,並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逐漸深刻領會。馬克思哲學視野的生活世界理論,揭示了生活世界本來的面目和本質特征🗝,也深刻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世界之間的本體性關聯,即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深厚的土壤和堅實的哲學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實質上是對思想政治教育過於強調教育知識化🥲、內容抽象化、方法簡單化的反思及糾偏。回歸生活世界🏡,不僅僅是對現實的簡單回歸,還要超越現實生活🚦🪫,培養學生立足現實世界,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地引導行動,升華其人生境界🫵。
貼近學生思想🐶、心靈和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世界何以可能?人性化和實踐化是兩個重要維度🥥。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培養人、塑造人的工作💴。需要以人為中心,關註生活世界“現實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現階段大學生呈現需求多樣性、心理矛盾性🛎🧑🏽⚕️、自主意識較強👲🏼➿、穩定性較弱等特征,極易受到多元化社會思潮和網絡龐雜信息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要關註學生的人生境遇和個體發展需求,善於借助生活世界的實證場域和鮮活技術,貼近學生思想⛏、心靈和生活的實際,引導他們認清社會發展大勢,把握歷史根本規律,增強政治敏銳性和社會判斷力,保持理想信念的清醒,涵養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精神成長。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每項教育內容都要求學生親身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體驗是不可能的。解決這一問題,可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天地中去感受🤕、去體驗,獲取全方位的信息,從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觸動,使學生得到思想洗禮🏘、心靈滌蕩和精神提振。
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世界,要尋找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世界的契合點,圍繞生活世界和生活體驗來設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徑🙆🏼♀️,將富有生命力的👨🏿🦳、充滿生機的生活實際轉化為教育資源,突出將教育內容滲透於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要用好思想政治課主渠道,將以往教師強勢話語灌輸路徑轉化為師生雙向互動路徑🧖🏽♀️,在師生平等交流、互動溝通中🧏🏼♂️,針對社會問題和現實問題,有的放矢🤸♂️、生動活潑地開展教育引導工作。回歸生活世界,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知國情、明是非、經風雨、長才幹,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思想素質。回歸生活世界👰♀️,要順應網絡時代新變化新挑戰新機遇,依托網絡資源,構築師生網絡交流平臺😄,關註學生網絡生活和思想動態🕖,引導他們的價值判斷😘,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承載立德樹人的重任,要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築牢高校思想理論文化陣地🍂👨,讓文化的豐富性和生動性,滋養學生美好心靈,熔鑄學生的精神品格🏄🏽♂️,涵養學生寬容大度的氣度,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無聲”的效果🤓🙊。
(作者:朱孔軍 華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